- 年份
- 2024(9612)
- 2023(13850)
- 2022(11486)
- 2021(10611)
- 2020(8730)
- 2019(19976)
- 2018(19977)
- 2017(38453)
- 2016(21255)
- 2015(23999)
- 2014(24139)
- 2013(23546)
- 2012(21412)
- 2011(19247)
- 2010(19182)
- 2009(17312)
- 2008(16857)
- 2007(14697)
- 2006(12962)
- 2005(11333)
- 学科
- 济(87631)
- 经济(87531)
- 管理(58334)
- 业(55030)
- 企(44857)
- 企业(44857)
- 方法(38131)
- 数学(32714)
- 数学方法(32332)
- 农(24588)
- 中国(24041)
- 地方(21418)
- 学(20358)
- 业经(20200)
- 财(19004)
- 农业(16478)
- 理论(14680)
- 制(14426)
- 和(13991)
- 环境(13680)
- 贸(13659)
- 贸易(13653)
- 易(13154)
- 技术(12872)
- 银(11856)
- 教育(11850)
- 发(11827)
- 银行(11811)
- 融(11756)
- 金融(11753)
- 机构
- 大学(304797)
- 学院(302278)
- 管理(119235)
- 济(115528)
- 经济(112877)
- 理学(103985)
- 研究(103335)
- 理学院(102737)
- 管理学(100795)
- 管理学院(100262)
- 中国(73577)
- 科学(67095)
- 京(65606)
- 所(52330)
- 财(50929)
- 农(50628)
- 研究所(48285)
- 业大(46850)
- 中心(45568)
- 江(44164)
- 范(43047)
- 师范(42660)
- 财经(41732)
- 北京(41013)
- 农业(39619)
- 经(37973)
- 院(37768)
- 州(35773)
- 师范大学(34826)
- 经济学(34275)
- 基金
- 项目(214322)
- 科学(168753)
- 研究(156111)
- 基金(155000)
- 家(135853)
- 国家(134732)
- 科学基金(115168)
- 社会(97674)
- 社会科(92378)
- 社会科学(92354)
- 省(84036)
- 基金项目(82780)
- 自然(75268)
- 自然科(73489)
- 自然科学(73469)
- 自然科学基金(72113)
- 划(71380)
- 教育(71291)
- 编号(63892)
- 资助(62845)
- 成果(51859)
- 重点(48522)
- 部(46634)
- 发(46493)
- 课题(44379)
- 创(44202)
- 创新(41259)
- 科研(40933)
- 国家社会(39913)
- 教育部(39517)
- 期刊
- 济(125785)
- 经济(125785)
- 研究(86985)
- 中国(54783)
- 学报(50678)
- 科学(47147)
- 农(46737)
- 管理(41885)
- 大学(37730)
- 教育(36111)
- 财(35713)
- 学学(35367)
- 农业(32640)
- 技术(25503)
- 融(22562)
- 金融(22562)
- 业经(21128)
- 经济研究(19454)
- 财经(19265)
- 图书(17248)
- 问题(16943)
- 经(16359)
- 业(16147)
- 科技(15297)
- 版(14834)
- 资源(14670)
- 理论(14577)
- 技术经济(14165)
- 现代(13755)
- 实践(13514)
共检索到429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新越 秦素贞 吴宁宁
在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由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城乡一体化、创新与研发8个子系统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对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42个评价指标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与经济城镇化、创新与研发、社会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关系更为密切。对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需要从经济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创新与研发子系统5个方面入手,加快城镇化步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内涵 测度 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滨
文章基于时空视角,采用Moran’s I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各省份及三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变化趋势,并对这种空间差异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2000—2018年各省份新型城镇化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三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各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存在差异是区域非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政府动力、市场动力和外向动力均对全国和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政府动力的影响程度最高;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来自政府动力和外向动力的作用;中部地区仅有政府动力对本地新型城镇化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各动力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滨
文章结合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样本期间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年均增速达11.87%。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4个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个地区,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采用Theil指数对区域差异进行空间分解发现,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且呈现扩大的趋势。各区域内差异以及东部地区内差异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空间差异 Theil指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世进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选择人口、空间、产业、居民消费结构、生态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碳排放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作用。选取1980-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全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进而将全国区域省份以城镇化质量为标准划分为三组,通过STIRPAT模型选取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分别代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口集聚、城镇区域拓展、产业聚集、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建设等内涵,分析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也差异巨大。本文依据分析结果,从提升低碳意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完善碳排放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与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世进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选择人口、空间、产业、居民消费结构、生态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碳排放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作用。选取1980-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全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进而将全国区域省份以城镇化质量为标准划分为三组,通过STIRPAT模型选取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分别代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口集聚、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晓艺 翟晓凤 杨飞虎
基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4年~2017年的省级数据,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整体上具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各个区域差异程度在持续扩大,造成全国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部的省际差异;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得到较快提升,处于领先地位,中部、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提升较慢,处于落后状态,而各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建议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松懈,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注重提高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整体水平;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精准性,进一步调控区域内部地差异化,坚持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基于投入产出视角评价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成效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进辉 王殿安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全球发展潮流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此,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总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中国 新型城镇化 科学内涵 发展道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利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未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明显加速。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政府主导和规模扩张,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城镇规模结构失衡、产业特色不鲜明和资源环境压力过大。新型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求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淑霞
本轮新型城镇化"新"的内涵在于将更加着眼中西部、更加强调城市群和小城镇的发展、更加依赖服务业、更加强调农民的市民化,也会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如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垄断、收入分配改革和金融改革,虽然成本较高,但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城镇化 新型 水平 内涵 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车艳秋
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转型期,必须着力推动城镇化从数量到质量、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型。作为不可逾越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城镇化是人的发展途径和手段,而不是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及科技驱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以法律、规划维护民生和环境底线,着力破解城镇化中的核心问题,并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城镇化 内涵 路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范百灵
城镇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镇化也是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我国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8-201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城镇化对房价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全国、东部、西部地区,产业城镇化与房价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效促进了房价上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对房价的正向推动力十分明显,反映出近年来东中部地区的人口红利推动房价上涨;在东北地区,城镇化对房价的影响微弱,房价上涨更多依靠内生因素如GDP的拉升。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我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运行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思路。
关键词:
城镇化 房地产市场 房价 区域差异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峰 韩兆洲
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出发,构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得出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将空间因素引入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空间动态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地区之间呈现出正向局域相关和集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水平测度 空间动态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峰 韩兆洲
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出发,构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得出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将空间因素引入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空间动态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地区之间呈现出正向局域相关和集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水平测度 空间动态分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平 王琴梅
以新型城镇化理论和政策为指引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权法对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四大因素对华东和西北各省新型城镇化的贡献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华东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于西北地区,但区域内部也存在较明显差异;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推动2005—2014年这一期间华东和西北新型城镇化的最重要因素,人口发展和环境发展因素贡献较小;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各有优势,但华东优势更加突出;环境是华东和西北新型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共同制约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寿琼 刘凯迪
基于“十四五”规划相关目标及要求,文章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构建了涵盖人的内外因素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利用熵权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正不断提升,但东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性,东部地区呈现“高-高”集聚,西部和东北地区呈现“低-低”集聚,而中部地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