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34)
- 2023(7010)
- 2022(5183)
- 2021(4423)
- 2020(3475)
- 2019(7373)
- 2018(7206)
- 2017(13852)
- 2016(7525)
- 2015(8293)
- 2014(8392)
- 2013(7804)
- 2012(6811)
- 2011(6072)
- 2010(6001)
- 2009(5450)
- 2008(5227)
- 2007(4640)
- 2006(4288)
- 2005(3930)
- 学科
- 济(37801)
- 经济(37771)
- 管理(17396)
- 业(16002)
- 地方(14215)
- 中国(12488)
- 农(11682)
- 方法(11144)
- 企(10781)
- 企业(10781)
- 数学(9864)
- 数学方法(9790)
- 业经(8860)
- 地方经济(8113)
- 农业(8002)
- 发(7139)
- 学(6824)
- 环境(5955)
- 发展(5657)
- 展(5649)
- 制(5624)
- 产业(5601)
- 财(5545)
- 融(4852)
- 金融(4850)
- 信息(4578)
- 城市(4505)
- 和(4450)
- 银(4435)
- 银行(4429)
- 机构
- 学院(106573)
- 大学(105875)
- 济(44009)
- 经济(42966)
- 研究(39796)
- 管理(37759)
- 理学(32644)
- 理学院(32131)
- 管理学(31455)
- 管理学院(31264)
- 中国(28083)
- 科学(25375)
- 京(22829)
- 所(19620)
- 财(18386)
- 农(18197)
- 研究所(18032)
- 中心(17978)
- 江(17086)
- 范(17082)
- 师范(16946)
- 业大(15490)
- 院(14989)
- 财经(14962)
- 经济学(14345)
- 农业(13987)
- 师范大学(13972)
- 北京(13666)
- 经(13642)
- 州(13312)
- 基金
- 项目(77597)
- 科学(63035)
- 基金(57194)
- 研究(56208)
- 家(50492)
- 国家(50143)
- 科学基金(43473)
- 社会(38530)
- 社会科(36617)
- 社会科学(36611)
- 省(31097)
- 基金项目(30782)
- 自然(26897)
- 自然科(26306)
- 自然科学(26300)
- 划(25912)
- 自然科学基金(25781)
- 教育(24776)
- 编号(22122)
- 资助(21144)
- 发(18784)
- 重点(18100)
- 成果(17037)
- 国家社会(16960)
- 部(16366)
- 创(15906)
- 课题(15905)
- 发展(15413)
- 展(15196)
- 创新(15060)
共检索到155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滨
文章结合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样本期间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年均增速达11.87%。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4个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个地区,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采用Theil指数对区域差异进行空间分解发现,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且呈现扩大的趋势。各区域内差异以及东部地区内差异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空间差异 Theil指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跃胜
运用锡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区域间的差距对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的形成贡献最大,区域内的差距的对此的贡献较小;对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基础设施、居民生活质量、信息服务、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等要素。基于此建议: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进程中,须注重内涵式发展,通过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要素,逐步缩小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区域差异 锡尔指数 基尼系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跃胜
运用锡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区域间的差距对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的形成贡献最大,区域内的差距的对此的贡献较小;对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基础设施、居民生活质量、信息服务、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等要素。基于此建议: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进程中,须注重内涵式发展,通过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要素,逐步缩小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 区域差异 锡尔指数 基尼系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新越 秦素贞 吴宁宁
在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由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城乡一体化、创新与研发8个子系统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对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42个评价指标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与经济城镇化、创新与研发、社会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关系更为密切。对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需要从经济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创新与研发子系统5个方面入手,加快城镇化步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内涵 测度 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峰 韩兆洲
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出发,构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得出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将空间因素引入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空间动态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地区之间呈现出正向局域相关和集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水平测度 空间动态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峰 韩兆洲
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出发,构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得出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将空间因素引入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空间动态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4年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地区之间呈现出正向局域相关和集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水平测度 空间动态分析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晓艺 翟晓凤 杨飞虎
基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4年~2017年的省级数据,对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整体上具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各个区域差异程度在持续扩大,造成全国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部的省际差异;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得到较快提升,处于领先地位,中部、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提升较慢,处于落后状态,而各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建议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松懈,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注重提高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整体水平;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精准性,进一步调控区域内部地差异化,坚持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基于投入产出视角评价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成效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寿琼 刘凯迪
基于“十四五”规划相关目标及要求,文章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构建了涵盖人的内外因素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利用熵权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正不断提升,但东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性,东部地区呈现“高-高”集聚,西部和东北地区呈现“低-低”集聚,而中部地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世进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选择人口、空间、产业、居民消费结构、生态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碳排放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作用。选取1980-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全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进而将全国区域省份以城镇化质量为标准划分为三组,通过STIRPAT模型选取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分别代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口集聚、城镇区域拓展、产业聚集、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建设等内涵,分析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也差异巨大。本文依据分析结果,从提升低碳意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完善碳排放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与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世进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选择人口、空间、产业、居民消费结构、生态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碳排放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作用。选取1980-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全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进而将全国区域省份以城镇化质量为标准划分为三组,通过STIRPAT模型选取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分别代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口集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滨
文章基于时空视角,采用Moran’s I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各省份及三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变化趋势,并对这种空间差异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2000—2018年各省份新型城镇化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三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各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存在差异是区域非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政府动力、市场动力和外向动力均对全国和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政府动力的影响程度最高;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来自政府动力和外向动力的作用;中部地区仅有政府动力对本地新型城镇化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各动力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帆 王振伟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动力,是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志,"十八大"中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通过计算2004—2013年间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但是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全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分为4大类:城镇化水平高的武汉市;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鄂州市、随州市、黄石市、襄阳市、宜昌市;城镇化水平中等的十堰市、潜江市、孝感市、咸宁市、荆州市、荆门市;以及城镇化水平低的随州市、仙桃市、恩施州、神农架林区、黄冈市、天门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文章首先基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从产业、绿色、社会、空间和生活五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及分维度水平,并对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最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法和Kernel密度估计进一步探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来源及绝对差异的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各维度水平在研究期内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生活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3)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间差异最大,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间差异最小。(4)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右拖尾和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弱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雪涛 吴清扬
文章以中国289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单元,制定适用于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基于熵值赋权法测算289个地级城市的人口-生态-社会-经济-土地五重及综合城镇化强度,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五重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阶段。结果表明:生态与人口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经济与社会城镇化处于并轨状态。东部其他类型城镇化水平最高,西部与东北社会、土地城镇化较低,中部人口城镇化较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东莞、天津、南京、厦门、武汉城镇化强度位居中国前十位。中国城镇化3D空间趋势呈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上升态势,2D城镇化高值区呈条带状、片状、点状格局分布形态。除北京与上海城镇化处于协调状态,其余均为失调类型,省会、副省级城市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强于其所在省份的地级市,综合城镇化强度与其协调发展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以省会城市为主导引领五重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度的高值发展格局态势凸显,仅东部沿海地域串联成片,其他地区呈孤立分散的高值点分布,辐射范围狭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兵 乌静 王伟龙
本文基于2006-2018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GMM模型从城乡不同视角考察新型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显著提高了基础型、发展型消费,而在享乐型消费上存在差异,表现为促进城镇享乐型消费,抑制农村享乐型消费;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三类消费均存在显著抑制。新型城镇化显著促进城乡消费升级,城乡收入差距显著抑制城乡消费升级。从区域异质性来看,新型城镇化显著促进了东部城乡、中部城镇和西部农村消费升级,城乡收入差距对东部和西部消费升级促进作用不显著,而能够显著抑制中部消费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