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74)
- 2023(20791)
- 2022(17465)
- 2021(16103)
- 2020(13654)
- 2019(31167)
- 2018(30919)
- 2017(58933)
- 2016(32629)
- 2015(36806)
- 2014(36786)
- 2013(36121)
- 2012(33009)
- 2011(29568)
- 2010(29468)
- 2009(27038)
- 2008(26602)
- 2007(23685)
- 2006(20423)
- 2005(17893)
- 学科
- 济(128394)
- 经济(128235)
- 管理(91403)
- 业(88454)
- 企(72722)
- 企业(72722)
- 方法(59811)
- 数学(52214)
- 数学方法(51550)
- 农(36684)
- 中国(34664)
- 财(33757)
- 学(29939)
- 业经(29214)
- 地方(25430)
- 农业(24355)
- 贸(23482)
- 贸易(23472)
- 制(23216)
- 易(22784)
- 务(21228)
- 财务(21142)
- 财务管理(21093)
- 理论(20587)
- 企业财务(19978)
- 和(19698)
- 技术(19661)
- 环境(19321)
- 银(19297)
- 银行(19207)
- 机构
- 大学(463062)
- 学院(460997)
- 济(179189)
- 管理(177728)
- 经济(175246)
- 研究(156547)
- 理学(154539)
- 理学院(152750)
- 管理学(149626)
- 管理学院(148819)
- 中国(114550)
- 科学(101943)
- 京(98448)
- 农(86427)
- 财(81330)
- 所(80379)
- 业大(76088)
- 研究所(73943)
- 中心(71627)
- 农业(68406)
- 江(67635)
- 财经(65401)
- 北京(61508)
- 范(60852)
- 师范(60097)
- 经(59564)
- 院(56600)
- 州(54295)
- 经济学(53803)
- 技术(50296)
- 基金
- 项目(321830)
- 科学(250143)
- 基金(231983)
- 研究(226789)
- 家(206261)
- 国家(204384)
- 科学基金(173072)
- 社会(141241)
- 社会科(133648)
- 社会科学(133609)
- 省(126648)
- 基金项目(123131)
- 自然(115672)
- 自然科(112968)
- 自然科学(112929)
- 自然科学基金(110860)
- 划(107449)
- 教育(104615)
- 资助(95726)
- 编号(91830)
- 成果(74046)
- 重点(72705)
- 部(69584)
- 发(68227)
- 创(66249)
- 课题(63649)
- 科研(62544)
- 创新(61932)
- 计划(61051)
- 大学(59080)
- 期刊
- 济(190522)
- 经济(190522)
- 研究(127976)
- 中国(85354)
- 学报(84657)
- 农(79024)
- 科学(72904)
- 管理(62689)
- 财(62602)
- 大学(62494)
- 学学(59132)
- 农业(53893)
- 教育(49017)
- 技术(39063)
- 融(36870)
- 金融(36870)
- 业经(32037)
- 财经(31260)
- 经济研究(30922)
- 业(28484)
- 经(26725)
- 问题(25427)
- 版(24605)
- 图书(24034)
- 科技(23162)
- 业大(22218)
- 技术经济(21563)
- 理论(20906)
- 统计(20667)
- 商业(20150)
共检索到6606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伟 吕婷 陈阳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2016年、2018年的数据,探究了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家庭微观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能有效推进共同富裕,尤其对物质富裕维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和创业活跃度等路径影响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存在促进作用,但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新型城镇化存在“马太效应”,对共同富裕水平越高的家庭其推动作用越强。基于上述结论,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助力共同富裕的政策方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金林 董小凡 李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景,如何推进共同富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CHFS微观调查数据构建了共同富裕指数,并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推动共同富裕,其中创业活跃度的提升是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的重要路径;二是在低偿债能力、低金融市场参与以及农村地区的家庭中,数字普惠金融的“马太效应”更为明显;三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普及数字工具以及提高个体金融素养能够减轻“马太效应”,从而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推进共同富裕。本文为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与路径提供线索,对共同富裕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学涛 于婷 于法稳
“双循环”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基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从富裕水平、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三方面构建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测算了281个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SARAR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存在着空间相关性,且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共同富裕不仅受新型城镇化的影响,还受到城市初始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而言,新型城镇化更能够提升贫困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产生直接作用的同时,还会通过农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从提高富裕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经济差距角度助推共同富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永奇 庄天慧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促进共同富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现实问题。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数据,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视角切入,全面深入地考察了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财产性收入的相关影响与理论机制。研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分为初始(身份转换)与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享有)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身份转换对财产性收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质量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享有可以进一步强化身份转换对财产性收入的正向效果。采用工具变量与两步法处理内生性问题以及利用多种模型展开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研究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财产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在较低的落户门槛区域以及老一代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显著;针对较高的落户门槛与高技能劳动力群体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财产性收入产生抑制效果。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提高财产性收入的路径为金融素养的强化与方言距离的缩短,其底层逻辑则可归咎于“学习效应”与“交流效应”的提升。进一步讨论发现,注重跨省流动中的行业分割状况,有利于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财富差距扩增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结论为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长效机制,提高财产性收入提供了经验支撑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建雨 储海涛
文章通过构建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有效促进了共同富裕,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后,该结论依旧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通过引致集聚效应和提升创业活跃度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且随着创业活跃度的提升,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丽琴 李琳 王天娇
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旨在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等方式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以新型城镇化政策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断点回归模型的经验分析表明:(1)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对共同富裕总指标、物质经济富裕和公共服务普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分别提升了2.7、3.6和4.3个百分点;(2)目前新型城镇化政策还未在拉近城乡、区域差异的共享富裕方面表现出明显作用;(3)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各维度的推动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中,对东、西部公共服务普惠提升效果明显,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和政策倾斜,而对西部地区物质经济的拉动作用都不显著。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共同富裕 断点回归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胜利 王金科 黄良伟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县域新型城镇化是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对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影响。选取四川省128个县(市)2011—2020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县域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县域整体富裕水平,二是有助于缩小县域差距水平。基于此,从提升县域整体富裕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和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建军 范志昊 周叔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富裕和共享的有机统一,以金融广化为特征的普惠金融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基于富裕和共享两个维度,从收入、财富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构建了家庭层面的共同富裕指标,并探究了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家庭的共同富裕水平,且该效应主要通过缓解家庭资金约束、促进家庭创业实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以及受教育水平较低、非劳动力和不健康人口比例较高的家庭中,普惠金融提升家庭共同富裕水平的效应更为显著,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此外,更高的家庭金融关注度和金融素养能够强化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支持效果。本文为测度中国家庭的共同富裕水平、理解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影响渠道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共同富裕 资金约束 家庭创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万广华 江葳蕤 赵梦雪
与所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一样,城镇化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引擎,因为它能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升。而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意味着,城镇化或工业化会在经济腾飞阶段带来收入差距的增大。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至今仍然居高不下,似乎说明“鱼”(即经济增长)和“熊掌”(即收入分配的改善)无法兼得。本文旨在分析城镇化的分配(即“共同”)和增长(即“富裕”)效应,为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路径及政策举措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城镇化不但能够显著提高生产率,同时还能够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从而助力“双循环”、推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化更是消除城乡差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城乡差异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收入差距的重要方面。据此本文得出结论:积极主动推进城镇化和市民化,可以获取“鱼”和“熊掌”兼得的效应,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城镇化 市民化 收入分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计小青 吴志祥 许泽庆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两大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发展端和共享端测算出中国地级市层面的共同富裕水平,并将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结合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该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推动共同富裕产生了积极影响,相对于非试点城市,该政策使得试点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平均提高约2.6%。进一步发现,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来促进共同富裕,以城市内在品质提升为重点的空间城镇化对共同富裕也能产生一定积极影响。此外,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该政策在发展端的促进作用强于共享端;同时,该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东北、东部、中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但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研究内容为进一步权衡效率与公平、更好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开明 刘书成
降低收入不均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明晰城镇化影响收入差距机制与路径的基础上,依据2000—2020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多角度实证考察城镇化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稳健的“倒U”型特征,城乡收入差距由升转降的城镇化率门槛值为46.5%;城镇化影响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显著为负,总体上有利于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城镇化与总体居民收入差距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总体收入差距由升转降的城镇化率拐点为53.8%。新型城镇化应强化以人为核心的基本内涵,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城镇化 收入差距 空间溢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春宝 郑凯元
新时代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肩负起了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性任务。因此,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在国家推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股权设置形式、股权管理方式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结构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类型以及模式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此,应从合理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入手,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提升改革成效,从而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生性、持续性、稳定性的发展目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范玲俐 梁根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加强了城乡交流。城镇化对我国家庭消费的影响,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2016年、2010年我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家庭微观的角度研究城镇化对家庭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会促进家庭消费水平提高;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和流动居民的家庭消费的影响作用更大;家庭消费倾向与户主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相关。
关键词:
城镇化 家庭消费 影响 微观数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天琦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财政政策的调控支持。改革实践表明,财政政策支持城镇化发展的方式与内容不断健全与完善,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与互动协作关系也愈加契合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但是,随着改革进程的日渐深入,财政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助推共同富裕仍面临诸多难点与挑战,为此,还要从明晰新型城镇化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动态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供给、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挖掘市场主体供给公共服务能力等层面入手,破除财政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 财政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永进 刘玉莹
党中央多次强调发展智能制造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如何定量评估两者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收入分配政策以兼顾效率和公平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户籍、异质性劳动力、内生自动化技术选择的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构建区分城市与农村的模型进行补充分析。研究发现,户籍放松虽提高了低技能劳动要素的流动性,释放了经济活力,使得全国真实GDP增长2.04%、福利水平提高2.05%,但也伴随着技能溢价提高8.64%、收入差距提高5.39%的“副作用”产生。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户籍放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会降低51.39%。因此,在智能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必单纯依靠对高技能劳动者的累进收入所得税来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而是可以通过对机器人征税来缓解对劳动者征税所引起的社会压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