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30)
2023(12493)
2022(9845)
2021(8516)
2020(6737)
2019(14664)
2018(14149)
2017(26432)
2016(14586)
2015(15612)
2014(15242)
2013(14607)
2012(12753)
2011(11424)
2010(11287)
2009(10300)
2008(9812)
2007(8576)
2006(7681)
2005(6651)
作者
(43756)
(36565)
(36402)
(34438)
(23002)
(17564)
(16100)
(14159)
(13924)
(12531)
(12508)
(12040)
(11586)
(11305)
(11223)
(11165)
(10971)
(10802)
(10521)
(10453)
(9242)
(8693)
(8675)
(8283)
(8283)
(8058)
(7896)
(7844)
(7279)
(7228)
学科
(60453)
经济(60390)
管理(44716)
(38515)
(29223)
企业(29223)
方法(23556)
数学(20787)
数学方法(20656)
中国(20069)
(19097)
环境(17908)
地方(14686)
(14582)
业经(14504)
(13216)
农业(12960)
(11429)
(11012)
贸易(11004)
(10684)
(10638)
(9803)
产业(9269)
技术(9059)
(8800)
财务(8784)
财务管理(8774)
城市(8604)
企业财务(8452)
机构
学院(206788)
大学(206078)
(85441)
经济(83725)
管理(78582)
研究(72490)
理学(69290)
理学院(68448)
管理学(67290)
管理学院(66945)
中国(51632)
科学(47423)
(43085)
(41968)
(36183)
(36083)
业大(35998)
研究所(33525)
农业(33111)
中心(32729)
财经(30104)
(29983)
(27632)
经济学(27159)
(27116)
(27099)
师范(26760)
北京(25947)
经济学院(24898)
(23518)
基金
项目(153829)
科学(122328)
基金(114582)
研究(104913)
(103568)
国家(102791)
科学基金(88121)
社会(71779)
社会科(68296)
社会科学(68278)
基金项目(62050)
(59788)
自然(58094)
自然科(56707)
自然科学(56689)
自然科学基金(55662)
(50937)
教育(46041)
资助(43700)
编号(38770)
重点(35369)
(34238)
(32813)
(32052)
国家社会(31550)
创新(30145)
科研(29708)
计划(29560)
成果(28034)
教育部(27550)
期刊
(88754)
经济(88754)
研究(55767)
学报(38573)
(37399)
中国(36999)
科学(34525)
大学(28336)
学学(27377)
(26004)
管理(25451)
农业(25355)
业经(15830)
教育(15360)
(15075)
金融(15075)
经济研究(14794)
财经(14190)
技术(13971)
(13743)
问题(13669)
资源(12381)
(12287)
(11013)
科技(10573)
业大(10381)
商业(9684)
现代(9583)
技术经济(9035)
(8836)
共检索到286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谢锐  陈严  韩峰  方嘉宇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提出从四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数。其次,本文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局域LISA指数,发现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质量都存在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效应。在控制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2003-201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中,新型城镇化占据决定性的地位,其不仅有助于本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也促进了周边城市生态环境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攀  苏静  
利用环洞庭湖区33个县市区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在全面测算城镇化水平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在其低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对地区内及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在其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对地区内及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并且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大于地区内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虹吸效应",在促进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也显著抑制了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外开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但这主要来自于地区间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的贡献;地区富裕程度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空间效应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建吉  刘岩  朱亚坤  秦胜利  王艳华  苗长虹  
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5—2016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均值在0.34~0.70之间,整体上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均值处于0.20~0.60之间,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③黄河流域超过78%的地级市为生态滞后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压力凸显;④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等对于耦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对于黄河流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摆脱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要针对上游和中下游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丽英  魏真兰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恶化明显,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污染加剧。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和城市扩张等几种路径实现。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验证影响路径的效应。其中,经济增长可以改善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人口集聚、收入增加、产业转移和城市扩张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需要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宾  于法稳  
文章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耦合协调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且协调性差,整体处在初级耦合协调区间;在空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由东至西逐渐衰减,且省际差距有增加趋势,东部省(市)为良好耦合协调,中部多数省(市)为初级或中级耦合协调,部分西部地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区间;2005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2016年除上海、江苏、浙江属于生态环境滞后型外,其余省(市)均为城镇化滞后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姜明栋  周昊  王奇  
基于2003—2018年我国284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生态环境质量与城市经济效率的非线性关系。结果显示:生态环境质量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特征,当人均GDP突破5.82万元(人民币2000年不变价)的阈值后,生态环境质量可以显著提升经济效率。东部地区和具有优质旅游资源的城市群组的经济发展水平门槛分别低于全国整体门槛值的15.9%和30.8%,说明周边经济条件良好或旅游资源禀赋优越的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势更易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国在继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过程中,应注重各地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差异,因地制宜地设计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重点培育有条件的地区加速推进生态环境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杭芳  
揭示中国省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变化,对中国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熵权法及耦合度模型分析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2000—2014年耦合度,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升高,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较小,但总体而言,2000—2014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趋于下降;就空间分布而言,2014年中国北部及西南地区仍呈现极度耦合态势,中部省份高度耦合,沿海省份呈现中度耦合态势,而北京及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呈现出低度耦合的状态,整体呈现条带状分布特征,空间分异明显。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杭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玲  智慧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设计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测算模型,得到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及其概率,以预测区间的下限为推算依据构建时间序列,得到耦合协调度的预测值。以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统计数据为实证研究,得到长江经济带整体达到高度协调的时间和11个省市的空间演化,验证了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许崇正  焦未然  
文章借助城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反馈环路理论,分析了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原因,以及新型城镇化何以能避免生态危机的机制。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实现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好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以及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取向的落实问题。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荣宏庆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诸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荣宏庆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城镇化建设中潜藏的城镇化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诸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涛   马成   李志英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城市群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论文以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对其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明晰三者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昆明市在滇中城市群中城镇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但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00—2020年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但出现了优和差级别面积占比同时增多的情况;受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滇中城市群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协调发展仍处于过渡发展阶段。建议在昆明快速城镇化的示范效应下,大力推进曲靖、玉溪、楚雄城镇化进程,并根据各州市协调状况采取差异化发展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涛   马成   李志英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城市群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论文以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对其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明晰三者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昆明市在滇中城市群中城镇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但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00—2020年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但出现了优和差级别面积占比同时增多的情况;受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滇中城市群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协调发展仍处于过渡发展阶段。建议在昆明快速城镇化的示范效应下,大力推进曲靖、玉溪、楚雄城镇化进程,并根据各州市协调状况采取差异化发展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文举  田永杰  
[目的]合理分析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程度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对2005—2016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程度作出动态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政策和建议。[方法]以河南省为研究区,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及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借助耦合度模型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 2005—2016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呈现出中间短暂下降但整体上升的态势,耦合程度介于0.9~1缓慢上升趋势,其中,郑州、洛阳、鹤壁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焦作、濮阳、安阳、新乡、漯河处于较高水平耦合状态,南阳、开封、驻马店、平顶山、许昌处于较低水平耦合状态,周口、信阳、商丘、三门峡处于低水平耦合状态。[结论]河南省应在强化生态意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规划生态空间布局方面进行完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