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57)
2023(17061)
2022(14144)
2021(13080)
2020(10814)
2019(24430)
2018(24436)
2017(47064)
2016(25809)
2015(28639)
2014(28559)
2013(28374)
2012(25761)
2011(23255)
2010(23152)
2009(21184)
2008(20532)
2007(18361)
2006(16285)
2005(14051)
作者
(76781)
(64412)
(63652)
(60574)
(40238)
(30820)
(28610)
(25323)
(24301)
(22639)
(21682)
(21533)
(20269)
(20119)
(19721)
(19603)
(19331)
(18992)
(18323)
(18081)
(16247)
(15673)
(15659)
(14699)
(14497)
(14275)
(14169)
(14100)
(13002)
(12709)
学科
(107452)
经济(107338)
(75970)
管理(67628)
(53748)
企业(53748)
(51626)
方法(44340)
数学(38474)
数学方法(38118)
农业(34130)
业经(29610)
中国(28628)
(24069)
地方(23775)
(22903)
(19751)
(18753)
贸易(18745)
(18211)
技术(17290)
(16398)
产业(15658)
环境(15586)
理论(15228)
(15108)
银行(15038)
(14730)
(14664)
(14337)
机构
学院(368964)
大学(366708)
(148364)
经济(145334)
管理(144829)
理学(126653)
研究(126576)
理学院(125263)
管理学(123067)
管理学院(122435)
中国(92938)
(83802)
科学(81508)
(77815)
业大(65608)
农业(64919)
(64399)
(62463)
研究所(59225)
中心(57376)
(53961)
财经(50700)
北京(48253)
(47927)
师范(47364)
(46298)
(45059)
经济学(43658)
(43247)
农业大学(41455)
基金
项目(259820)
科学(202951)
基金(187709)
研究(186329)
(166033)
国家(164596)
科学基金(139874)
社会(118089)
社会科(111656)
社会科学(111626)
(103089)
基金项目(100764)
自然(91375)
自然科(89211)
自然科学(89184)
自然科学基金(87598)
(85989)
教育(82922)
编号(75739)
资助(75531)
成果(59789)
重点(58138)
(57203)
(56238)
(54141)
课题(51502)
创新(50536)
科研(49443)
国家社会(48681)
计划(48049)
期刊
(165210)
经济(165210)
研究(102844)
(84282)
中国(68982)
学报(66925)
科学(59448)
农业(56996)
大学(50272)
管理(48712)
学学(48021)
(44107)
教育(35094)
业经(33372)
(31778)
金融(31778)
技术(29243)
(27129)
经济研究(24634)
财经(23738)
问题(23430)
(20769)
(20356)
科技(19849)
业大(19424)
技术经济(17634)
图书(16883)
现代(16730)
世界(16622)
理论(16514)
共检索到5281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钧  罗能生  
基于技术外溢、要素集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的理论机制模型,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第一、二产业占比的影响路径是倒U型的,而其对农村第三产业占比和农村产业结构偏离的影响路径是U型的,且这些影响路径在不同经济区域呈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呈现了阶段性,且经济发展城镇化、居民生活城镇化、公共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资源环境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各有不同。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钧  
从理论上探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路径,并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区域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效应和外部性效应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理论路径;农村第一、二产业占比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呈现出U形路径,而农村第三产业占比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倒U形路径,其影响效应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和结构差异;农村产业结构偏离对城镇化的影响呈现出U形路径,其中,中西部地区这一影响是负向的,东部地区这一影响是正向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洪潮  王丹  
解决失地农村劳动力"再就业"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的突出现实问题。本文依据1985—2012年的面板数据,基于修正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剖析新型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化轨迹及三者的互动规律,进而从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两方面,提出了应大力发展与区域相适配的第三产业、应着力推进地方特色明显、产业基础扎实、城镇规模适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敏  丁春杰  高文  
产业结构问题是当前中国存在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之一,实现"产城融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文章基于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不仅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来测算新型城镇化水平,而且采用两阶段差分GMM法系统分析新型城镇化对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同时构建双门槛模型检验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门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能够显著促进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此外,新型城镇化对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均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宋则  
城市化是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农村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与载体。由哈尔滨商业大学郭振教授等同志集体创作的《中国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一书,针对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是作者对中国农村城镇化的理论体系进行创造性探索的成果。该书的特点如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伟峰  刘菊  
“三农”问题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日趋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这一有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思路,以切实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穹  仲伟周  张跃胜  
在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深度融合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将产业结构调整引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理论,研究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62015年面板数据,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复合指标体系,选择空间滞后计量模型,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新型城镇化均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新型城镇化的边际效应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函数。基于此,提出了区域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根基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区域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空间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芬华  
农村城镇化进程引致了异质性金融需求。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制度,既不同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大城市、大工业为导向的信贷资源配置战略所决定的商业金融制度安排,也有别于以传统农户的生产或消费为扶持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安排,因此不可能在现有金融系统内单独依靠对某种金融机构的改造来确立。笔者认为,有必要确立适合于城镇化进程的专设性金融制度安排,其核心机制在于小额信贷的风险甄别功能,其路径可以是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中山市小榄镇的新型金融制度安排模式可以向同类型经济区域推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海峰  
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不仅影响到农业内部,且与农村的全局息息相关。要想从本质上对农业结构性矛盾进行解决,实践证明单单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是不够的;一旦解决了以往的矛盾,那么还会不间断的出现新的矛盾。所以,我们必须采取部分新的举措以及战略,确立新的思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对传统的农业论理念进行突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不断开创新局面。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蕊  杨光磊  
本文利用Moore指数和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全国及东中西部20002015年的产业结构跨期演变程度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并运用统计分析法及固定效应模型、全面FGLS估计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结构跨期演变程度大小依次为东、西、中部,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低依次为东、中、西部,均呈现出区域差异性。(2)全国及东西部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部作用不明显,且结果稳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见,加快产业结构跨期演变,推进"产城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蕊  杨光磊  
本文利用Moore指数和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全国及东中西部2000~2015年的产业结构跨期演变程度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并运用统计分析法及固定效应模型、全面FGLS估计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结构跨期演变程度大小依次为东、西、中部,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低依次为东、中、西部,均呈现出区域差异性。(2)全国及东西部产业结构跨期演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部作用不明显,且结果稳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见,加快产业结构跨期演变,推进"产城一体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肖万春  
产业聚集是农村城镇化的依托,要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必须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今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是:(1)灵活运用经济参数和分工协作机制,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2)实施小城镇非均衡择优发展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战略;(3)多渠道、多途径筹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明勇  
传统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问题,一方面,以粗放式扩张为形式,从而人为地破坏自然循环体系;另一方面,为了政府的政绩及"形象工程"需要,不考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区域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导致了随领导人变化而变化非生态化产业政策制度。因此,运用PPP等融资模式的新型城镇化就是实现了产业政策制度法治化的城镇化;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包含自然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生态产业结构调整的二个方面的子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