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640)
2023(19743)
2022(16402)
2021(15228)
2020(12844)
2019(29278)
2018(28907)
2017(54555)
2016(29937)
2015(33899)
2014(33803)
2013(33369)
2012(30628)
2011(27656)
2010(27564)
2009(25734)
2008(25548)
2007(22724)
2006(19883)
2005(17938)
作者
(89343)
(75006)
(74897)
(70972)
(47526)
(35943)
(33886)
(29244)
(28629)
(26643)
(25751)
(25153)
(24026)
(23719)
(23414)
(23360)
(22615)
(22287)
(21628)
(21569)
(18625)
(18492)
(18202)
(17122)
(16951)
(16837)
(16576)
(16466)
(15216)
(14944)
学科
(123701)
经济(123530)
管理(87880)
(82601)
(67440)
企业(67440)
方法(54763)
数学(48084)
数学方法(47508)
中国(36617)
(34643)
(34189)
业经(27510)
(27337)
(26458)
(23971)
贸易(23958)
(23335)
地方(22842)
农业(22659)
(20692)
财务(20629)
财务管理(20576)
(20341)
银行(20269)
企业财务(19544)
(19350)
金融(19343)
(19309)
(18915)
机构
大学(438203)
学院(433945)
(179414)
经济(175784)
管理(163201)
研究(152521)
理学(140965)
理学院(139289)
管理学(136705)
管理学院(135910)
中国(114750)
科学(94954)
(93150)
(83582)
(80476)
(78040)
研究所(71188)
中心(69278)
业大(68389)
财经(66414)
(65049)
农业(63588)
(60482)
北京(58145)
(56239)
经济学(56014)
师范(55539)
(54766)
(50812)
经济学院(50475)
基金
项目(294582)
科学(231872)
基金(216724)
研究(207090)
(192544)
国家(191024)
科学基金(162321)
社会(133887)
社会科(126863)
社会科学(126829)
基金项目(114424)
(113260)
自然(106974)
自然科(104563)
自然科学(104522)
自然科学基金(102668)
(97279)
教育(95432)
资助(88366)
编号(80646)
重点(67371)
成果(65810)
(65615)
(62674)
(60998)
创新(57280)
科研(57224)
课题(56728)
国家社会(56662)
教育部(55752)
期刊
(194486)
经济(194486)
研究(126371)
中国(85133)
学报(76386)
(73519)
科学(68544)
(65887)
管理(59865)
大学(57127)
学学(54221)
农业(49162)
教育(41388)
(39220)
金融(39220)
技术(35760)
财经(33327)
经济研究(31715)
业经(30392)
(28653)
问题(27181)
(26766)
(23028)
(22100)
技术经济(20671)
统计(20397)
科技(20194)
世界(19882)
国际(19329)
业大(19311)
共检索到6417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学涛  于婷  于法稳  
“双循环”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基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从富裕水平、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三方面构建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测算了281个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SARAR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存在着空间相关性,且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及其各维度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共同富裕不仅受新型城镇化的影响,还受到城市初始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而言,新型城镇化更能够提升贫困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产生直接作用的同时,还会通过农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从提高富裕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经济差距角度助推共同富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建雨  储海涛  
文章通过构建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有效促进了共同富裕,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后,该结论依旧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通过引致集聚效应和提升创业活跃度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且随着创业活跃度的提升,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胜利  王金科  黄良伟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县域新型城镇化是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对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影响。选取四川省128个县(市)2011—2020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县域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县域整体富裕水平,二是有助于缩小县域差距水平。基于此,从提升县域整体富裕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和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开明   刘书成  
降低收入不均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明晰城镇化影响收入差距机制与路径的基础上,依据2000—2020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多角度实证考察城镇化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稳健的“倒U”型特征,城乡收入差距由升转降的城镇化率门槛值为46.5%;城镇化影响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显著为负,总体上有利于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城镇化与总体居民收入差距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总体收入差距由升转降的城镇化率拐点为53.8%。新型城镇化应强化以人为核心的基本内涵,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伟  吕婷  陈阳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2016年、2018年的数据,探究了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家庭微观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能有效推进共同富裕,尤其对物质富裕维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和创业活跃度等路径影响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东、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存在促进作用,但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新型城镇化存在“马太效应”,对共同富裕水平越高的家庭其推动作用越强。基于上述结论,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助力共同富裕的政策方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万广华  江葳蕤  赵梦雪  
与所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一样,城镇化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引擎,因为它能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升。而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意味着,城镇化或工业化会在经济腾飞阶段带来收入差距的增大。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至今仍然居高不下,似乎说明“鱼”(即经济增长)和“熊掌”(即收入分配的改善)无法兼得。本文旨在分析城镇化的分配(即“共同”)和增长(即“富裕”)效应,为探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路径及政策举措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城镇化不但能够显著提高生产率,同时还能够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从而助力“双循环”、推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化更是消除城乡差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城乡差异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收入差距的重要方面。据此本文得出结论:积极主动推进城镇化和市民化,可以获取“鱼”和“熊掌”兼得的效应,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丽琴  李琳  王天娇  
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旨在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等方式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以新型城镇化政策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断点回归模型的经验分析表明:(1)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对共同富裕总指标、物质经济富裕和公共服务普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分别提升了2.7、3.6和4.3个百分点;(2)目前新型城镇化政策还未在拉近城乡、区域差异的共享富裕方面表现出明显作用;(3)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各维度的推动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中,对东、西部公共服务普惠提升效果明显,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和政策倾斜,而对西部地区物质经济的拉动作用都不显著。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陶冶华  曾明  
提高职工收入是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共同富裕之路的重要举措。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基于中国2006—2019年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阶段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效应及异质性。研究表明:第一阶段(2006—2016年),在挤出效应和竞争效应作用下,城市道路建设对职工收入提高有负效应,且城市人口增长对职工收入的正效应不显著;第二阶段(2017—2019年),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影响体现为正向拉动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影响存在异质性,城市规模对大城市职工收入的正效应更明显。另外,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内在需求,长期来看,地方财政更多地投入城市义务教育等民生支出可能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收入效应更为显著。因此,应保持适度的城市规模扩张、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布局、加大城市民生投入,逐步强化城市规模对职工收入的正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计小青  吴志祥  许泽庆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两大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发展端和共享端测算出中国地级市层面的共同富裕水平,并将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结合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该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推动共同富裕产生了积极影响,相对于非试点城市,该政策使得试点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平均提高约2.6%。进一步发现,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来促进共同富裕,以城市内在品质提升为重点的空间城镇化对共同富裕也能产生一定积极影响。此外,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该政策在发展端的促进作用强于共享端;同时,该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东北、东部、中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但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研究内容为进一步权衡效率与公平、更好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天琦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财政政策的调控支持。改革实践表明,财政政策支持城镇化发展的方式与内容不断健全与完善,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与互动协作关系也愈加契合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但是,随着改革进程的日渐深入,财政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助推共同富裕仍面临诸多难点与挑战,为此,还要从明晰新型城镇化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动态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供给、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挖掘市场主体供给公共服务能力等层面入手,破除财政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中华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中国式新型城镇化在空间、经济、创新方面已取得历史性成就,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格局逐步优化、城市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成果丰硕,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中国式新型城镇化建设无论是在产业发展水平方面,还是在公共服务供给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均存在一定差距。对此,中国式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从分类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镇化绿色低碳转型三方面发力,厚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根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中华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中国式新型城镇化在空间、经济、创新方面已取得历史性成就,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格局逐步优化、城市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成果丰硕,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中国式新型城镇化建设无论是在产业发展水平方面,还是在公共服务供给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均存在一定差距。对此,中国式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从分类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镇化绿色低碳转型三方面发力,厚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根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娜   肖文琛  
文章采用2011—2020年我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维度测算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同时从富裕度、共同度、可持续度三个维度测算出共同富裕指数,并研究城市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效果。结果显示:(1)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会正向影响共同富裕。从三个维度来看,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都能够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而且数字产业发展对于共同富裕的影响最大。(2)数字经济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创新能力和社会消费效应影响共同富裕,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为6.01%,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为1.79%,社会消费效应的中介效应为5.74%。(3)在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化水平高以及创业活跃度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永进   刘玉莹  
党中央多次强调发展智能制造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如何定量评估两者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收入分配政策以兼顾效率和公平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户籍、异质性劳动力、内生自动化技术选择的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构建区分城市与农村的模型进行补充分析。研究发现,户籍放松虽提高了低技能劳动要素的流动性,释放了经济活力,使得全国真实GDP增长2.04%、福利水平提高2.05%,但也伴随着技能溢价提高8.64%、收入差距提高5.39%的“副作用”产生。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户籍放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会降低51.39%。因此,在智能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必单纯依靠对高技能劳动者的累进收入所得税来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而是可以通过对机器人征税来缓解对劳动者征税所引起的社会压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枫   邢芳菲  
选取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内在作用。结果表明:要素市场化配置能显著促进共同富裕,该结果在内生性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新型城镇化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细分共同富裕维度检验发现,要素市场化配置可显著提升富裕程度与共享程度。异质性检验表明,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在西部地区最强,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为此,提出加速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改革工作、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靶向发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