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24)
2023(17361)
2022(14190)
2021(12868)
2020(10649)
2019(23793)
2018(23338)
2017(44265)
2016(23955)
2015(26283)
2014(25854)
2013(25026)
2012(22707)
2011(20366)
2010(20023)
2009(17812)
2008(16965)
2007(14708)
2006(12923)
2005(11361)
作者
(68372)
(57103)
(56847)
(53791)
(36004)
(27369)
(25759)
(22425)
(21992)
(20026)
(19439)
(19178)
(18233)
(17644)
(17619)
(17430)
(17098)
(17022)
(16466)
(16317)
(14187)
(14018)
(13839)
(13119)
(12997)
(12730)
(12487)
(12486)
(11402)
(11184)
学科
(100531)
经济(100433)
管理(64987)
(64165)
(49800)
企业(49800)
方法(41099)
数学(36375)
数学方法(35926)
中国(30800)
(30086)
地方(25589)
业经(24110)
(23183)
农业(20487)
(18556)
(18358)
贸易(18346)
(17795)
(17354)
技术(16029)
环境(15861)
(15810)
银行(15755)
(15594)
(15273)
金融(15271)
(15128)
(14062)
财务(14009)
机构
学院(327124)
大学(325309)
(134654)
经济(132092)
管理(126002)
研究(113145)
理学(109226)
理学院(108013)
管理学(105979)
管理学院(105382)
中国(84807)
科学(70996)
(68778)
(61658)
(59263)
(56371)
业大(53019)
中心(52975)
研究所(51621)
(49079)
农业(48265)
财经(47455)
(43393)
(42842)
北京(42419)
师范(42279)
(41250)
经济学(41187)
(38765)
经济学院(37276)
基金
项目(230578)
科学(182281)
基金(168014)
研究(164014)
(149195)
国家(147946)
科学基金(126917)
社会(106491)
社会科(101156)
社会科学(101133)
(91054)
基金项目(89022)
自然(82729)
自然科(80937)
自然科学(80916)
自然科学基金(79455)
(76916)
教育(74766)
资助(67091)
编号(65045)
(53930)
重点(52438)
成果(50826)
(49690)
(48840)
创新(45727)
国家社会(45182)
课题(44712)
科研(44708)
计划(43084)
期刊
(145327)
经济(145327)
研究(90970)
中国(66311)
(56929)
学报(55861)
科学(50433)
管理(46583)
(44591)
大学(42553)
学学(40271)
农业(38805)
教育(33864)
(30394)
金融(30394)
技术(28885)
业经(26188)
经济研究(23681)
财经(22674)
(20584)
问题(19650)
(19573)
科技(16321)
(16216)
图书(16021)
技术经济(15494)
商业(15087)
统计(14915)
资源(14846)
(14664)
共检索到481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于燕  
城镇化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通过对1995—2012年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地方财政支出及工业发展水平对我国城镇化有显著促进作用。由于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也不同,对于东部地区,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地方财政支出显著的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中部地区的关键因素是工业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而对于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促进城镇化,对城镇化有推动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地方财政支出和教育水平。因此,不同地区应根据各自发展情况,来寻求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光勤  
文章构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度指标,衡量全国和各省区的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并通过模型量化其影响因素的具体效应。研究表明我国近二十年来,全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基本不协调,土地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通过对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大多数省份基本协调的年份只有一半左右,而且东部地区的协调度还不及中、西部地区;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影响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但作用没有产业结构明显,经济开放程度影响最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瑞娟  
本文以1999-2013年度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以地区金融发展为门限变量,建立城镇化与地区金融发展之间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以此讨论城镇化和地区金融发展之间的非线性相关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地区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城镇化,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门限效应。当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分别为越过第二门限值、低于第一门限值以及位于第一门限值和第二门限值之间的时候,地区金融发展对于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强度依次增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瑞娟  
本文以1999-2013年度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以地区金融发展为门限变量,建立城镇化与地区金融发展之间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以此讨论城镇化和地区金融发展之间的非线性相关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地区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城镇化,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门限效应。当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分别为越过第二门限值、低于第一门限值以及位于第一门限值和第二门限值之间的时候,地区金融发展对于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强度依次增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浩  郑皓  
文章通过对城镇化内部协同发展基本内涵的分析,将城镇化分为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五个系统,构建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用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4年的城镇化内部协调发展水平,使用SPSS对我国2015-2024年间城镇化内部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并使用灰色关联模型探究了各指标对于城镇化内部协调发展的贡献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内部协调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存在明显的东部沿海、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异;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等指标对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贡献较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霍炳男  
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的日益加大给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和扩大内需带来了严重挑战。文章在修正城镇化率指标的基础上,利用1992-2015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政府作用对中国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作用最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水平、经济开放度、金融规模和产业发展水平都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政府作用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影响最大,职业教育水平对中部地区影响最为显著,产业发展水平阻碍了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更多的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霍炳男  
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的日益加大给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和扩大内需带来了严重挑战。文章在修正城镇化率指标的基础上,利用1992-2015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政府作用对中国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作用最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水平、经济开放度、金融规模和产业发展水平都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政府作用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影响最大,职业教育水平对中部地区影响最为显著,产业发展水平阻碍了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更多的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重视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影响,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丽红  
本文基于我国城镇化发展影响居民消费规模和结构变迁的事实,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并依据2004-2016年我国省域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的短面板数据建立协整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对居民消费具有明显正向作用,作用力度大小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反向关系特征,揭示出城镇化发展对欠发达地区消费拉动的重要性,凸显城镇化建设对内需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朱再清  张莫幸子  
本文厘清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制,并基于2007—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2)全国层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中部直接效应最大,东部间接效应最大。据此,本文提出健全金融支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体系、强化人才支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多元化发展和加强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等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世进  司增绰  
流通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与其他产业关联度最高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可引导其他产业转型升级,且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与居民的吃穿住行紧密挂钩。城镇化为流通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基础,流通业为城镇化提供保障条件。流通产业规模、流通企业规模、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流通企业经营状况、流通业人均年销售额、流通业人均年末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人均总收入是影响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而根据江苏省2000—2014年相关数据的研究显示,虽然苏南、苏中、苏北的情况略有差异,但江苏省及13个城市的城镇化与上述因素之间都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世进  司增绰  
流通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与其他产业关联度最高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可引导其他产业转型升级,且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与居民的吃穿住行紧密挂钩。城镇化为流通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基础,流通业为城镇化提供保障条件。流通产业规模、流通企业规模、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流通企业经营状况、流通业人均年销售额、流通业人均年末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人均总收入是影响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而根据江苏省2000—2014年相关数据的研究显示,虽然苏南、苏中、苏北的情况略有差异,但江苏省及13个城市的城镇化与上述因素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不存在虚假回归的问题。政府与企业应继续提高流通业规模,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流通业促进消费的功能,完善流通业内部结构,提高流通业投资规模。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黄可人  
选取西部12个省区1992—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合理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未能产生显著影响;其他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水平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经济开放程度、财政支农政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王娟  宋婷婷  胡洋  
流通产业发挥着促进消费、扩大就业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大产业和经济发展主力军。流通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在多大程度上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潜能的激发。根据集聚理论、分工理论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我国流通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流通产业集聚对本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周边区域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控制变量教育水平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工业水平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作用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正效应,对周边省份具有显著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区域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正效应,对周边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负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流通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推进城乡融合、激发城乡消费潜能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丽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向,城镇化进程也从传统城镇化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历程回顾发现,我国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但在新型城镇化下,从2014年开始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开始出现加速。基于2006年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省际面板数据,对面板数据拆解分析发现: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角度,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均收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且城镇化水平提高对农村人均收入提高具有"翘尾"效应,即城镇化水平越高,继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栋燊  沈维萍  胡雷  
文章考察了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的碳减排效应,分析了城镇化影响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影响碳排放的理论机制,构建了STIRPA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并以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二者对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影响;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城镇化初期促进了碳排放,而后期促进了碳减排;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消费结构升级能够显著影响碳排放。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东中部地区,消费结构升级能够显著促进碳减排,东部地区碳减排效果略好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消费结构升级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消费结构升级主要通过扩大非物质消费和扩大服务业占比两个路径对碳减排产生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