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13)
- 2023(15685)
- 2022(13086)
- 2021(11905)
- 2020(9881)
- 2019(22487)
- 2018(22519)
- 2017(44000)
- 2016(23639)
- 2015(26765)
- 2014(26733)
- 2013(26737)
- 2012(24368)
- 2011(21904)
- 2010(22121)
- 2009(20259)
- 2008(19391)
- 2007(17111)
- 2006(15393)
- 2005(13815)
- 学科
- 济(114199)
- 经济(114089)
- 管理(66973)
- 业(63531)
- 企(49525)
- 企业(49525)
- 方法(44386)
- 数学(38662)
- 数学方法(38328)
- 中国(29311)
- 农(28370)
- 地方(26229)
- 财(24446)
- 业经(23831)
- 学(22700)
- 贸(21733)
- 贸易(21721)
- 易(21111)
- 农业(19018)
- 制(18734)
- 环境(15684)
- 理论(15562)
- 和(15498)
- 地方经济(15087)
- 银(14429)
- 银行(14390)
- 技术(14283)
- 融(14266)
- 金融(14264)
- 发(13873)
- 机构
- 大学(341077)
- 学院(338122)
- 济(147157)
- 经济(144046)
- 管理(134493)
- 研究(116374)
- 理学(116046)
- 理学院(114786)
- 管理学(112976)
- 管理学院(112353)
- 中国(85824)
- 京(72553)
- 科学(69531)
- 财(65245)
- 所(57720)
- 研究所(52296)
- 财经(52003)
- 中心(51807)
- 农(51749)
- 江(50017)
- 业大(48072)
- 经(47309)
- 经济学(45967)
- 北京(45793)
- 范(44220)
- 师范(43867)
- 院(42108)
- 经济学院(41223)
- 州(40152)
- 农业(39922)
- 基金
- 项目(229489)
- 科学(180785)
- 研究(169787)
- 基金(167325)
- 家(144812)
- 国家(143633)
- 科学基金(123756)
- 社会(109748)
- 社会科(104051)
- 社会科学(104021)
- 基金项目(88604)
- 省(88148)
- 自然(77954)
- 自然科(76149)
- 自然科学(76136)
- 教育(75991)
- 自然科学基金(74775)
- 划(73424)
- 编号(69089)
- 资助(68334)
- 成果(56249)
- 重点(50743)
- 部(50644)
- 发(49917)
- 创(46986)
- 课题(46725)
- 国家社会(45845)
- 创新(43895)
- 教育部(43854)
- 科研(43106)
- 期刊
- 济(166410)
- 经济(166410)
- 研究(105218)
- 中国(63955)
- 学报(51309)
- 管理(49635)
- 财(48458)
- 农(47902)
- 科学(47216)
- 大学(39199)
- 学学(36594)
- 教育(33879)
- 农业(32831)
- 技术(29130)
- 融(28873)
- 金融(28873)
- 经济研究(27818)
- 财经(25932)
- 业经(25300)
- 图书(22554)
- 经(22319)
- 问题(22033)
- 技术经济(17847)
- 贸(17641)
- 理论(16613)
- 业(16246)
- 书馆(15705)
- 图书馆(15705)
- 现代(15653)
- 科技(15285)
共检索到507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付焕 张萌 王静
在界定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支出的概念与内涵基础上,采用理论演绎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型城镇化各类公共服务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发现,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基础设施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拉动效应、间接拉动与推动效应;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外部性效应,住房与基础设施支出具有负外部性效应。因此,优化公共服务支出结构,探索宏观调控政策的供给侧改革与创新,深化财政与社会资本合作对于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公共服务支出 经济增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付焕 张萌 王静
在界定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支出的概念与内涵基础上,采用理论演绎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型城镇化各类公共服务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发现,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基础设施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拉动效应、间接拉动与推动效应;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外部性效应,住房与基础设施支出具有负外部性效应。因此,优化公共服务支出结构,探索宏观调控政策的供给侧改革与创新,深化财政与社会资本合作对于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公共服务支出 经济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叶飞 夏青 周敏
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改进Moore指数,分别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指数进行测算,并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通过发挥其"选择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生产率,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红利"因产业结构变迁而减弱,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减速"现象,但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仍存在;实现产城联动,发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协同效应",对于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减速"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永平 徐盈之
利用2000-201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时空效应及其传导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消费、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三个变量的条件下,时间维度上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空间维度上对全国和东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系数为正却不显著;接着分析了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三条潜在传导路径,根据测算的路径强度,发现消费路径和投资路径是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但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对经济增长存在阻碍作用,说明在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有力推进经济增长还有待时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娜
文章基于C-D函数认为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资本投入、劳动力转移、创新效应影响经济增长。构建主效应模型和包含交互项的模型,基于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混合OLS和FEM方法检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资本投入强化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劳动力转移的边际作用正在减弱,创新效应尚未显现;分区域看,资本投入对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朱迎春
笔者基于1978年~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和VEC模型等计量分析工具实证研究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投资性支出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增长,长期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政府行政支出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增长,长期会抑制经济增长;文教科卫支出具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效应;财政转移性支出长期看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但贡献率较低。因此,有必要优化公共投资性支出结构,提高政府行政支出效率,加大文教科卫支出和财政转移性支出的投入力度,促进经济良性增长。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任晓辉 朱为群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政府和市场分工不明确、政府间支出责任错位的背景下,我国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在于:按照"先国家后地方"的原则,首先在国家层面上,规范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统一建立各类基本公共服务最低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清楚界定政府和市场、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以确保各地政府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标准,实现"底线公平"。
关键词:
城镇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支出责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贺茉莉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并呈现出总体稳步上升的态势。在大力推动经济增长发展过程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备受人们关注。城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时代与社会稳步发展的强有力措施,可以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稳步强化居民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浅谈了经济增长质量与新型城镇化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经济增长质量 关系分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志毅 陈儒
文章基于1978—2012年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年度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教育投入、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为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互为双向因果关系,教育投入与新型城镇化为双向因果关系。因此,增加教育投入对于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正向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袁丹 雷宏振
本文基于1993年~2011年的数据构建VAR(3)模型,实证分析了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并进行了长期协整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变量共同作用时都是任一变量的格兰杰原因。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受到城镇化的正向影响,滞后三期的系数较大,对来自城镇化冲击的正向反馈出现较慢;城镇化受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对来自经济增长冲击的正向反馈出现较快,也受到滞后三期的城镇化的较大影响。在长期内,城镇化、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均衡的协整关系,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城镇化 经济增长 财政支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一鑫 吕有金 卢泓宇
基于人口城镇化等6个维度共27个指标,利用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直辖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进一步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视角分析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特征。(2)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并且产生较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服务业集聚在提高本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带动邻近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3)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本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则能够推动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此,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将服务业集聚区域作为产生城市功能溢出效应的核心区域,完善核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通过溢出效应不断带动邻近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一鑫 吕有金 卢泓宇
基于人口城镇化等6个维度共27个指标,利用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直辖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进一步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视角分析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特征。(2)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并且产生较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表明服务业集聚在提高本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带动邻近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3)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本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则能够推动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此,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将服务业集聚区域作为产生城市功能溢出效应的核心区域,完善核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通过溢出效应不断带动邻近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齐红倩 席旭文 高群媛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测算1996—2013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历史趋势,并建立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影响的时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资源与环境对城镇化发展表现出持续的抑制作用;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升存在长期的正向促进效应,但2005年以后其促进效果逐渐弱化,特别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出现了明显减弱。我们认为:在人口红利消失的约束下不宜过分高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从智慧城市、节能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重点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磊 张晨
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在释放需求和创造供给方面对中国经济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然而,传统城镇化模式由于面临诸多约束,已经逐渐开始不符合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方式的提升与转型,旅游业引导的城镇化建设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挖掘城镇化建设潜力,并且也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型机制。因此,文章首次将旅游业纳入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旨在实证检验旅游业发展是否对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文章采用中国1999—2014年的省际面板平衡数据
关键词:
城镇化 旅游业 经济增长 调节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