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80)
- 2023(14471)
- 2022(11576)
- 2021(10347)
- 2020(8353)
- 2019(18361)
- 2018(18021)
- 2017(34020)
- 2016(18673)
- 2015(20426)
- 2014(20109)
- 2013(19423)
- 2012(17464)
- 2011(15712)
- 2010(15624)
- 2009(14611)
- 2008(14254)
- 2007(13061)
- 2006(11605)
- 2005(10349)
- 学科
- 济(72903)
- 经济(72792)
- 管理(57655)
- 业(51308)
- 企(40758)
- 企业(40758)
- 方法(26952)
- 农(24398)
- 数学(23269)
- 中国(23254)
- 数学方法(23090)
- 财(21512)
- 业经(19124)
- 制(18918)
- 地方(16787)
- 环境(16046)
- 农业(15961)
- 学(15123)
- 体(13372)
- 贸(13138)
- 贸易(13130)
- 易(12743)
- 银(12616)
- 银行(12575)
- 融(12129)
- 金融(12125)
- 务(12022)
- 财务(11982)
- 行(11965)
- 财务管理(11957)
- 机构
- 学院(262022)
- 大学(261703)
- 济(107775)
- 经济(105508)
- 管理(96816)
- 研究(91562)
- 理学(83500)
- 理学院(82520)
- 管理学(81108)
- 管理学院(80654)
- 中国(67987)
- 科学(56845)
- 京(55141)
- 财(52075)
- 农(50284)
- 所(45684)
- 业大(42572)
- 中心(41680)
- 研究所(41513)
- 江(40867)
- 财经(40707)
- 农业(39177)
- 经(37082)
- 经济学(34175)
- 北京(33871)
- 院(33847)
- 范(33826)
- 师范(33388)
- 州(31497)
- 经济学院(30978)
- 基金
- 项目(183394)
- 科学(145049)
- 基金(134517)
- 研究(130436)
- 家(119982)
- 国家(119028)
- 科学基金(101580)
- 社会(86741)
- 社会科(82270)
- 社会科学(82252)
- 基金项目(72157)
- 省(72034)
- 自然(65269)
- 自然科(63700)
- 自然科学(63678)
- 自然科学基金(62556)
- 划(60787)
- 教育(58882)
- 资助(51996)
- 编号(50165)
- 重点(42202)
- 部(39993)
- 发(39877)
- 成果(39724)
- 创(38798)
- 制(37968)
- 国家社会(37348)
- 创新(36458)
- 课题(35874)
- 科研(35038)
- 期刊
- 济(121769)
- 经济(121769)
- 研究(76434)
- 中国(56106)
- 农(46942)
- 学报(46509)
- 科学(41107)
- 财(40107)
- 管理(35512)
- 大学(35218)
- 学学(33440)
- 农业(31187)
- 教育(26435)
- 融(24272)
- 金融(24272)
- 业经(20886)
- 财经(20334)
- 技术(20093)
- 经济研究(19291)
- 经(17514)
- 问题(16647)
- 业(16224)
- 版(13930)
- 科技(13193)
- 资源(12340)
- 业大(12189)
- 贸(11896)
- 现代(11865)
- 商业(11303)
- 技术经济(11214)
共检索到3903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胜武 韩日 李小胜 宋马林 刘海猛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来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在解析城镇化影响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06—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淮河生态经济带综合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均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城镇化先抑制、达到一定阈值后转为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2)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的人口城镇化在2014年皆达到拐点值,而综合城镇化水平尚未达到拐点值,需要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切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3)淮河生态经济带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倒“U”型溢出效应,同时,在当前研究期内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负向外溢效应。论文为深入解析城镇化与水资源互动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为深化新型城镇化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经验证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穆兰 方兰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选择,水是其他生态稳定的基础,因此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协调发展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分析水生态文明的内涵,通过规划引导、发展方式变革、水文化培育和水文明制度建设构建了水生态文明视阈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机制,提出基于城镇化质量提升机制的对策建议,从而建立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镇。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 提升 城镇化 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常辉
推动国内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层次的提升,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石和主要动力。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需着重做好扩大消费与生活品质提升,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和最佳落脚点。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我国居民扩大消费的主要阻梗、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与扩大消费的关系进行分析,梳理出新型城镇化促进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并提出相应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纪明 曾曦昊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马尔科夫链对民族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行机理阐明与测算,同时进行动态演进预测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稳中有进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波动下降,这决定了二者协调度的波动增长;其中北部地区缓慢下降,南部地区呈现增长态势,省会城市远高于非省会城市。(2)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协调发展,但仍有1/4的城市未达到初步协调,形成了高度协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协调状态以大概率保持原状态以及向相邻状态转移为主。(3)驱动因素存在结构性变化门槛,当人口城镇化率高于56.29%,技术投入和工业化驱动效果明显;低于56.29%时,土地规划和经济集聚具有显著驱动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纪明 曾曦昊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马尔科夫链对民族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行机理阐明与测算,同时进行动态演进预测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稳中有进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波动下降,这决定了二者协调度的波动增长;其中北部地区缓慢下降,南部地区呈现增长态势,省会城市远高于非省会城市。(2)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协调发展,但仍有1/4的城市未达到初步协调,形成了高度协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协调状态以大概率保持原状态以及向相邻状态转移为主。(3)驱动因素存在结构性变化门槛,当人口城镇化率高于56.29%,技术投入和工业化驱动效果明显;低于56.29%时,土地规划和经济集聚具有显著驱动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军
要破解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城镇化的质量,需要生态文明理念和思想的指导。只有将生态文明融入到城镇化的过程中,才能使城镇化过程向着健康城镇化、生态城镇化以及可持续城镇化发展。城镇化过程牢固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优先规划空间格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健康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过程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过程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文明 实现形式 长效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林昌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已势不可挡,然而在生态文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转变传统粗放式的城镇化模式已迫在眉睫,建构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与生态发展相适应的格局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文章主要研究如何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寻找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可行举措,为未来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文明 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冠军
立足新时代的要求,以生态文明为重要依托,探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并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深度分析了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探究了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障碍,以此为据,提出了新时代下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新型城镇化 协调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肖宏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增加到2013年的7.3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3.73%,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然而,部分城镇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而牺牲生态环境的现象较为突出,雾霾天气等重度空气污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舜 毋庆刚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必须聚焦于"人的城镇化",优化城镇化的布局和形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章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体系,基于产业生态、自然生态、居住生态、文化生态、农村生态的综合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熊勇清 杨评防 白云
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将欧洲环境局的DPSIR环境管理模型应用到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中来,在传统DPSIR模型的基础上融合新型城镇化的四个核心支点,改进的DPSIR模型将生态要素因子作为驱动力对压力作用的衔接桥梁,能更好地描述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关系,DPSIR框架下生态文明视阈的新型城镇化是提高驱动力,缓解压力,改善状态,消除影响和全面响应。选取广西三城市作为分析样本,实例应用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可操作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建雨 储海涛
文章通过构建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有效促进了共同富裕,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后,该结论依旧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通过引致集聚效应和提升创业活跃度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且随着创业活跃度的提升,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桂环
当前,想要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势必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可以说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互辅互成。本文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机制,并提出了促进二者稳步协调发展的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瑞 刘婷 张跃胜
从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三个层次考察了城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三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454、-0.107和-0.012,人口城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促进效应,产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的累计值、偏离度和综合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显著影响;由于经济、产业和国土空间的差异,城镇化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据此,从制定精准城镇化发展规划和促进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多维度视域 城镇化 生态文明 影响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兆媛 周少甫
选取经济、人口、社会以及环境四个维度的26个指标,利用熵值法,建立了衡量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用规模、效率及结构来衡量金融支持水平,采用空间动态杜宾面板模型,研究了2004—2014年30个省域金融支持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支持规模显著提高了新型城镇化水平,对中西部影响更大,但是溢出效益不显著;金融支持效率对西部新型城镇化有显著促进作用;金融支持结构对西部新型城镇化有显著正的直接影响与溢出效应;新型城镇化的滞后一期对当期存在显著正的影响,且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若忽略溢出效应,估计结果会有偏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金融支持 空间动态杜宾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