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09)
- 2023(10545)
- 2022(8103)
- 2021(7223)
- 2020(5942)
- 2019(13089)
- 2018(12662)
- 2017(24201)
- 2016(12964)
- 2015(14830)
- 2014(14710)
- 2013(14101)
- 2012(13119)
- 2011(11759)
- 2010(12166)
- 2009(11735)
- 2008(11038)
- 2007(10175)
- 2006(9360)
- 2005(8681)
- 学科
- 济(55021)
- 经济(54937)
- 业(36593)
- 管理(35580)
- 企(29544)
- 企业(29544)
- 融(26357)
- 金融(26355)
- 中国(24450)
- 银(23874)
- 银行(23848)
- 行(23127)
- 方法(20446)
- 数学(17451)
- 农(17306)
- 数学方法(17158)
- 财(15567)
- 制(15183)
- 业经(14656)
- 地方(14273)
- 农业(11768)
- 学(11701)
- 中国金融(11173)
- 体(10047)
- 务(9924)
- 财务(9888)
- 理论(9873)
- 财务管理(9869)
- 贸(9551)
- 贸易(9539)
- 机构
- 大学(190101)
- 学院(189668)
- 济(77635)
- 经济(75843)
- 研究(67107)
- 管理(66121)
- 中国(57286)
- 理学(56224)
- 理学院(55546)
- 管理学(54214)
- 管理学院(53905)
- 科学(41111)
- 京(40302)
- 财(38447)
- 农(34857)
- 所(34462)
- 中心(32714)
- 研究所(31318)
- 财经(30417)
- 江(30132)
- 业大(27677)
- 经(27607)
- 农业(27198)
- 经济学(25874)
- 范(25688)
- 师范(25372)
- 北京(25205)
- 州(24403)
- 院(23833)
- 经济学院(23531)
- 基金
- 项目(124492)
- 科学(97706)
- 基金(90567)
- 研究(89717)
- 家(79864)
- 国家(79196)
- 科学基金(67177)
- 社会(58450)
- 社会科(55450)
- 社会科学(55433)
- 省(48670)
- 基金项目(47095)
- 自然(42152)
- 自然科(41249)
- 自然科学(41236)
- 划(40714)
- 教育(40545)
- 自然科学基金(40484)
- 资助(37040)
- 编号(35374)
- 成果(29652)
- 重点(28621)
- 发(27726)
- 部(26960)
- 创(25799)
- 国家社会(25190)
- 课题(25183)
- 创新(24273)
- 科研(23590)
- 大学(23026)
共检索到2970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丛海彬 段巍 吴福象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存在“先产后城”和“先城后产”两类偏向型城镇化路径,其福利效应迥然有别。本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两城市模型中引入产城融合变量,分析了禀赋差异、政府政策偏向下的城镇化路径;并基于产城融合的要素适配模型,对2000年以来中国的产城融合路径及其时空演变进行了动态刻画,进而利用2003—2014年中国25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城融合程度越高,资本偏向的补贴支出越能提高产业集聚效率;产城融合程度越低,改善城市区位条件更能提高产业集聚效率。以产业园区为主线的城镇化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对禀赋较差地区的产业扶贫政策可能因产城融合水平较低而失效。实证研究证实了产城融合的门槛效应,即在产城融合水平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偏向产业的土地政策才能提升本地的产业集聚效率。进一步地,基于功利主义福利函数标准对城镇化路径比较后发现,旨在优化区位条件的“先城后产”路径相较于“先产后城”路径更有利于城镇居民福祉的提升。为此,在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应更多考虑蒂伯特选择功能,优化政策环境与区位条件,注重民生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丛海彬 段巍 吴福象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存在"先产后城"和"先城后产"两类偏向型城镇化路径,其福利效应迥然有别。本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两城市模型中引入产城融合变量,分析了禀赋差异、政府政策偏向下的城镇化路径;并基于产城融合的要素适配模型,对2000年以来中国的产城融合路径及其时空演变进行了动态刻画,进而利用2003—2014年中国25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城融合程度越高,资本偏向的补贴支出越能提高产业集聚效率;产城融合程度越低,改善城市区位条件更能提高产业集聚效率。以产业园区为主线的城镇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舒鑫 林章悦
本文基于产城融合的视角对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将产业与城市紧密对接才能避免城镇化出现的"空壳"现象。金融部门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着力于使产业与城市紧密对接,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
关键词:
金融支持 产城融合 城镇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舒鑫 林章悦
本文基于产城融合的视角对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将产业与城市紧密对接才能避免城镇化出现的"空壳"现象。金融部门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着力于使产业与城市紧密对接,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
关键词:
金融支持 产城融合 城镇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谢呈阳 胡汉辉 周海波
"产城融合"对中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遵循"理论-模型-实证"的技术路线,探讨了"人本导向"下"产城融合"的含义、机理与作用路径,认为"产城融合"应该是"产"、"人"、"城"三者的融合,而"产"、"城"的协同互促是以"人"为连接点,通过产品及要素市场的价格调节和因果循环机制实现的。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大多数城镇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和工业发展缺乏城市功能配套的问题,这不利于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良性互动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因此,需控制城镇空间的盲目扩张,围绕"人"的需求,重视服务业匹配,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适度超前推进以服务业为载体的城市功能建设。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城融合 服务业 劳动力效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钟顺昌 李坚 简光华
本文把一个区域中最具有城镇化因子的产业园区、城市新区和老城区作为讨论对象,以产城融合的视角来审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明确提出产城融合是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并指出基于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园区、城市新区和老城区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并认为加快利于产城融合发展的制度创新是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保障和内生动力。
关键词:
产城分离 产城融合 城镇化制度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开华 方娜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园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指数和系统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湖北省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协调发展度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整体协调度较低。因此,应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增强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实现"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经济提升—产业配套完善—人口空间重组—城镇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实现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海彬 邹德玲 刘程军
以全国285个地级市层面2003—2014年产城融合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对产城融合的发展指数、融合度进行测度、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现阶段不同区域产城融合发展并不均衡,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产城融合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达到有效融合状态的城市极少。耦合关联度和协调度虽然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产城融合三要素内部协调发展程度不一,城镇化建设指数和人口集聚指数所属要素基本都处于低度协调的颉颃发展阶段,只有产业支撑指数所属要素耦合协调情况表现相对良好。但从时间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海彬 邹德玲 刘程军
以全国285个地级市层面2003—2014年产城融合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对产城融合的发展指数、融合度进行测度、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现阶段不同区域产城融合发展并不均衡,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产城融合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达到有效融合状态的城市极少。耦合关联度和协调度虽然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产城融合三要素内部协调发展程度不一,城镇化建设指数和人口集聚指数所属要素基本都处于低度协调的颉颃发展阶段,只有产业支撑指数所属要素耦合协调情况表现相对良好。但从时间序列上三者均呈现出逐步提升态势,总体状况趋于良性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豫新 张威振
本文构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西北五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2007-2014年西北各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产城融合的推进起主要作用,城市发展对产城融合的推进作用十分有限。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朱婕 郑建明
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融合渗透是社会发展趋势,"两化"融合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热点。文章对国内的学术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从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关系、融合内涵、发展制约因素、具体行业领域的研究、融合路径及对策五个方面,分析当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对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认为在信息资源整合、信息素质、信息消费、应对信息化的消极影响、融合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会成为研究趋势和重点。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信息化 发展态势 述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政武
解决好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问题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传统城镇化出现"城市病"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让位。就业的实现和水平的提高在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是根本性的、全面性的和可持续性的,推进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突破点。文章认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在制度设计中植入和强化人的发展权理念;培育和扶持乡镇集体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功能完善,创新农民主导的就地转移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资源分配共享机制,促进城乡居民发展权的公平性与均衡性;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在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郑承志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新型城镇化是提升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产城一体"是普遍规律,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无商不能成为城市,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商业的支撑。实现"产城一体",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打造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商圈,创新商业业态,促进消费升级与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商业 创新 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海燕
城镇化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显著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存在诸多弊端,譬如:体制不健全、产业机构调配不合理、资源过度浪费等问题,严重阻碍中国城乡建设进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建设开始注重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以产业为发展动力,城市为发展载体。经验表明,产业与城市有效结合的发展模式,符合新时代中国城乡建设的发展要求和特点,有利于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景帅 张东玲
[目的]测算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为促进城乡融合、识别城乡发展战略的薄弱点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方法]基于城乡融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菏泽、聊城等地为城乡发展的“低洼地带”;在样本期间内,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度轻微下降,城乡政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乡之间具有较好的融合发展态势;菏泽、聊城等边缘地市存在明显的“低耦合度-低协调度”特征,城乡发展关系需进一步优化。[结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摒弃粗放型发展模式,结合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规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