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70)
- 2023(15408)
- 2022(12299)
- 2021(10886)
- 2020(8672)
- 2019(19403)
- 2018(18780)
- 2017(34741)
- 2016(19206)
- 2015(21096)
- 2014(20944)
- 2013(20396)
- 2012(18858)
- 2011(17269)
- 2010(17343)
- 2009(15873)
- 2008(15730)
- 2007(14016)
- 2006(12884)
- 2005(11732)
- 学科
- 济(84266)
- 经济(84171)
- 管理(51499)
- 业(51090)
- 企(38168)
- 企业(38168)
- 方法(28670)
- 中国(28166)
- 农(27026)
- 数学(24588)
- 地方(24293)
- 数学方法(24282)
- 业经(21433)
- 农业(18509)
- 学(18254)
- 财(16968)
- 贸(15629)
- 贸易(15616)
- 制(15402)
- 环境(15354)
- 发(15222)
- 易(15087)
- 银(14424)
- 银行(14364)
- 融(14239)
- 金融(14237)
- 行(13911)
- 技术(13629)
- 地方经济(12898)
- 产业(11915)
- 机构
- 学院(278848)
- 大学(277049)
- 济(112199)
- 经济(109898)
- 研究(104604)
- 管理(100116)
- 理学(85923)
- 理学院(84819)
- 管理学(83069)
- 管理学院(82571)
- 中国(77169)
- 科学(67472)
- 京(60272)
- 农(59565)
- 所(55063)
- 研究所(50428)
- 财(49484)
- 业大(47436)
- 农业(46898)
- 中心(46254)
- 江(44194)
- 范(39022)
- 财经(38926)
- 师范(38480)
- 北京(37792)
- 院(37636)
- 经(35357)
- 州(34975)
- 省(34286)
- 经济学(34111)
- 基金
- 项目(190563)
- 科学(149182)
- 基金(136509)
- 研究(133802)
- 家(122884)
- 国家(121815)
- 科学基金(102306)
- 社会(86286)
- 社会科(81763)
- 社会科学(81739)
- 省(77215)
- 基金项目(72022)
- 自然(66227)
- 划(65230)
- 自然科(64734)
- 自然科学(64712)
- 自然科学基金(63527)
- 教育(60610)
- 资助(54077)
- 编号(52145)
- 发(47243)
- 重点(44181)
- 成果(41680)
- 创(40272)
- 部(40127)
- 课题(38272)
- 创新(37819)
- 计划(36964)
- 发展(36859)
- 科研(36446)
- 期刊
- 济(130258)
- 经济(130258)
- 研究(81639)
- 中国(62867)
- 农(56215)
- 学报(52924)
- 科学(46870)
- 大学(38953)
- 农业(38266)
- 管理(37662)
- 学学(36954)
- 财(35332)
- 教育(32408)
- 融(27230)
- 金融(27230)
- 技术(23443)
- 业经(23406)
- 经济研究(20961)
- 业(20328)
- 财经(18740)
- 问题(17502)
- 经(16210)
- 版(15138)
- 科技(14817)
- 业大(14499)
- 技术经济(13352)
- 贸(13292)
- 资源(13267)
- 商业(13223)
- 世界(12618)
共检索到4270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虎 尹子擘 薛焱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在构建指标体系及运用方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测度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耦合协调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样本考察期内,我国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整体呈现“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二,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集聚特征。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干预程度对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金融发展水平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斌
想要发展新型城镇化,就必须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相同的理念,即保证速度和质量的平衡。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新型城镇化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各省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出各省之间的差距并作出评价。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绿色经济 σ收敛性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芳 史慧敏 陈群
长三角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转型重点区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下,长三角已进入绿色城镇化发展新阶段。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角度构建绿色城镇化水平指标系统,选用熵权-TOPSIS法计算长三角绿色城镇化的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计算内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绿色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明显以及各维度水平发展差距较大的特点;2)在长三角绿色城镇化一级指标中“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协调度水平在研究期间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属于高度耦合状态,但是其内部呈现“东强西弱”格局,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成为制约长三角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因素;3)在对长三角绿色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中发现,一级指标关联度对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排名依次为:绿色潜力>绿色协同>绿色公平>绿色效率>绿色质量>绿色增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芳 史慧敏 陈群
长三角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转型重点区域,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下,长三角已进入绿色城镇化发展新阶段。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角度构建绿色城镇化水平指标系统,选用熵权-TOPSIS法计算长三角绿色城镇化的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计算内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绿色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明显以及各维度水平发展差距较大的特点;2)在长三角绿色城镇化一级指标中“经济-社会-生态”耦合协调度水平在研究期间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属于高度耦合状态,但是其内部呈现“东强西弱”格局,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成为制约长三角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因素;3)在对长三角绿色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的影响因素中发现,一级指标关联度对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排名依次为:绿色潜力>绿色协同>绿色公平>绿色效率>绿色质量>绿色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林 张春霆 高晓彤 吴殿廷
文章在解析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与共同富裕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进行了测度,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对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缓慢波动上升,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梯度格局特征;共同富裕指数呈稳步提升的演变轨迹,空间分布上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不均衡格局演进。(2)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呈阶段性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形成以省会城市为高水平协调中心的“中心—外围式”圈层结构;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具有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趋同效应,但空间自相关性趋于减弱。(3)金融发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城镇化水平是驱动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影响因子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且各因子交互作用后的解释力具有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31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并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影响因素按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经济驱动和政府调控,并且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美玉 叶云鹏
文章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我国30个省份2008—2018年面板数据为例,研究我国生态城镇化与绿色金融综合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发展状态。结果显示:我国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绿色金融水平在波动中上升但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生态城镇化与绿色金融耦合度发展较平稳,处于拮抗阶段,西部地区耦合度近年来有下降趋势。我国生态城镇化与绿色金融耦合协调水平不断上升,由中度失调阶段过渡到轻度失调阶段。地区差异方面呈现东部最大、中部次之、东北和西部地区较小的状态。总的来说,我国生态城镇化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维祥 王敏吉 郑金辉 刘程军
基于城镇化以及绿色化内涵,构建城镇化与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刻画了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增强,但绿色化滞后于城镇化,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态势,长江下游城市为热点区域,具有空间锁定特征,而冷点区域则发生空间迁移,最终形成“热点大、冷点小”的空间格局;(3)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各影响因素按驱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投入、固定资产投资、政府管理、信息化程度,且各因素驱动性呈现空间异质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宗树伟 苏聪文 陈钲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分别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①从综合水平看,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②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东部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中部和西部处于勉强协调阶段。③从相对发展度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和中部为低水平的同步发展型,东部为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型,西部为新型城镇化滞后型。④从动力因素来看,动力开发不充分问题突出,且地区间的主要动力差异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耀 曹俊杰 韩世东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整体的两系统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发展模式由新型城镇化主导、数字经济滞后转变为数字经济主导、新型城镇化滞后,耦合协调水平由中度失调转变为濒临失调;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劳动力质量、产业结构、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均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与劳动力质量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南北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翠翠 杨凤娟 郭庆然 陈政
文章通过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1996—2018年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逐步提高,从勉强协调逐渐演变为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再到良好协调,无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高质量发展,但尚未达到优质协调,说明三者协调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给出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亮 车磊 孙东琪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突变级数、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3年中国城镇化、经济增长以及耦合协调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程度逐渐缩小,空间上"东—中—西"递减态势依旧。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集群化"与"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②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与集聚效应,两者关联集聚程度有所减弱。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的地理近邻性特征明显,高高集聚区汇聚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鄂豫皖省际交接处等地区则是低低集聚区。③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城市人口规模、投资水平、消费能力、财政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具有较大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则会抑制其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春 程志北 韦昕妮 刘荣增
以黄河流域2011—2018年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程度,并利用弹性系数法研究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度整体处于磨合水平,研究期间先升高后下降。(2)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协调程度整体上处于中低度水平,高度耦合协调地区仅出现在省会城市,地区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3)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关系以滞缓型为主,协调型占比较少,衰退型占比较多,耦合状况较差。并据此提出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春 程志北 韦昕妮 刘荣增
以黄河流域2011—2018年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程度,并利用弹性系数法研究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度整体处于磨合水平,研究期间先升高后下降。(2)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协调程度整体上处于中低度水平,高度耦合协调地区仅出现在省会城市,地区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3)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关系以滞缓型为主,协调型占比较少,衰退型占比较多,耦合状况较差。并据此提出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春 程志北 韦昕妮 刘荣增
以黄河流域2011—2018年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程度,并利用弹性系数法研究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度整体处于磨合水平,研究期间先升高后下降。(2)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协调程度整体上处于中低度水平,高度耦合协调地区仅出现在省会城市,地区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3)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耦合关系以滞缓型为主,协调型占比较少,衰退型占比较多,耦合状况较差。并据此提出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