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45)
- 2023(17243)
- 2022(14351)
- 2021(13146)
- 2020(10787)
- 2019(24438)
- 2018(24520)
- 2017(46358)
- 2016(25172)
- 2015(28355)
- 2014(28583)
- 2013(28250)
- 2012(26065)
- 2011(23757)
- 2010(23903)
- 2009(21981)
- 2008(21224)
- 2007(18850)
- 2006(17075)
- 2005(15598)
- 学科
- 济(120779)
- 经济(120663)
- 管理(69440)
- 业(65944)
- 企(52714)
- 企业(52714)
- 方法(43565)
- 数学(37170)
- 数学方法(36771)
- 中国(34224)
- 农(30977)
- 地方(30945)
- 业经(27169)
- 学(24777)
- 财(22925)
- 农业(20983)
- 制(20257)
- 贸(18343)
- 贸易(18328)
- 理论(17654)
- 易(17638)
- 银(17627)
- 环境(17585)
- 银行(17583)
- 地方经济(17437)
- 融(17429)
- 金融(17427)
- 和(17232)
- 发(17181)
- 行(16970)
- 机构
- 大学(363557)
- 学院(362602)
- 济(151160)
- 经济(147828)
- 管理(139418)
- 研究(130601)
- 理学(119138)
- 理学院(117729)
- 管理学(115719)
- 管理学院(115060)
- 中国(97414)
- 科学(79975)
- 京(79432)
- 财(67049)
- 所(66441)
- 研究所(60182)
- 农(59312)
- 中心(57714)
- 江(54892)
- 财经(52793)
- 业大(52564)
- 北京(50995)
- 范(50215)
- 师范(49748)
- 经(47826)
- 院(47269)
- 农业(45810)
- 经济学(45508)
- 州(44521)
- 经济学院(40537)
- 基金
- 项目(241477)
- 科学(189491)
- 研究(178494)
- 基金(173098)
- 家(150748)
- 国家(149428)
- 科学基金(127739)
- 社会(112545)
- 社会科(106562)
- 社会科学(106535)
- 省(94969)
- 基金项目(91549)
- 自然(81195)
- 教育(81074)
- 划(79605)
- 自然科(79261)
- 自然科学(79245)
- 自然科学基金(77793)
- 编号(73051)
- 资助(70762)
- 成果(59825)
- 发(55790)
- 重点(54366)
- 部(52361)
- 课题(51545)
- 创(49788)
- 创新(46505)
- 国家社会(46156)
- 科研(45293)
- 发展(44798)
- 期刊
- 济(179501)
- 经济(179501)
- 研究(114342)
- 中国(76623)
- 学报(56065)
- 农(55463)
- 管理(54135)
- 科学(52846)
- 财(48746)
- 教育(43566)
- 大学(42488)
- 学学(39744)
- 农业(38297)
- 融(34189)
- 金融(34189)
- 技术(33356)
- 经济研究(28737)
- 业经(28708)
- 财经(26020)
- 问题(23179)
- 经(22361)
- 图书(19933)
- 业(19638)
- 技术经济(18972)
- 科技(17449)
- 理论(17299)
- 现代(17081)
- 贸(16322)
- 商业(16320)
- 资源(16281)
共检索到558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浩 余志林 王家明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又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反作用。文章基于31个省份2003—2012年的数据资料,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时空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测算出各省份2003—2012年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各省份的对比类型。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强有力的互补作用;2012年广东省耦合协调水平最高,甘肃省最低,全国各省市耦合协调比为22:9。通过对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对比研究得出:北京、天津、上海三省市属于新型城镇化相对滞后型;2003—2012年间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差距不断拉大。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经济发展 时空耦合协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守红 吴社丽
文章选取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研究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都不高,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江经济带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经历了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的转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下游地区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中游和上游地区长江经济带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上海和贵州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超前于新型城镇化水平,其余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穆哈拜提·帕热提 左停 周宁
构建由41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各子系统指标的权重以及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新疆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在1990—2014年间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系统中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的权重高于经济结构;城镇化系统中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权重明显高于产业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1990—2014年新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关系经历了从低度耦合到中度耦合再到高度耦合3个阶段。
关键词:
城镇化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新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琳剑 徐若琳 朱媛媛 马金蕊 唐泽坤
面对资源短缺和日益增长的碳排放量,为探究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优化全社会绿色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本研究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2010—2021年间,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升,从地区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经历了“勉强协调→基本协调”阶段,整体水平不高;(3)三系统在空间上表现为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相关性逐渐增强,空间分布向聚集状态演变;(4)高-高集聚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中部地区且呈现出显著的扩散态势,协调发展水平“东南高西北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针对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提出建议,为加强区域联动,补齐短板,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陆远权 张源
文章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基本公共服务系统和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利用Moran's I测度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效应,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总体基本公共服务系统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也仅由濒临失调过渡到勉强协调等级。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最高,上海属于良好协调,江苏和浙江属于初级协调,上游地区的贵州和云南耦合协调度最低,属于濒临失调。在城市层面,大致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长江经济带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并且具有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以“H-H”集聚和“L-L”集聚为主,“L-L”集聚区范围逐渐缩小。(3)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负向影响,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能力、金融发展水平对其具有正向影响,在上、中、下游地区,这种驱动作用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宗树伟 苏聪文 陈钲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分别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①从综合水平看,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②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东部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中部和西部处于勉强协调阶段。③从相对发展度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和中部为低水平的同步发展型,东部为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型,西部为新型城镇化滞后型。④从动力因素来看,动力开发不充分问题突出,且地区间的主要动力差异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慧强 廉倩文 韩增林 弓志刚 李哲
基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城镇化质量、区域经济质量的发展变化特征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滞后于其它两个子系统发展,且滞后期大约为2年;②2008—2017年,我国各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总体比较稳定,且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明显;③从风险因子探测结果来看,人均GDP、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货物进出口总额是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来看,双因子交互作用要强于单独因子作用;④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是由基础设施支撑力、资源集聚力、经济拉动力、政府调控力、市场推动力、社会促进力等多元驱动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斌
想要发展新型城镇化,就必须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相同的理念,即保证速度和质量的平衡。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新型城镇化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各省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出各省之间的差距并作出评价。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绿色经济 σ收敛性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31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并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影响因素按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经济驱动和政府调控,并且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冀红梅 王覃刚
本文基于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研究法,探析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绩效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总体来看,研究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绩效的耦合协调水平上升幅度较大,耦合协调关系逐渐优化,由“轻度失调”逐步演变为“良好协调”。从空间维度来看,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业绩效耦合协调发展格局相对稳定,但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亚丽 孙建中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速了第三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电商产业集聚程度还有待提升,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改革的促进作用难以有效体现。因此,本文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分析了我国电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旨在指导电商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各省市之间城镇化水平不同,导致电商产业集聚水平也存在差异,电商产业集聚对城镇化作用也有所不同;我国目前城镇化的主要因素为规模集聚,电商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为城镇地区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居民收入;2015-2019年我国电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加强,但不同地区仍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正柱
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6年各省市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子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及其分维度总体上不高,但呈增长趋势;城镇化发展呈现东部区域大于中西部区域的空间特征。各省市协调发展度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主要集中在低度协调类;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东部区域大于中部区域大于西部区域空间格局特征。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 耦合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翠翠 杨凤娟 郭庆然 陈政
文章通过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1996—2018年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逐步提高,从勉强协调逐渐演变为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再到良好协调,无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高质量发展,但尚未达到优质协调,说明三者协调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给出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温璐歌 沈体雁
文章构建多维度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面板数据模型,对2009—2019年我国31个省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耦合协调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影响不同省份耦合协调度的因子。研究表明:2009—2019年全国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且对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研究期内,全国大部分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中度失调衰退类或过渡发展类,处于基本耦合协调类的省份数量持续增长,同时小部分省份达到了良好耦合协调类;交通便利性因子及产业结构调整因子对城镇化协调发展、快速向好以及失调衰退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影响方向差异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哲 刘娜娜 夏雨霏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空间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