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31)
- 2023(11850)
- 2022(9486)
- 2021(8293)
- 2020(6558)
- 2019(14534)
- 2018(14674)
- 2017(27277)
- 2016(14866)
- 2015(16529)
- 2014(16597)
- 2013(16123)
- 2012(14860)
- 2011(13682)
- 2010(13885)
- 2009(12758)
- 2008(12430)
- 2007(11146)
- 2006(10450)
- 2005(9762)
- 学科
- 济(68116)
- 经济(68060)
- 管理(40917)
- 业(37854)
- 企(27300)
- 企业(27300)
- 中国(23655)
- 农(22949)
- 地方(22580)
- 方法(20031)
- 环境(18948)
- 业经(17713)
- 数学(16831)
- 数学方法(16672)
- 农业(15567)
- 发(14594)
- 学(14463)
- 地方经济(12071)
- 财(11727)
- 制(11707)
- 融(11475)
- 金融(11474)
- 银(11459)
- 贸(11430)
- 银行(11426)
- 贸易(11419)
- 划(11288)
- 行(11187)
- 易(10968)
- 发展(10960)
- 机构
- 学院(214203)
- 大学(210609)
- 济(88241)
- 经济(86317)
- 研究(80999)
- 管理(77455)
- 理学(65362)
- 理学院(64535)
- 管理学(63408)
- 管理学院(63018)
- 中国(60672)
- 科学(50525)
- 京(46711)
- 所(41695)
- 农(41365)
- 财(38176)
- 研究所(37781)
- 中心(36248)
- 江(35160)
- 业大(33329)
- 农业(31806)
- 范(31394)
- 师范(31071)
- 北京(29748)
- 院(29544)
- 财经(29499)
- 州(27819)
- 经(26661)
- 经济学(26452)
- 省(26255)
- 基金
- 项目(142556)
- 科学(112287)
- 研究(105453)
- 基金(100939)
- 家(88926)
- 国家(88121)
- 科学基金(74684)
- 社会(68095)
- 社会科(64554)
- 社会科学(64535)
- 省(58428)
- 基金项目(53347)
- 划(48354)
- 教育(46636)
- 自然(45859)
- 自然科(44637)
- 自然科学(44627)
- 自然科学基金(43810)
- 编号(42638)
- 资助(39376)
- 发(37939)
- 成果(34190)
- 重点(32990)
- 课题(30905)
- 发展(30555)
- 展(30043)
- 创(29952)
- 部(29883)
- 国家社会(28602)
- 创新(28084)
- 期刊
- 济(109208)
- 经济(109208)
- 研究(65357)
- 中国(52249)
- 农(39964)
- 学报(34560)
- 科学(32670)
- 管理(29266)
- 农业(27400)
- 财(27175)
- 教育(27090)
- 大学(26183)
- 学学(24550)
- 融(21589)
- 金融(21589)
- 业经(20086)
- 技术(18617)
- 经济研究(16752)
- 问题(14556)
- 业(14463)
- 财经(14119)
- 资源(12473)
- 经(12257)
- 图书(11191)
- 科技(11188)
- 版(10539)
- 贸(10253)
- 技术经济(10204)
- 现代(10181)
- 商业(10116)
共检索到339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洁华 孙喆 张滨
以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区域,选取2007—2017年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相关统计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二者耦合效应中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上升,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波动上升,二者间的相对发展状态由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逐步转为城镇化发展相对超前。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由初期的失调发展,经过渡发展最终转为协调发展。其中新型城镇化指标中的人均GDP,生态环境指标中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及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国惠 赵新燕 黄永胜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要保护生态环境又可能会放慢城镇化发展的脚步。通过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提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工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协调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淑佳 任亮 孔伟 唐淑慧
文章以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京津冀迈入21世纪以来三地及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演化及内在根源。结果表明:京津冀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显著,虽然三地均已进入到协调发展大类,但2010年以来处于发展瓶颈期,未实现向更高层次迈进。京津冀三地优势与制约因素不同,优势互补带来区域整体耦合,但河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水平落后则制约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只有加快河北经济发展才能突破京津冀发展瓶颈。生态环境作为区域发展本底具有一定稳定性,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二者紧密耦合成为影响整体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宗树伟 苏聪文 陈钲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分别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①从综合水平看,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②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东部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中部和西部处于勉强协调阶段。③从相对发展度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和中部为低水平的同步发展型,东部为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型,西部为新型城镇化滞后型。④从动力因素来看,动力开发不充分问题突出,且地区间的主要动力差异显著。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伟红 徐艳红 于鲁冀 梁亦欣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05-2014年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动态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评价时间段内:1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处于稳步上升态势,2011年开始,河南省18个省辖市均摆脱了失调状态,但整体协调发展水平仍较低;2各省辖市的协调发展度地域差异较大,省会郑州的辐射效应较为明显;3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中仅有郑州达到了"良好协调",其他省辖市仍以"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发展状态为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依赖和破坏。在对以上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改善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度 河南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涛 马成 李志英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城市群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论文以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对其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明晰三者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昆明市在滇中城市群中城镇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但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00—2020年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但出现了优和差级别面积占比同时增多的情况;受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滇中城市群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协调发展仍处于过渡发展阶段。建议在昆明快速城镇化的示范效应下,大力推进曲靖、玉溪、楚雄城镇化进程,并根据各州市协调状况采取差异化发展措施。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服务业 滇中城市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哲 刘娜娜 夏雨霏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空间相关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云峰 陈洪全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动态耦合关系,以江苏沿海三市(南通、盐城、连云港)2000-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等层面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模型对其演化趋势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城镇化指数逐步提高,呈线性增长趋势,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②生态环境指数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③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指数表现出多样化的等级类型,当城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大,同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与逐步增强,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逐步走向适...
关键词:
沿海开发 城镇化 生态环境 江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椿
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对2005—2015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旅游产业系统、城镇化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基于测算结果构建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并选取3个时间截面利用GIS软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市3个系统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均呈上升态势,但上升速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耦合协调度最高的为太原市,最低的为忻州市。截面数据的分析表明,山西各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总体表现出失调衰退—中间过渡—协调提升的转化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哲 刘娜娜 夏雨霏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空间相关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涛 马成 李志英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阵地,城市群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论文以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对其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明晰三者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昆明市在滇中城市群中城镇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但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00—2020年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但出现了优和差级别面积占比同时增多的情况;受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滇中城市群的城镇化-生态环境-服务业协调发展仍处于过渡发展阶段。建议在昆明快速城镇化的示范效应下,大力推进曲靖、玉溪、楚雄城镇化进程,并根据各州市协调状况采取差异化发展措施。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服务业 滇中城市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秀丽 胡烨君 马志云
文章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这一视角出发,在解析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时空差异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探究黄河流域内部耦合协调度差异的来源,并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演进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增长后劲不足;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下游、中游、上游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递减趋势;总体Dagum基尼系数在持续缩小,各省份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是黄河流域基尼系数的构成主因;三大系统耦合协调等级转移概率存在区位差异,黄河上游的青海和甘肃在下一阶段仍将处于初级协调等级,中游地区达到中级协调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会继续保持在该水平,下游地区的河南和山东则有一定概率出现协调水平回落现象。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豫新 欧国刚
为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动力因素,本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四个维度测度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研究时限内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全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共同推动了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本研究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31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并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影响因素按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经济驱动和政府调控,并且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豫新 欧国刚
为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动力因素,本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四个维度测度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研究时限内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全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外源动力、内源动力、政府动力和市场动力共同推动了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本研究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