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74)
- 2023(9998)
- 2022(7940)
- 2021(7129)
- 2020(5867)
- 2019(13467)
- 2018(13374)
- 2017(25179)
- 2016(13947)
- 2015(15833)
- 2014(15705)
- 2013(15200)
- 2012(14271)
- 2011(12771)
- 2010(12776)
- 2009(11596)
- 2008(11470)
- 2007(10020)
- 2006(9382)
- 2005(8404)
- 学科
- 济(60754)
- 经济(60691)
- 管理(32678)
- 业(31517)
- 企(22139)
- 企业(22139)
- 农(21717)
- 地方(21110)
- 方法(19340)
- 中国(17489)
- 数学(16625)
- 数学方法(16380)
- 学(15030)
- 农业(14752)
- 业经(14671)
- 制(11013)
- 财(10697)
- 土地(10239)
- 发(9856)
- 地方经济(9793)
- 环境(9661)
- 理论(8367)
- 贸(8150)
- 贸易(8142)
- 和(7892)
- 体(7869)
- 融(7823)
- 金融(7820)
- 易(7708)
- 技术(7366)
- 机构
- 学院(194715)
- 大学(194576)
- 研究(73691)
- 济(73616)
- 经济(71737)
- 管理(69542)
- 理学(59170)
- 理学院(58272)
- 管理学(56867)
- 管理学院(56510)
- 中国(54447)
- 科学(48885)
- 京(44032)
- 农(41795)
- 所(38470)
- 江(36339)
- 研究所(35308)
- 中心(34224)
- 业大(33235)
- 财(32946)
- 农业(32652)
- 范(30374)
- 师范(30047)
- 省(27755)
- 院(26996)
- 北京(26648)
- 州(26374)
- 财经(25622)
- 师范大学(24464)
- 经(23070)
- 基金
- 项目(136514)
- 科学(106777)
- 研究(98321)
- 基金(96715)
- 家(86168)
- 国家(85417)
- 科学基金(71950)
- 社会(61364)
- 社会科(57814)
- 社会科学(57791)
- 省(57257)
- 基金项目(52061)
- 划(47295)
- 自然(47022)
- 自然科(45817)
- 自然科学(45803)
- 自然科学基金(44922)
- 教育(43883)
- 编号(39766)
- 资助(37836)
- 成果(32155)
- 发(31943)
- 重点(31826)
- 课题(29501)
- 部(28622)
- 创(27927)
- 创新(26327)
- 计划(26063)
- 科研(25916)
- 发展(25209)
共检索到304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秀 姚玲玲 李阳 陈晓红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08、2011和2014年为评价时点,采用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筛选指标的方法,建立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及其时空分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大多滞后于新型城镇化质量,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差异显著;(2)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均处在颉颃耦合阶段,以中等强度耦合为主,高强度耦合城市渐少;(3)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协调度相对较高的城市呈典型"T"型地域分布特征,与优质协调存在一定差距,但呈不断优化态势;(4)城市间的协调性呈弱相似属性随机分布状态,集聚状态趋好但远不及最佳规模效应;协调性的次热点区数增加,冷点区数减少,冷热点演变渐趋稳定,热点区型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和南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秀 姚玲玲 李阳 陈晓红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08、2011和2014年为评价时点,采用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筛选指标的方法,建立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及其时空分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大多滞后于新型城镇化质量,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差异显著;(2)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均处在颉颃耦合阶段,以中等强度耦合为主,高强度耦合城市渐少;(3)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协调度相对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丹 吴彪 王雪 梅晓丹
[目的]为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利用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黑土区耕地资源、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方法]文章以黑龙江省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6年4个时期13个地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综合发展指数总体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度不高,长期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度指数为波动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度尚存在一定差异,但尚在可控范围内,需持续关注,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合理调整。[结论]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度尚存在一定差异,但尚在可控范围内,需持续关注,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合理调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俞思静 徐维祥
文章利用2004-2013年相关数据,以江浙沪地区25个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金融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PLS通径模型和耦合模型测度两者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各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各市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升高,空间分布呈板块化结构,现已形成以上海、杭州为中心,以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嘉兴、金华、绍兴、宁波、舟山为辐射面的"Z"形耦合协调发展区。
关键词:
金融产业集聚 新型城镇化 耦合 江浙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涛 廖和平 杨伟 庄伟 时仅
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在挖掘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以重庆市为例,对研究区2002—2012年"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度、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差异进行测算、分析,以期为重庆市未来城镇化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区位条件、国家和地方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特征;2从空间格局上看,重庆市县域城镇化质量协调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空间非均衡性较为显著,呈现出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为中心,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差异特征;3城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偏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现阶段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两个关键性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陈保平 张勇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1年,安徽省土地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由1996年的0.4958提升至2011年的0.6682,年均值为0.5442,处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015、2020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分别达到0.6985、0.782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曹春艳
[目的]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等4个方面,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产出水平及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共确定20个评价指标,以便对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方法]依据系统性、独立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及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指标的获取与筛选,运用均方差权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大限度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并得出影响江苏省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因素。[结果]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水平成逐步上升趋势,各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及优化趋势差异性明显,南京、无锡及苏州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聚集区,宿迁、连云港为协调发展低水平聚集区,其余地级市发展水平一般。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优化趋势方面,常州与南通优化趋势较明显,南京、无锡及苏州优化趋势较好。镇江、泰州与宿迁优化趋势不理想,其中宿迁市需作为重点城市对象进行重点关注发展。[结论]影响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素分别为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房地产固定投资总额、人均粮食产量及复种指数,最终得到在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的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明斗 莫冬燕
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高度耦合协调,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算得知,并没有城市处于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同步型的发展阶段,而是全部位于滞后型或超前型的状态,且滞后型成为主流趋势,城市数量也呈现递增的态势;②东北三省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程度总体较高,以中高度耦合为主;在区域内部,辽宁省内中高度耦合的城市比例明显高于吉林和黑龙江;③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协调度分析得知,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飞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性,构建了河南省城镇化和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度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城镇化总体发展方面呈现出多个城市处于较高水平,黄淮四市处于最低水平。土地利用效率指数呈现出郑州单极最高的情况。②河南省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效率协调合理程度高的城市比例为很低,不合理的城市比重高达41%。③全省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度水平要比耦合协调度水平差。结合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区分布情况,文章最后给出了差异化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戈 郑浩
客观地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集约利用的变化程度,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和敏感性因素,有助于强化和提升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文章以黑龙江省典型的地级市——佳木斯市为例,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佳木斯市土地集约度在10年中变化不大,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城市土地利用基本集约,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呈上升趋势。要提高佳木斯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应从调控土地市场、优化用地结构以及加强土地管理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地级市 佳木斯市 土地集约利用 驱动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叶晓甦 向微 石世英
对于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城市,其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土地的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视角,构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贵州省2010—2014年的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并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效果。结果显示,人口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的内生动力,优化耦合协调发展度是提高二者耦合发展的关键,质量提升是二者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代路 雷国平
本文应用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模型,计算了1988—2007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并结合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协调度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作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在时序上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并大致呈"U"型变化趋势。文章提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强化耕地使用制度,实现耕地规模经营,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等实现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耕地资源 协调性 黑龙江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春宇
以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7–2014年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3个市(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城镇化水平相差较大。随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2007–2014年金融支持对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有助于推动黑龙江省的城镇化建设,最后提出促进金融支持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指标体系 金融支持 黑龙江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春宇
以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7–2014年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3个市(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城镇化水平相差较大。随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2007–2014年金融支持对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有助于推动黑龙江省的城镇化建设,最后提出促进金融支持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指标体系 金融支持 黑龙江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鹂 毕明岩 韩博
文章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入手构建适用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值赋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确权法测算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水平及各指标权重,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两两间耦合阶段与协调类型,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西南部土地利用效益高于东北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性,其中大庆与哈尔滨经济、社会效益居于首位,黑河与牡丹江生态效益最高;(2)黑龙江省生态-社会效益耦合协调强度大于经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低,多数城市处于拮抗耦合,仅伊春与黑河的经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低水平耦合;(3)黑龙江省西南部的协调程度整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