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00)
2023(11910)
2022(9381)
2021(8338)
2020(7024)
2019(15540)
2018(15538)
2017(30151)
2016(16146)
2015(18052)
2014(18128)
2013(17739)
2012(15703)
2011(13881)
2010(14169)
2009(13624)
2008(13800)
2007(12647)
2006(11564)
2005(10579)
作者
(45422)
(38389)
(38208)
(35698)
(24161)
(18233)
(17211)
(14928)
(14621)
(13791)
(12970)
(12710)
(12308)
(12173)
(11814)
(11440)
(11275)
(11221)
(11001)
(10861)
(9597)
(9582)
(9482)
(9017)
(8821)
(8636)
(8482)
(8447)
(7676)
(7604)
学科
(85054)
(75644)
经济(75544)
(68483)
企业(68483)
管理(59182)
(45769)
农业(30408)
业经(30039)
方法(29183)
(23346)
数学(21378)
数学方法(21231)
中国(20610)
(17227)
财务(17200)
财务管理(17183)
技术(16543)
(16444)
企业财务(16271)
(15214)
地方(15177)
(13629)
理论(13364)
(13151)
(12653)
(12618)
贸易(12611)
(12349)
(12211)
机构
学院(239257)
大学(228939)
(104060)
经济(102167)
管理(98598)
理学(85090)
理学院(84358)
管理学(83201)
管理学院(82791)
研究(73479)
中国(60275)
(52995)
(46737)
(46280)
科学(42485)
农业(40116)
(38483)
业大(38385)
财经(36579)
(36348)
中心(34596)
(33144)
研究所(32430)
经济学(30299)
(29787)
经济管理(29029)
北京(28450)
(27920)
师范(27706)
经济学院(27446)
基金
项目(154695)
科学(124687)
研究(117318)
基金(113258)
(96546)
国家(95482)
科学基金(84617)
社会(78620)
社会科(74178)
社会科学(74158)
(63780)
基金项目(60541)
自然(52263)
教育(51982)
自然科(51147)
自然科学(51137)
自然科学基金(50279)
(50148)
编号(48583)
资助(43877)
成果(37337)
(36773)
(35568)
(35203)
(34085)
重点(33676)
创新(32361)
国家社会(32345)
课题(32309)
(31876)
期刊
(127619)
经济(127619)
研究(66818)
(57143)
中国(49609)
管理(39136)
农业(38342)
(37531)
科学(33037)
学报(31877)
业经(28797)
大学(26091)
学学(25205)
(24214)
金融(24214)
技术(23001)
教育(19870)
(19824)
财经(18071)
经济研究(17873)
问题(17544)
(15659)
农村(14438)
(14438)
技术经济(14390)
农业经济(14133)
世界(13763)
商业(12932)
现代(12582)
(12577)
共检索到3617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颖文  吕火明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互动机理,构建"两化"联合评价指标体系,可基于现实数据对"两化"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测评。结果显示,中国"两化"协同度正处于稳步提升的态势,但城镇化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阻滞作用,需通过大力提升城镇化内涵质量促进"两化"协同发展。在进一步分析现阶段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可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耦合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涛  杨佳怡  陈池波  
文章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理,并结合黄淮地区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淮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呈现东部优于西部、北部优于南部的特征;2009—2019年除山东的耦合协调度略有下降外,安徽、河南、江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总体趋于优化,区域间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各省份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短板,安徽、河南在研究期间属于新型城镇化滞后型,山东、江苏则属于农业现代化滞后型,且随着时间变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林  冉光和  郑强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文首先分析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机理,然后构建了复合系统耦合协同度测度模型,并利用中国199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系统间的耦合互动效应不明显,长期处于颉颃阶段;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则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中度协调阶段,但这种协调更多的由子系统的快速发展所贡献而非系统间的耦合互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代碧波  陈晓菲  
根据国家发改委《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进行界定,文章基于结合熵值法、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我国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提高农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因果关系、耦合业现代化水平能够以滞后时间方式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而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较为一致的上升发展趋势,不同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二者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区域发展格局。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君  高厚宾  王育红  
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思想,界定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系统探究了四者之间的耦合互动机理和规律,建立了四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为我国同步推进"新四化",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以及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宾津佑  李民  
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3个市县区,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二者耦合度介于0.78200.9986之间,二者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耦合协调度介于0.10620.5301之间,表明二者之间协调发展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总体呈北高南低分布态势;全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俊   李旭东   陈璇   郭兴  
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视角切入,探究“两化”协调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联性,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黔中城市群为案例区,综合运用熵值-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10—2020年“两化”协调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格局,揭示了两者的时空关联性,并对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其他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两化”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协调类型由濒临协调为主转向勉强协调为主;期间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县域间分化趋于收敛,但其差异仍旧明显。(2) 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两化”协调发展水平低值区主要位于西部毕节一带,高值区集中于中部贵阳;“两化”协调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两者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城乡收入差距与“两化”协调水平的低、高值区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重合现象。(3) 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两化”协调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且呈增强态势;此外,人力资本水平、道路基础设施密度和教育水平等也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核心驱动因素,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黔中城市群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钱丽  陈忠卫  肖仁桥  
在分析"三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而探索1996-2010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差异,并检验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三化"耦合协调度差异不明显,仍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中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各地区变异系数变化不大,且存在收敛之势。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R&D经费投入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而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尉薛菲  
现代农业及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测算中德两国现代农业及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国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中德两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均呈上升发展趋势,但德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比中国高;(2)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尚低于同时期的德国,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3)从整体来看,中德两国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均不高,但整体变化不大,趋向稳定,两国整体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4)观察期内中国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在绝对数上尚低于德国,但其年均增长幅度却高于德国。最后,总结德国发展经验,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淑凤  
以福建省2004-2014年数据为基础,构建"五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五化"耦合协调度,并运用灰色GM(1,N)模型分析"五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福建省"五化"协调发展呈现出"低发展低耦合-低发展高耦合-高发展低耦合-高发展高耦合"的特征。(2)"五化"协调发展既要注重各子系统的发展质量,同时要平衡各子系统间的发展差距,规避短板问题。(3)城镇化和绿色化对"五化"协调发展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则抑制"五化"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婕  
[目的]新型城镇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两者间的耦合度有利于区域甚至全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方法]以淄博市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间的耦合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2008—2017年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程度逐年增加,但一直处于次优水平,其中2008—2017年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逐年增加,处于次优水平,2008—2017年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逐年增加,同时2008—2015年处于次优水平2016—2017年处于最优水平;同时2017年淄博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均处于次优水平,且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相对于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低,其中博山区、桓台县、高清县和沂源县的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张店区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结论]实现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均衡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以核心区域辐射周边区县,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云  卢奕亨  
在厘清30个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与趋势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0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北京居首广西最末,相比2005年所有省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贵州增幅最大;2020年农业碳排放效率以天津居首山西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余下29个省份效率值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青海增幅最大。(2)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以北京最高新疆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29个省份耦合协调度都有显著提升,且其中27个省份实现了层级跨越。总体看,截至2020年,绝大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等级达到了中级及以上水平。(3)在整个考察期内,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即高值省份通常与一个或多个高值省份相邻,而低值省份周边一般伴有一个或多个低值省份。同时,当前全国仍以低-低集聚为主,中西部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明显处于落后态势。(4)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在短时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耦合协调等级的稳定性已有动摇趋势,且极易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出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云  卢奕亨  
在厘清30个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与趋势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0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北京居首广西最末,相比2005年所有省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贵州增幅最大;2020年农业碳排放效率以天津居首山西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余下29个省份效率值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青海增幅最大。(2)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以北京最高新疆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29个省份耦合协调度都有显著提升,且其中27个省份实现了层级跨越。总体看,截至2020年,绝大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等级达到了中级及以上水平。(3)在整个考察期内,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即高值省份通常与一个或多个高值省份相邻,而低值省份周边一般伴有一个或多个低值省份。同时,当前全国仍以低-低集聚为主,中西部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明显处于落后态势。(4)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在短时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耦合协调等级的稳定性已有动摇趋势,且极易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出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辉  肖祥鹏  
基于2013—2020年全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面板数据,建立复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水平以及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趋势,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趋势;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平衡,多数省份数字经济水平滞后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和空间相关特征,东部地区空间联动格局较高。因此,我国应探索差异化地区数字经济推广的方案和策略,发挥发达地区的辐射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辉  肖祥鹏  
基于2013—2020年全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面板数据,建立复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水平以及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趋势,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趋势;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平衡,多数省份数字经济水平滞后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和空间相关特征,东部地区空间联动格局较高。因此,我国应探索差异化地区数字经济推广的方案和策略,发挥发达地区的辐射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