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13)
- 2023(17884)
- 2022(14780)
- 2021(13364)
- 2020(10889)
- 2019(24512)
- 2018(24463)
- 2017(46689)
- 2016(25146)
- 2015(28105)
- 2014(28394)
- 2013(28007)
- 2012(25691)
- 2011(23457)
- 2010(23568)
- 2009(21915)
- 2008(21014)
- 2007(18800)
- 2006(16875)
- 2005(14791)
- 学科
- 济(122157)
- 经济(122028)
- 管理(70155)
- 业(68551)
- 企(53404)
- 企业(53404)
- 方法(46031)
- 数学(39862)
- 数学方法(39465)
- 农(37293)
- 中国(31314)
- 业经(28723)
- 地方(28421)
- 学(25639)
- 财(24959)
- 农业(24904)
- 制(20302)
- 贸(17137)
- 贸易(17126)
- 银(16918)
- 理论(16902)
- 融(16892)
- 金融(16889)
- 银行(16873)
- 环境(16498)
- 易(16470)
- 和(16341)
- 行(16189)
- 发(16096)
- 地方经济(15770)
- 机构
- 大学(369829)
- 学院(367945)
- 济(153418)
- 经济(150086)
- 管理(142471)
- 研究(129012)
- 理学(123417)
- 理学院(121946)
- 管理学(119774)
- 管理学院(119102)
- 中国(94269)
- 科学(79414)
- 京(78393)
- 财(67769)
- 所(64694)
- 农(63044)
- 研究所(59003)
- 中心(57242)
- 业大(55182)
- 财经(54516)
- 江(54224)
- 范(50066)
- 师范(49635)
- 经(49522)
- 北京(49213)
- 农业(48162)
- 经济学(47248)
- 院(46582)
- 州(43733)
- 经济学院(42200)
- 基金
- 项目(251919)
- 科学(198751)
- 基金(183741)
- 研究(183730)
- 家(160340)
- 国家(158976)
- 科学基金(136408)
- 社会(118701)
- 社会科(112308)
- 社会科学(112279)
- 省(97956)
- 基金项目(97606)
- 自然(87007)
- 自然科(85003)
- 自然科学(84985)
- 自然科学基金(83455)
- 教育(82587)
- 划(81950)
- 资助(74177)
- 编号(73967)
- 成果(60406)
- 重点(56067)
- 部(54904)
- 发(54622)
- 创(51704)
- 课题(50934)
- 国家社会(49495)
- 创新(48245)
- 科研(47562)
- 教育部(47158)
- 期刊
- 济(177284)
- 经济(177284)
- 研究(111277)
- 中国(70961)
- 农(61928)
- 学报(60171)
- 科学(55694)
- 管理(51912)
- 财(49373)
- 大学(45759)
- 学学(43191)
- 农业(41510)
- 教育(37718)
- 融(32844)
- 金融(32844)
- 技术(30507)
- 业经(29153)
- 经济研究(28382)
- 财经(27182)
- 经(23346)
- 问题(23149)
- 图书(19296)
- 业(19204)
- 技术经济(18563)
- 版(18004)
- 科技(17381)
- 理论(17098)
- 现代(16830)
- 商业(16150)
- 统计(15641)
共检索到545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刚强 陈强强 马晶
本文基于我国2014-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数字经济的指标评价体系,测度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PVAR模型从全国、区域来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数字经济的互动协调关系。研究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两者存在高度耦合中度协调水平;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数字经济存在相互正向影响,且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从地区分布来看,区域差异明显,各地区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数字经济的影响西部最大、中部最小;乡村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中部最大、东部最小;东、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数字经济的影响大于乡村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中部地区乡村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大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数字经济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承智 贾欣
数字经济为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数字基础设施是发挥数字经济优势的重要前提。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水平进行测度,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协调度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总体上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提高两者协调性,对欠发达地区和非资源型省份的影响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通过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有效促进两者协调性。最后得出启示:在新时期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因势施策、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正向溢出作用,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乔谷阳
近几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但是,也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蒋励 张信源
本文就广东乡村城镇化的问题,主要对包括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农村中城镇特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乡村城镇化的功用,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和主要经验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乡村城镇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耀 曹俊杰 韩世东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整体的两系统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发展模式由新型城镇化主导、数字经济滞后转变为数字经济主导、新型城镇化滞后,耦合协调水平由中度失调转变为濒临失调;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劳动力质量、产业结构、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均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与劳动力质量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南北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翠翠 杨凤娟 郭庆然 陈政
文章通过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1996—2018年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逐步提高,从勉强协调逐渐演变为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再到良好协调,无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高质量发展,但尚未达到优质协调,说明三者协调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给出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晗进 刘满凤 江雯
我国环境经济集聚状况维持在"协调"以上,但东中西部呈现梯度分布。通过构建环境经济集聚协调度的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了"两化"协调不仅有利于环境经济集聚的协调发展,而且抑制了工业化的不协调效应和逆转了城镇化的不协调效应。从空间异质性GTWR模型分析,内蒙古、辽宁、河南、海南、四川、陕西和青海的"两化"协调产生协调效应;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广东、重庆、贵州、云南和新疆的工业化呈现协调效应;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和新疆的城镇化产生协调效应。因此,提出应通过政策手段提高各地区"两化"协调度、加大资本投入与环境要素投入的协调程度以提高环境经济集聚协调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利平 左缘缘 李翔
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对于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变异系数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并在借助距离协调度模型测量2010-2019年我国29省(区、市)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空间相关性、Dagum基尼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法,探究城乡协调发展度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地区差异性来源和内在关联性。结果表明:从时空动态演化看,城乡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都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并处于高水平协调状态,具有高协调度—低综合发展度—低协调发展度和东高西低的特征,同时长期处于勉强协调状态,距离优质协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协调发展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联系性程度较弱;仅有部分省市区出现显著的高—高值集聚现象,并且多集中于东部,但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从地区差异性来源看,城乡协调发展度的地区差异主要源于地区间,地区内和超变密度次之。从指标关联度看,除空间城镇化和生态宜居维度外,乡村振兴中指标维度与城乡协调发展度的关联性要明显优于新型城镇化,大多数指标关联性都相对较好。据此,提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吕萍 余思琪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已成为形成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体系的重要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五要素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驱动力。为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城乡"生态、经济、安全、社会"四维协调发展系统,运用熵权法测算并归纳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形成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北地区生态协调与安全协调水平较高,优势明显。基于此,应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乡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社会进步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与安全为路径,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协调发展 四维系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家君 肖杰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乎地区可持续发展。论文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定量分析2010—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及耦合协调时空变化格局,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乡村振兴高水平地区逐渐以黄河干流为轴线条带状分布;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省会城市仍是高值区的主要集聚地。(2)耦合度类型空间异质性大,目前以磨合阶段为主,而耦合协调度以濒临失调为主,集中分布在陇东、陕北等地区,相对发展类型整体以新型城镇化滞后型为主。(3)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变化是多种要素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收入、消费、投资是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黄河中下游要针对地区发展实际,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吕萍 余思琪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已成为形成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体系的重要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五要素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驱动力。为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城乡"生态、经济、安全、社会"四维协调发展系统,运用熵权法测算并归纳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形成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北地区生态协调与安全协调水平较高,优势明显。基于此,应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乡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社会进步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与安全为路径,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协调发展 四维系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堃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化并非是唯一的出路,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本文中,笔者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关概念入手,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旅游 协同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在加快构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合理评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双轮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创造性地构建一套兼顾系统论和复合论思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进行测算,并对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各维度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一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据此,提出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缩小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慧燕
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协调的逻辑框架,利用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分析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度较高;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调度参差不齐,北京为良好协调,天津和唐山为初级协调,其他城市为轻度或重度失调;2010、2015、2018年3个年度里,北京、天津、承德、张家口、秦皇岛5个城市为新型城镇化引领型,新型城镇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贡献度较高;2010年廊坊为新型城镇化引领型,2015年转变为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型;而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7个城市则为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型,乡村产业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倒逼作用高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慧燕
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协调的逻辑框架,利用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分析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度较高;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协调度参差不齐,北京为良好协调,天津和唐山为初级协调,其他城市为轻度或重度失调;2010、2015、2018年3个年度里,北京、天津、承德、张家口、秦皇岛5个城市为新型城镇化引领型,新型城镇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贡献度较高;2010年廊坊为新型城镇化引领型,2015年转变为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型;而石家庄、唐山、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7个城市则为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型,乡村产业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倒逼作用高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