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13)
- 2023(11890)
- 2022(9323)
- 2021(8280)
- 2020(6431)
- 2019(14358)
- 2018(14335)
- 2017(26390)
- 2016(14374)
- 2015(16009)
- 2014(16188)
- 2013(15978)
- 2012(15127)
- 2011(13829)
- 2010(14194)
- 2009(13243)
- 2008(12799)
- 2007(11775)
- 2006(10986)
- 2005(10022)
- 学科
- 济(69382)
- 经济(69312)
- 业(38686)
- 农(34123)
- 管理(33269)
- 地方(26781)
- 中国(25208)
- 农业(23188)
- 企(23172)
- 企业(23172)
- 业经(19862)
- 方法(17575)
- 发(15287)
- 数学(15035)
- 数学方法(14911)
- 制(13557)
- 地方经济(13286)
- 学(12575)
- 财(12320)
- 融(12300)
- 金融(12299)
- 发展(12125)
- 展(12099)
- 银(12060)
- 银行(12045)
- 行(11772)
- 环境(11258)
- 贸(10291)
- 贸易(10279)
- 农业经济(10180)
- 机构
- 学院(207278)
- 大学(202138)
- 济(86310)
- 经济(84267)
- 研究(79923)
- 管理(74449)
- 理学(62363)
- 理学院(61559)
- 中国(61478)
- 管理学(60382)
- 管理学院(59992)
- 科学(48486)
- 京(44379)
- 农(43697)
- 所(40942)
- 江(38839)
- 财(38431)
- 中心(37219)
- 研究所(36780)
- 农业(32614)
- 业大(32012)
- 范(31492)
- 师范(31176)
- 省(29852)
- 院(28961)
- 财经(28942)
- 州(28588)
- 北京(27740)
- 经(25998)
- 经济学(25767)
- 基金
- 项目(135615)
- 科学(106754)
- 研究(103303)
- 基金(94833)
- 家(82225)
- 国家(81383)
- 科学基金(69075)
- 社会(66459)
- 社会科(62573)
- 社会科学(62559)
- 省(58277)
- 基金项目(49773)
- 划(46006)
- 教育(45105)
- 编号(42927)
- 自然(41127)
- 自然科(40048)
- 自然科学(40039)
- 自然科学基金(39251)
- 资助(37017)
- 发(36877)
- 成果(35105)
- 课题(31560)
- 重点(31239)
- 发展(30144)
- 展(29601)
- 部(28476)
- 创(28092)
- 国家社会(27136)
- 创新(26315)
共检索到341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杰 于明辰 甄峰 周亮亮 苗振龙
文章以浙江省2010—2021年各项指标数据为样本,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模型进行指标数据分析并以GIS等级设色法为空间可视化手段,对浙江省域内两者的空间差异和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1)2010—2021年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个子系统发展水平空间差异逐步降低,已逐步趋向均衡发展;(2)部分城市存在单个系统发展滞后,且个别城市受区域高水平城市带动效应不强;(3)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已处于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两者发展趋势呈正相关,浙江迈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结合与高速发展阶段。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乔谷阳
近几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但是,也出现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翠翠 杨凤娟 郭庆然 陈政
文章通过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1996—2018年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逐步提高,从勉强协调逐渐演变为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再到良好协调,无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高质量发展,但尚未达到优质协调,说明三者协调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给出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利平 左缘缘 李翔
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对于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变异系数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并在借助距离协调度模型测量2010-2019年我国29省(区、市)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空间相关性、Dagum基尼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法,探究城乡协调发展度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地区差异性来源和内在关联性。结果表明:从时空动态演化看,城乡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都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并处于高水平协调状态,具有高协调度—低综合发展度—低协调发展度和东高西低的特征,同时长期处于勉强协调状态,距离优质协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协调发展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联系性程度较弱;仅有部分省市区出现显著的高—高值集聚现象,并且多集中于东部,但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从地区差异性来源看,城乡协调发展度的地区差异主要源于地区间,地区内和超变密度次之。从指标关联度看,除空间城镇化和生态宜居维度外,乡村振兴中指标维度与城乡协调发展度的关联性要明显优于新型城镇化,大多数指标关联性都相对较好。据此,提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吕萍 余思琪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已成为形成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体系的重要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五要素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驱动力。为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城乡"生态、经济、安全、社会"四维协调发展系统,运用熵权法测算并归纳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形成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北地区生态协调与安全协调水平较高,优势明显。基于此,应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乡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社会进步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与安全为路径,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协调发展 四维系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31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并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影响因素按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经济驱动和政府调控,并且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吕萍 余思琪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已成为形成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体系的重要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五要素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驱动力。为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城乡"生态、经济、安全、社会"四维协调发展系统,运用熵权法测算并归纳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形成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北地区生态协调与安全协调水平较高,优势明显。基于此,应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乡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社会进步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与安全为路径,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协调发展 四维系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基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丰富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8年中国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并结合面板Tobit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三系统综合水平都相对较高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三系统综合水平较低,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全国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从空间演变来看,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发展格局,但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在逐步缩小,均衡发展趋势有所显现。(3)在全国层面,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增长及劳动力质量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则不利于三系统的协调发展。(4)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在加快构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合理评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双轮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创造性地构建一套兼顾系统论和复合论思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进行测算,并对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各维度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一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据此,提出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缩小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黄万状 石志浩 李雅丽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视角,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3—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两者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省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态势。其中,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处于全省首位,陇中地区与陇东南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全省各县域在基本失调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中乡村振兴发展滞后型均占大多数,不存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县域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平稳性,在局部空间依赖方向和空间增长过程中具有波动性较弱特征,受周边邻近城市溢出效应或虹吸效应相对较弱。县域自身耦合协调度受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影响程度较小,整体呈现出的高增长或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保持在一定的稳定态势,多数县域未发生跃迁,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转移惰性与路径依赖特征。(3)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产业二元性水平不利于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秀丽 胡烨君 马志云
文章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这一视角出发,在解析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时空差异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探究黄河流域内部耦合协调度差异的来源,并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演进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耦合协调水平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增长后劲不足;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下游、中游、上游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递减趋势;总体Dagum基尼系数在持续缩小,各省份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是黄河流域基尼系数的构成主因;三大系统耦合协调等级转移概率存在区位差异,黄河上游的青海和甘肃在下一阶段仍将处于初级协调等级,中游地区达到中级协调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会继续保持在该水平,下游地区的河南和山东则有一定概率出现协调水平回落现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承智 贾欣
数字经济为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数字基础设施是发挥数字经济优势的重要前提。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水平进行测度,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协调度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总体上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提高两者协调性,对欠发达地区和非资源型省份的影响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通过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有效促进两者协调性。最后得出启示:在新时期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因势施策、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正向溢出作用,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啊米娜 杨阿维
本文以我国2010-2020年各省份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对数字化城镇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路径选择进行分析,旨在为各地区加速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城镇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而提高;降低城乡收入差异性能够促进数字化城镇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提高基础设施水平能够促进数字化城镇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能够促进数字化城镇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提高金融支持力度可以推动数字化城镇与物流业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景帅 张东玲
[目的]测算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为促进城乡融合、识别城乡发展战略的薄弱点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方法]基于城乡融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菏泽、聊城等地为城乡发展的“低洼地带”;在样本期间内,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度轻微下降,城乡政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乡之间具有较好的融合发展态势;菏泽、聊城等边缘地市存在明显的“低耦合度-低协调度”特征,城乡发展关系需进一步优化。[结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摒弃粗放型发展模式,结合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规划。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家君 肖杰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关乎地区可持续发展。论文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定量分析2010—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及耦合协调时空变化格局,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中下游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乡村振兴高水平地区逐渐以黄河干流为轴线条带状分布;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省会城市仍是高值区的主要集聚地。(2)耦合度类型空间异质性大,目前以磨合阶段为主,而耦合协调度以濒临失调为主,集中分布在陇东、陕北等地区,相对发展类型整体以新型城镇化滞后型为主。(3)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格局变化是多种要素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收入、消费、投资是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黄河中下游要针对地区发展实际,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