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90)
- 2023(13583)
- 2022(11003)
- 2021(9727)
- 2020(7794)
- 2019(17313)
- 2018(17148)
- 2017(33087)
- 2016(17708)
- 2015(19534)
- 2014(19925)
- 2013(19586)
- 2012(18455)
- 2011(17039)
- 2010(17574)
- 2009(16143)
- 2008(15885)
- 2007(14521)
- 2006(13418)
- 2005(12618)
- 学科
- 济(99933)
- 经济(99851)
- 业(48047)
- 管理(47369)
- 企(37302)
- 企业(37302)
- 地方(29193)
- 中国(29084)
- 方法(28934)
- 农(24676)
- 数学(24314)
- 数学方法(24122)
- 业经(23270)
- 学(18129)
- 地方经济(17573)
- 农业(16982)
- 制(16479)
- 财(15999)
- 发(15464)
- 产业(15428)
- 融(15223)
- 金融(15222)
- 银(15128)
- 银行(15109)
- 行(14721)
- 贸(13940)
- 贸易(13928)
- 易(13353)
- 环境(12961)
- 技术(12837)
- 机构
- 学院(263800)
- 大学(260559)
- 济(120917)
- 经济(118467)
- 研究(100444)
- 管理(95074)
- 理学(79931)
- 理学院(78936)
- 管理学(77730)
- 管理学院(77202)
- 中国(75546)
- 科学(58465)
- 京(56154)
- 财(52821)
- 所(51525)
- 研究所(46341)
- 农(43783)
- 中心(43641)
- 江(42305)
- 财经(41172)
- 经济学(38424)
- 经(37156)
- 北京(36117)
- 范(36108)
- 院(35812)
- 师范(35747)
- 业大(35398)
- 经济学院(34114)
- 州(33813)
- 农业(33574)
- 基金
- 项目(165905)
- 科学(131088)
- 研究(123157)
- 基金(119083)
- 家(103568)
- 国家(102666)
- 科学基金(87318)
- 社会(81089)
- 社会科(77022)
- 社会科学(77005)
- 省(65908)
- 基金项目(61645)
- 教育(54690)
- 划(54530)
- 自然(52856)
- 自然科(51626)
- 自然科学(51614)
- 自然科学基金(50722)
- 编号(48701)
- 资助(48250)
- 发(42917)
- 成果(40102)
- 重点(38019)
- 部(35874)
- 课题(35742)
- 发展(35281)
- 展(34714)
- 创(34547)
- 国家社会(34117)
- 创新(32395)
- 期刊
- 济(150809)
- 经济(150809)
- 研究(86822)
- 中国(59389)
- 农(42834)
- 管理(39808)
- 财(39093)
- 学报(38555)
- 科学(37593)
- 大学(29626)
- 融(29518)
- 金融(29518)
- 农业(28806)
- 教育(28777)
- 学学(27962)
- 经济研究(25100)
- 业经(24437)
- 技术(23866)
- 财经(21611)
- 问题(19635)
- 经(18984)
- 业(15204)
- 贸(14928)
- 技术经济(14750)
- 世界(14197)
- 商业(13628)
- 国际(13527)
- 现代(13152)
- 经济问题(12468)
- 统计(12234)
共检索到424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立春
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对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能够把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结合,释放更为充足的经济发展效能。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经济发展中的新型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阐述,引申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并对其内在支撑依据和战略意义进行了总体说明,多维度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推进产城融合模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城融合模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凌霄 周敏
通过选取多项指标构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2年度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作用水平,结果发现:1两者的协调度还处于中低水平,除个别发达省份以外,大多数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滞后于区域经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刺激;2从空间分布上看,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不断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尹政平
低碳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得低碳经济成为可能。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制高点。中国低碳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面临着缺乏核心技术、地方盲目跟风和有效市场需求不足等几大问题,对低碳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需要将提高自主研发水平与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相结合,将发展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将政府培育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低碳经济 经济全球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晓强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一、制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主要思路2009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家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孟玉静
我国处于投资导向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比较优势的变迁,凸显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经济发展迈向创新导向阶段、实现起飞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产业集群、尤其是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群,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最强劲产业竞争优势的"摇篮"。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速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若霞
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国家发展蓝图的重要部分,也是建设现代区域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选择、重点突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先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区域经济布局,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和建设中应注意:重点布局、有序发展,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依托新的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少华
中国式的地方经济分权为地方竞争创造了前提条件,这是经济分权破解"中国奇迹"之谜的主要原因。现阶段要利用经济分权来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方式转变,关键是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评价体系,实施科学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科学地贯彻和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关键词:
经济分权 产业政策 新兴产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姚宜 李妃养
文章从高新技术产业角度分析了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基础及国际化现状,探索其国际化存在的不足及核心障碍,并提出广州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孵化基地,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化 广州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政 张丹 崔卫杰
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表现良好。其中,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外贸增长亮点,高技术制造业吸收外资增幅明显,先进制造业投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一带一路"海外项目扎实推进,技术标准输出获得突破性进展。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预计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技术领域的对外贸易将逆流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丹丹 邵洪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核心技术为基础,包含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中相关产业具有极强的辐射作用,引领一国的科技战略以及科技发展方向,对改善民生以及经济长期发展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文章以辽宁为例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辽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虽然在某些领域具有先天优势,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在产业现有基础上成功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辽宁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必须探究的重要问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肖兴志 韩超 赵文霞 邓菁 齐鹰飞 曹志来 郭晓丹 万丛颖 李姝 王建林 王岭 王雅洁 李少林
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通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是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从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与升级的实现形式出发,论述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讨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及其形成路径。根据中国实践,讨论中国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并对低碳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了分析。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胡剑波 古世奎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未来产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对象。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初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 肖兴志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理论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学者们根据中央领导的讲话和国务院近期颁布的指导方针,将含义分为战略性和新兴性两部分,并赋予其性质上的诠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背景,借鉴社会各界的主流观点,本文认为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需分别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晓华 刘峰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国家创新系统等既有理论,本文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学家或环境学家将产业生态系统看做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体系不同,本文将产业生态系统定义为对某一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创新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与应用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以及要素供给、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政策体系等辅助因素。产业生态系统具有相互依赖、复杂连接、自我修复、共同演化等特征。产业的发展是整个产业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那些能够率先建立起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国家将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志彪
如何避免我国刚起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低端"加工制造业"?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链"的分析框架,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和生态链这五个方面,寻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政策取向和措施。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逐步切入全球产品内分工的高端环节,利用内需市场吸收全球高级生产要素,促使企业从加入GVC逐步走向主导全球创新链,大力发展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密集的服务产业链,成为金融危机后时期我国新一轮国家竞争战略的逻辑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