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59)
2023(9742)
2022(7805)
2021(6868)
2020(5573)
2019(12173)
2018(12299)
2017(23493)
2016(12499)
2015(13796)
2014(13615)
2013(12982)
2012(11312)
2011(10188)
2010(10213)
2009(9728)
2008(9118)
2007(7895)
2006(7098)
2005(6171)
作者
(33949)
(28369)
(28198)
(26752)
(17763)
(13224)
(12853)
(10925)
(10819)
(9981)
(9397)
(9395)
(8838)
(8749)
(8698)
(8541)
(8387)
(8302)
(8047)
(7903)
(7014)
(6887)
(6823)
(6441)
(6388)
(6216)
(6166)
(6111)
(5697)
(5600)
学科
(57104)
经济(57045)
管理(34334)
(33345)
(26681)
企业(26681)
方法(20148)
中国(18948)
数学(17130)
数学方法(16976)
(15683)
地方(15508)
业经(14629)
产业(11883)
农业(10345)
(10143)
(9250)
(9216)
(9175)
(8772)
贸易(8769)
(8343)
理论(8316)
技术(8308)
城市(8190)
环境(8062)
地方经济(7655)
发展(7095)
(7082)
(7061)
机构
学院(173574)
大学(170214)
(72279)
经济(70633)
管理(65939)
研究(58329)
理学(57284)
理学院(56609)
管理学(55434)
管理学院(55125)
中国(42107)
(35645)
科学(35132)
(30651)
(28046)
中心(26134)
(26108)
(25500)
研究所(25380)
财经(24711)
(24250)
师范(24057)
业大(23820)
经济学(22533)
(22348)
北京(21768)
(21676)
(21180)
经济学院(20307)
农业(19740)
基金
项目(119081)
科学(95793)
研究(88302)
基金(86556)
(74600)
国家(73980)
科学基金(64832)
社会(59143)
社会科(56169)
社会科学(56161)
(47747)
基金项目(46039)
自然(40221)
教育(39729)
自然科(39376)
自然科学(39369)
(39311)
自然科学基金(38636)
编号(35722)
资助(33512)
(27796)
成果(27564)
重点(26656)
(25315)
(25117)
课题(25013)
国家社会(24629)
创新(23553)
发展(23100)
(22770)
期刊
(84018)
经济(84018)
研究(51154)
中国(33363)
管理(25265)
(24814)
科学(23953)
学报(23124)
(22049)
大学(17962)
教育(17955)
学学(17005)
农业(16897)
业经(16176)
技术(14688)
经济研究(13976)
(13326)
金融(13326)
问题(12616)
财经(11653)
(10312)
商业(9794)
现代(9394)
(8796)
(8484)
统计(8322)
城市(8282)
技术经济(8228)
(8148)
科技(8106)
共检索到2537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邓志旺  
新型城镇化最核心的是人、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其中,产业集聚与城镇化良性联动是协调发展的基础。在梳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文献后,本文对我国近六十年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得出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逐步从分离到联动的结论。并针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要高度重视产业集聚的基础作用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同时提醒政府要避免因政策导致产业集聚和城镇化过度而出现大城市病和拉美城镇化陷阱的问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谭清美  夏后学  
针对当下"人产城统筹"存在的现实需要,从产业集聚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依据出发,本文建立了一个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08—2014年分行业面板数据,利用DIF-GMM和SYS-GMM方法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挥的积极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指数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并未实现协调一致,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146逐渐攀升至2012年的0.4726后又迅猛降至2013年的0.2516,均值为0.2918,互动水平偏低,尚处在磨合阶段;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具有倒"U"特征,提高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将显著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指数。在深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互动过程中,应遵循市场规律,加强产业转移力度,围绕"人"的各项事业,依靠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区,进而对产业区按照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进行架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谭清美  夏后学  
针对当下"人产城统筹"存在的现实需要,从产业集聚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依据出发,本文建立了一个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08—2014年分行业面板数据,利用DIF-GMM和SYS-GMM方法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挥的积极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指数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并未实现协调一致,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146逐渐攀升至2012年的0.4726后又迅猛降至2013年的0.2516,均值为0.2918,互动水平偏低,尚处在磨合阶段;二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望辉  张奋勤  刘习平  
文章构建了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省级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整关系。从短期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和城镇化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东部地区存在从新型城镇化到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言,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因果关系。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吴福象  沈浩平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提高了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在要素集聚和分散的自由流动中城市群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最终实现不同层级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构建中,应发挥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双向互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陈国宏  
在深入分析物流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基础上,以河南省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7年相关数据,采用区位熵和熵值法的研究方法,研究河南省物流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物流产业呈现一定的集聚水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型城镇化水平呈增长趋势;物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呈正促进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河南省物流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冉启英  朱为利  任思雨  
文章首先分析了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影响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理论机理,然后使用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系统GMM模型实证探究二者及关联效应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关系,最后从不同城市规模、不同资源禀赋及细分三大维度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全局层面还是异质性层面,贸易开放、产业集聚及其二者关联效应均对新型城镇化质量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但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投资开放以及投资开放与产业集聚的关联效应均抑制了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但异质性下有所不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全局层面的回归结果是可靠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鹏杨  许宁  
文章利用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旅游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化。通过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旅游产业集聚不仅对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积极影响,而且对相邻地区新型城镇化也会形成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对外开放、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干预能够显著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但是信息化水平、技术创新、市场化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旅游产业集聚作用于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路径是社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的影响效应尚不明显。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红岩  
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前提,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龙头。本文通过探讨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区的内涵、互动机制,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河南省现状,提出二者协调互动发展的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傅为一  段宜嘉  熊曦  
以新型城镇化为主要视角,使用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城市数据和空间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识别了科技创新与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其中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2)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说明在中国产业集聚的负外部性大于其正外部性。(3)随着产业集聚度的提高,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影响会显著提高。无论是OLS回归模型还是空间计量模型,文章的结论均具有稳健性,因此新型城镇化效率的提高在提高创新投入的同时需要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颖  陈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够提高本地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同时随着经济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会对与之相关的其他城市发展产生一定空间影响。文章梳理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考虑在经济集聚的作用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的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并为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俞思静  徐维祥  
文章利用2004-2013年相关数据,以江浙沪地区25个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金融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PLS通径模型和耦合模型测度两者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各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各市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升高,空间分布呈板块化结构,现已形成以上海、杭州为中心,以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嘉兴、金华、绍兴、宁波、舟山为辐射面的"Z"形耦合协调发展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闫芳  汤振兴  
[目的]以往对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较多,对结果研究较少,文章基于作用结果的角度,综合评价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方法]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入手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结果](1)经济助推城镇化是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评价因素,其次是社会助推城镇化、环境助推城镇化和科技助推城镇化;(2)从经济和社会城镇化而言,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上升阶段;(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E_1)以及单位土地使用面积SO_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_2)是评价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对当地环境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标;(4)而集聚区每万从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数是评价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科技推动作用的重要指标。[结论]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方面表现为一定的助推作用,对环境和科技城镇化的影响与各地域集聚区发展水平有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亚丽  孙建中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速了第三产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电商产业集聚程度还有待提升,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改革的促进作用难以有效体现。因此,本文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分析了我国电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旨在指导电商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各省市之间城镇化水平不同,导致电商产业集聚水平也存在差异,电商产业集聚对城镇化作用也有所不同;我国目前城镇化的主要因素为规模集聚,电商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为城镇地区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居民收入;2015-2019年我国电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加强,但不同地区仍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吉亚辉  陈智  
本文采用2006-2015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贸易自由水平和产业集聚程度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自由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都对新型城镇化水平产生一定影响,且贸易自由水平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持续的推动作用;而产业集聚程度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先促进再抑制,呈倒"U"型。这启示我们: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要充分利用产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高贸易自由水平,依靠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通过促进产城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