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97)
- 2023(13319)
- 2022(11682)
- 2021(10758)
- 2020(8939)
- 2019(20196)
- 2018(20255)
- 2017(39209)
- 2016(21043)
- 2015(23578)
- 2014(23388)
- 2013(23062)
- 2012(20839)
- 2011(19037)
- 2010(19089)
- 2009(17821)
- 2008(16662)
- 2007(14390)
- 2006(12857)
- 2005(11115)
- 学科
- 济(102845)
- 经济(102750)
- 管理(59384)
- 业(52067)
- 企(43221)
- 企业(43221)
- 方法(39596)
- 数学(34354)
- 数学方法(34010)
- 中国(25271)
- 地方(24588)
- 农(21962)
- 学(20511)
- 业经(20116)
- 财(18875)
- 环境(14900)
- 理论(14790)
- 农业(14742)
- 地方经济(14680)
- 制(14639)
- 贸(14399)
- 贸易(14390)
- 和(14286)
- 易(13815)
- 技术(11958)
- 发(11903)
- 融(11878)
- 划(11877)
- 金融(11876)
- 银(11669)
- 机构
- 大学(299011)
- 学院(298899)
- 济(125429)
- 经济(122625)
- 管理(118793)
- 理学(103173)
- 理学院(102013)
- 研究(101341)
- 管理学(100279)
- 管理学院(99750)
- 中国(72664)
- 京(63134)
- 科学(62201)
- 财(53400)
- 所(49988)
- 研究所(45606)
- 中心(44557)
- 财经(43530)
- 农(42603)
- 业大(42300)
- 江(42161)
- 范(40016)
- 北京(39760)
- 师范(39715)
- 经(39461)
- 经济学(38219)
- 院(36937)
- 州(34700)
- 经济学院(34069)
- 农业(33109)
- 基金
- 项目(205361)
- 科学(161682)
- 研究(151672)
- 基金(148570)
- 家(128073)
- 国家(127036)
- 科学基金(109880)
- 社会(96608)
- 社会科(91480)
- 社会科学(91455)
- 省(80162)
- 基金项目(79452)
- 自然(70440)
- 教育(68852)
- 自然科(68768)
- 自然科学(68756)
- 自然科学基金(67474)
- 划(66739)
- 编号(62328)
- 资助(60595)
- 成果(49748)
- 重点(45421)
- 部(44623)
- 发(44598)
- 课题(42500)
- 创(42271)
- 创新(39424)
- 国家社会(39320)
- 教育部(38670)
- 科研(38469)
- 期刊
- 济(143029)
- 经济(143029)
- 研究(91289)
- 中国(51356)
- 管理(43632)
- 学报(43343)
- 科学(41493)
- 农(38880)
- 财(38672)
- 大学(32780)
- 教育(31064)
- 学学(31000)
- 农业(27307)
- 技术(26158)
- 经济研究(23841)
- 融(22465)
- 金融(22465)
- 业经(22395)
- 财经(21175)
- 问题(19346)
- 经(18169)
- 技术经济(15631)
- 图书(15266)
- 理论(14518)
- 现代(14262)
- 科技(13822)
- 商业(13729)
- 实践(13122)
- 践(13122)
- 业(12995)
共检索到4330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燕 贺灿飞
城市经济联系研究的发展转向与城市专业化分工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在城市专业化分工与一体化的视角下回顾了城市经济联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展,并探讨了中国城市经济联系研究面临的问题和研究趋势。传统城市分工语境下的城市经济联系表现为基于上下游产业的商品流动,进而产生等级结构的城市系统;然而,在以价值链功能分工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分工基础上,城市经济联系扩展到资本流、人口流动和信息流动等多方面,城市经济联系更加复杂,全球城市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在研究方法上,传统城市经济联系的研究依赖引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城市等级体系的测量方法;新型城市经济联系研究纳入网络分析的方法,打破了传统功能主义的城市等级体系研究,强调对全球城市网络结构的探讨。在对上述研究总结评述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未来研究需要对城市经济联系的理论进行整合,增强对其发生机制的探讨。特别对于中国的研究需要扩展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加强对制度因素的思考,增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系统的探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子曦 万代君
"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从经济网络和中心城市两个层面入手,对"成渝经济区"16座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心职能强度、经济联系度和外向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分析并得出加强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红 李孝坤 奂璐迪 常梓煜 张爱国
通过建立城市经济综合质量指标体系、OD成本距离矩阵并考虑产业结构差异修正传统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为时间节点,研究成渝双城经济圈内36个行政单元的经济联系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和网络密度水平均较低,但有缓慢上升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总体呈两极化、密集化、复杂化趋势。(2)网络中心势水平总体较高,但有缓慢下降趋势,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中心性水平高,点入度高于点出度,城市间相互作用较明显,对核心城市的依赖程度略微下降。(3)凝聚子群构成城市较稳定且地域邻近性强,成都、重庆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第一子群聚集性显著,是资源互通和产业交流中心。(4)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为两大核心区,过渡区城市核心程度波动上升,大部分边缘区城市边缘化程度小幅降低,核心-边缘结构明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唐娟 马晓冬 朱传耿 钱程
运用重力模型和综合客运模型,对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及经济联系流强度进行测度,据此分析该区的城市经济辐射与经济隶属情况。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结构表现为以徐州、商丘、临沂、淮安为重要节点呈放射状分布。经济联系流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徐州为中枢,形成徐州、济宁、临沂、阜阳、蚌埠五大网络结点,构成"开"字型架构。经济联系势能和经济联系流强度在徐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最终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核心、汴商、莱泰、临照、盐淮5个城市经济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占金刚 杨晓彦 梁芳园
文章以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修正引力模型,探究2016—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4个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研究发现:(1)各节点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值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城市组合的经济联系强度值逐年增大,并且积极加入经济联系网络中,相互形成较弱程度以上的联系;(2)沿线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市指向和地域相邻指向特征,受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和地理因素的影响,但城市之间的强经济联系主要发生在同地区和临近地区,沿线节点城市的扩散作用、经济吸收、传递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此,文章提出相对应的优化建议,以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方大春 周正荣
对城市经济联系结构的研究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础。文章运用引力模型计算不同时点安徽省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经济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发展不够协调,城市间联系出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和区域性特征的趋势;合肥市在省内城市间有着广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行政区划调整后,有利于合肥、芜湖、马鞍山三个城市点出度提高。
关键词:
安徽省 城市 经济联系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中辉 余斌 刘传明 宋仁波 吴清
在都市圈主导区域发展的空间背景下,都市圈的聚集增长凸显边缘(边际)城市的发展困惑。本文立足多都市圈相互作用的空间基础,构建以现实经济联系(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与潜在经济联系的综合测度模型,来判读边缘城市之未来发展方向,并据此提出相关空间发展策略。案例研究表明:现阶段淮安市与南京、苏锡常、徐州等都市圈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为1.688、1.405、1.164,经济联系隶属度分别为39.65%、33.01%、27.34%,说明淮安市并不存在占主导地位的单一经济联系单元,其经济联系格局是都市圈辐射能力及其空间可达性合力作用的结果。未来淮安市应努力构建区域综合网络关键节点,坚持产业错位发展,充分利用都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久文 罗标强
在运用中心职能强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进行中心城市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借助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中心职能强度K_(ei),可将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划分为三个等级;(2)根据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值的大小,可将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为十分紧密,很紧密,较紧密和不紧密四个层级。
关键词:
京津冀 修正引力模型 经济联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佳丽 畅梦帆
强化区域经济联系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共同富裕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基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和产业互补水平建立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24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构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在城市协调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产业互补水平较高,有良好的产业合作基础;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联系显著加强,但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差异增大;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整体中心性明显,山西省大多数城市处于网络边缘位置,北京市和天津市在网络内影响力最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石家庄市和太原市等中心城市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最后从合作发展、产业对接、交通建设等方面提出提升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联系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潘中艺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单凭某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难以支撑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城市群正逐渐取代单个城市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引擎。不同城市间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流是维系城市群活力的基础,其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是城市群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本文通过放宽假设条件构建了城市间经济联系模型,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产业分工是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城市群 辽宁沿海经济带 产业分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磊 付建荣
笔者基于产业分工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并利用城市间的日发车班次数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测算了2008年、2010年、2012年关天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西安在经济区的中心地位显著,但对商洛、天水的辐射较弱;宝鸡被力图打造为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然而其作用发挥不明显;经济区存在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的问题,商洛、天水呈现出明显的边缘化趋势。区域整体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的单核心层级式结构,未来需要通过推动其他城市间分工的深化,促进多中心空间格局和网络状经济联系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
关天经济区 产业分工 城市间经济联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黄小雅
高速铁路通过改善沿线城市的可达性而增强其经济联系强度,有利于加强沿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采用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两个指标,对2020年高速铁路网络建成后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高速铁路发展对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高速铁路的影响下,"四纵四横"高速铁路干线沿线城市及高速铁路枢纽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均随可达性的改善而明显增大。这将有利于沿线城市经济发展,促进高速铁路干线沿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带。因此,国家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利用这种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控制有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可达性 经济联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史琴琴 康江江 鲁丰先 赵凯娜 任世鑫
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主成分分析、地统计分析、空间探索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技术模型和方法,对山西省107个研究单元的可达性及城市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山西省可达性水平形成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局部来看,东部可达性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2)县际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呈"大"字形,初步形成"一核一圈三群"的空间联系格局;城市对外联系总量差异较大,空间上表现为以省会和个别综合实力较强的单元为主的中心—外围格局,西部沿黄河一带的边缘单元与全省其他单元联系微弱,对外联系强度小;各省辖市与北京、石家庄、西安、济南、郑州联系紧密,与银川、兰州等西部省会城市联系较弱。(3)县际经济联系受城市基础规模、交通优势度、区位、城市化水平、地形等因素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琳 蔡丽娟
基于经济实力和城市产业互补性视角修正引力模型,结合GIS可视化,对1998-2012年中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中三角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间经济联系差异扩大,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基本维持以武汉为中心以及以长沙、新余组团为中心的两大圈层式扩散形态,呈北部与中南强、东部弱的空间分异特征;武汉城市圈、泛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间跨界联系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互动集群式发展结构尚未形成;产业互补性在城市经济联系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新余、益阳、萍乡等城市在非中心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中表现突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三角城市群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友良 陈升 刘厚俊
基于珠三角制造业27个行业数据对城市经济联系和城市竞合进行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论这个城市是否属于非中心城市或中心城市,只要彼此经济联系越强,那么制造业竞合异构性越大,越倾向于合作;只要经济联系越弱,那么制造业竞合同构性越大,越倾向于竞争;反之,不完全成立。同时,城市竞合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短期内几乎不随时间变化从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因此,为促进制造业发展,我国政府必须持续不断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以促使城市间紧密合作,这也是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经济联系 竞合 制造业 珠三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