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36)
2023(8064)
2022(6392)
2021(5921)
2020(4618)
2019(10492)
2018(10024)
2017(20170)
2016(10801)
2015(11829)
2014(11972)
2013(11631)
2012(10764)
2011(9976)
2010(10431)
2009(9804)
2008(9441)
2007(8539)
2006(8047)
2005(6642)
作者
(29449)
(25171)
(24859)
(23861)
(15819)
(11863)
(11260)
(9573)
(9475)
(9129)
(8407)
(8301)
(8020)
(7820)
(7768)
(7576)
(7341)
(7202)
(7113)
(7077)
(6313)
(6083)
(5962)
(5820)
(5805)
(5605)
(5536)
(5455)
(5032)
(4967)
学科
(46565)
经济(46520)
(32893)
管理(29776)
(27312)
(22045)
企业(22045)
农业(17974)
方法(15263)
中国(14648)
业经(14012)
数学(13682)
数学方法(13470)
地方(13300)
(12508)
(11131)
(10556)
(9024)
及其(8315)
(7849)
贸易(7845)
农业经济(7839)
政策(7796)
(7659)
银行(7653)
发展(7590)
(7574)
(7568)
(7401)
(7397)
机构
学院(153908)
大学(148931)
(65065)
经济(63366)
管理(59073)
研究(53722)
理学(50620)
理学院(49984)
管理学(49122)
管理学院(48828)
中国(41458)
(31078)
(30982)
科学(30671)
(28082)
(25736)
中心(25235)
(24947)
财经(23517)
研究所(22914)
(22444)
师范(22340)
业大(21300)
(21241)
农业(20392)
(19896)
(19675)
经济学(19321)
北京(19267)
师范大学(17700)
基金
项目(100013)
科学(80768)
研究(77092)
基金(73041)
(62158)
国家(61529)
科学基金(53778)
社会(51070)
社会科(48154)
社会科学(48146)
(39736)
基金项目(38611)
教育(34479)
(32898)
自然(32867)
编号(32184)
自然科(32111)
自然科学(32105)
自然科学基金(31505)
资助(28728)
成果(26529)
(23081)
课题(22604)
(22099)
重点(21854)
国家社会(20825)
(20567)
(19616)
(19484)
发展(19417)
期刊
(82276)
经济(82276)
研究(49027)
中国(33569)
(32406)
(21919)
农业(21034)
科学(21017)
管理(20656)
学报(18790)
(18721)
金融(18721)
业经(17202)
教育(16789)
大学(15550)
学学(14746)
技术(12048)
经济研究(11958)
财经(10930)
问题(10758)
农业经济(9438)
(9409)
农村(9304)
(9304)
(8030)
(8017)
现代(7987)
(7878)
资源(7312)
商业(7298)
共检索到238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奔伟  王镜均  王勇  
基于新型城乡关系社会、经济和空间层面的内涵,分析了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空间转型的趋向。结合苏南乡村空间转型,探讨了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村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转型的隐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应对策略。认为,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规划应注重"三生"空间转型的引导:生活空间注重功能更新与公共空间重组;生产空间注重农地集聚与内生增长;生态空间注重生态确权与生态管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武廷海  
空间规划是各类空间开发与保护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与空间价值创造的基础。在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认识并规划乡村空间?如何将乡村规划纳入空间规划体系?笔者认为乡村规划应跳出城乡二元对立的误区,更加注重城乡共生、社会效率和空间共享,将乡村保护与乡村开发相结合,乡村规划与设计相结合,促进乡村振兴。城乡区域规划追求的目标城市化是伴随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而席卷人类社会的历史趋势。通常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大量人口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奇  卢俊  
在对城市近郊区乡村发展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了传统城镇化建设思路下近郊区乡村发展存在的悖论。进而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回归乡村主体、乡村多元增长、重构乡村价值的城市近郊区乡村复兴之路,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近郊区乡村复兴的空间转型规划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奇  卢俊  
在对城市近郊区乡村发展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了传统城镇化建设思路下近郊区乡村发展存在的悖论。进而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回归乡村主体、乡村多元增长、重构乡村价值的城市近郊区乡村复兴之路,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近郊区乡村复兴的空间转型规划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党纤纤  张定青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背景之下,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时代之需。乡村的建设发展,不再关乎自身兴衰,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与质量。而城乡均是典型的复杂开放巨系统,具有自组织演化特性,城乡交互发展现象显著,乡村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需要对城乡关系的发展阶段和系统演化特征进行辨析,以实现与系统自组织的同向复合,促进城乡空间向有序发展。本文利用自组织理论,首先分析了城乡关系演进的自组织特性,对城乡自组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系统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梳理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城乡融合阶段乡村规划的趋势与特征。最后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我国目前城乡关系的演化阶段,以自组织理论视角对乡村建设发展方向和规划重点进行了总结。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璐  王江萍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正逐步构建起新型城乡关系,同时提出要发展"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本文通过研究"乡愁"的空间性质,发现其具有距离、尺度与迁移性。同时又针对"乡愁"空间表达的影响要素做出分析,发现自我、他人、历史、自然这四类关系会影响其空间表达。最终通过以上两点分析,发掘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愁"这一价值意向的空间隐喻:新型城镇化提出"乡愁",就是将城镇、村落、传统、历史、民俗等凝聚成为共同的价值认同意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维护"原住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保护城镇弱势群体的空间权利,塑造新空间要做到社会、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耿国阶  王亚群  
在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下,城乡关系是影响和理解70年乡村治理演变逻辑的重要维度。70年来,城乡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失衡、城乡融合发展三个历史性阶段,"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先后成为主导城乡关系基本格局的战略性安排。具体到乡村治理演变上:"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使乡村以人民公社为组织载体的集体化治理成为"城乡分治"的逻辑延伸,党、政、社、经高度合一的整体性控制和动员成为该阶段乡村治理的支配性逻辑;1978年后,因应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逐渐建立,党政社经相对分离,但计生、粮款征收、维稳等刚性任务压力较大,压力型体制和乡村治理的行政化逻辑成为主导逻辑;2006年以来,伴随农业税取消、大规模"以工补农",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逐渐成型,传统任务压力大幅减轻,压力型体制向"三治合一"体系的转变,行政化逻辑向公共服务逻辑的转变,成为乡村治理演变的必然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艳萍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工农城乡关系,首先必须打破旧的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协调思想为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重塑城乡关系要以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来解决"三农"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土地确权机制以及长效增收机制的改革,最终推动新型城乡关系重构和城乡繁荣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陶喆  向国成  
[目的] 研究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缩短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和乡村生态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8个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评价了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分析了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的演变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定量化深入探讨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率由40.45%提高到了54.62%,土地城镇化率由0.52%提高到了0.81%,产业城镇化率由83.13%提高到了91.16%,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乡村生态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波动性较大,2009—2013年,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2014开始有所改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值由2007年的0.208提高到了2017年的0.862,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且发展态势良好。(3)湖南省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相关指标关联度均大于0.5,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其中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产业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结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湖南省尽快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丹  唐茂华  
工农城乡关系都是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之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惠型到割裂型,又从恢复型到汲取型的演进过程,近年来正在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工农城乡之间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关系系统,也是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关系形态的综合体系,需要从重塑文化基石、完善市场基础、健全制度安排、丰富话语体系、构筑空间格局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框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敏  张海晨  
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形态需要被放置在一种紧密型城乡关系之中加以考虑。大都市上海郊区乡村发展曾经一度走的是乡土工业化发展道路,但是在土地紧张背景下城乡关系不断收紧,乡土工业化发展道路逐步被去工业化发展道路所替代,而未来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乡村振兴形态必然会走上一种输血式扶持、配套式发展和收缩式调整的特色发展道路。畅想上海郊区乡村的未来景象,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将会所剩无几,乡村人口由于二产的萎缩而变得稀疏化,而大面积的乡村将会成为一种为都市消费需求做配套服务的后工业腹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玉林  
21世纪以来,中国农政的理念和政策发生了积极的重大转变,但是城乡关系失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关涉乡村稳定和发展的诸多要素大量外流或被夺走的趋势未能有效遏制,也因此造成了多数乡村的快速凋敝和多数城市的急剧膨胀。能否彻底打破城市剥夺或挤压乡村的制度惯性,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治宣示付诸实际,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将决定着能否改善中国的城乡社区面貌和整体社会结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玉华  
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我国依据城乡关系所具有的变化特征所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而要想振兴乡村,就必须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完善的体系制度。所以,应采取对制度进行改革、对机制进行完善的方式,使城乡之间进行双向流动。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土地制度的相关改革以及投融资相关体制的改革,实现农村资源和城市资源的相互流动,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和激励机制,留住农村人才,引入城市人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都市去"与"回乡村去"成为背道而驰的两大社会现象,"乡村破产"和"都市膨胀"为知识分子所广泛关注和焦虑。由此,"建设新都市"和"改造旧乡村"成为解决城乡关系危机的两条路径,并在当时形成两股强劲的思潮。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还是"发展乡村以救济都市"抑或是"都市与乡村相互调和",知识分子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当今城乡发展须打破"二元对立"格局,建立"文化共同体",促进城乡关系协调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都市去"与"回乡村去"成为背道而驰的两大社会现象,"乡村破产"和"都市膨胀"为知识分子所广泛关注和焦虑。由此,"建设新都市"和"改造旧乡村"成为解决城乡关系危机的两条路径,并在当时形成两股强劲的思潮。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还是"发展乡村以救济都市"抑或是"都市与乡村相互调和",知识分子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当今城乡发展须打破"二元对立"格局,建立"文化共同体",促进城乡关系协调融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