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1)
2023(10582)
2022(8773)
2021(7832)
2020(6513)
2019(14287)
2018(14050)
2017(26003)
2016(14328)
2015(15936)
2014(15869)
2013(15376)
2012(14249)
2011(13297)
2010(13337)
2009(12433)
2008(11688)
2007(10401)
2006(9440)
2005(8339)
作者
(44547)
(37470)
(37140)
(35144)
(23765)
(17927)
(16691)
(14763)
(14212)
(12948)
(12913)
(12185)
(12179)
(11889)
(11708)
(11366)
(11076)
(11045)
(10713)
(10560)
(9442)
(9407)
(9070)
(8673)
(8571)
(8174)
(8157)
(8039)
(7565)
(7392)
学科
(76295)
经济(76219)
管理(38706)
(33156)
(25570)
企业(25570)
方法(25346)
数学(22161)
数学方法(22026)
地方(18801)
中国(17851)
(16226)
(16097)
(14221)
业经(13881)
(12794)
贸易(12791)
地方经济(12753)
(12679)
(12378)
(11849)
金融(11842)
农业(10782)
环境(10593)
(10472)
(10456)
银行(10403)
(10036)
理论(9041)
(8960)
机构
大学(209503)
学院(209418)
(96215)
经济(94444)
研究(80036)
管理(74823)
理学(64354)
理学院(63590)
管理学(62532)
管理学院(62167)
中国(58821)
科学(48964)
(43739)
(43186)
(41919)
(40893)
研究所(38421)
业大(34854)
中心(34798)
农业(34263)
财经(32544)
(31058)
经济学(30887)
(29615)
(28552)
经济学院(27663)
北京(27344)
(25773)
师范(25363)
科学院(24772)
基金
项目(141038)
科学(109443)
基金(102354)
研究(97308)
(92536)
国家(91795)
科学基金(76335)
社会(64222)
社会科(60911)
社会科学(60896)
(55471)
基金项目(53956)
自然(49126)
自然科(48011)
自然科学(47987)
自然科学基金(47133)
(46763)
教育(43600)
资助(41157)
编号(36641)
重点(32376)
(31688)
(30507)
成果(29267)
(29239)
国家社会(27592)
创新(27542)
计划(27421)
科研(26983)
课题(26712)
期刊
(110550)
经济(110550)
研究(63618)
中国(41648)
学报(40475)
(38736)
科学(34100)
(30397)
大学(29453)
学学(28435)
管理(27675)
农业(25755)
经济研究(19893)
(19636)
金融(19636)
教育(17613)
财经(16922)
技术(16788)
业经(16151)
(14750)
问题(14589)
(13676)
国际(13052)
(12758)
世界(11109)
技术经济(11104)
(10709)
业大(10621)
商业(10334)
统计(10230)
共检索到319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童有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由美国主导的沿信息产业价值链形成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由于其具有的缺陷使美国新经济周期衰退过早来临。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也提高了各国经济活动的一体化程度,使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周期呈现出与美国同步化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彦云  
经济周期统计体系是宏观经济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周期研究的出发点和必要条件;它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联系我国的实际,经济周期统计体系的建立不仅是深入开展我国经济周期研究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我国统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顾国达  任祎卓  
本文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基础上设定的产品内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理论命题及推论,运用1991-2014年中国与东亚9国(地区)间的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1)随着资本、技术、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呈阶梯性下降,它们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亦随之依次呈阶梯性减弱以至为负。(2)强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于弱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而这主要取决于要素中间产品的要素替代弹性和中间产品替代弹性的"两个弹性"大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朱明侠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有关国际机构和世界各国政府为达到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并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目的对国际经济活动进行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的政策行为。 战前,西方国家往往也共同采取一些经济政策,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协调。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付频繁出现的经济危机,其国际协调的基本特点是特定性和临时性。并且在战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拥有各自的经济区域和势力范围,相互之间争斗甚于合作,国际协调的效果极其有限。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袁富华  汪红驹  张晓晶  
基于动态单因子模型,本文就1996~2008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经济体的周期关联问题进行了探索,结论认为:存在两种力量左右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动,一种是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联系具有使中国经济波动"收敛于"世界经济波动的倾向;一种是国内特殊的投资和消费模式具有使中国经济波动"脱钩于"世界经济波动的倾向。从中国入世之后GDP国际关联的特征来看,"收敛性"力量更强一些;而计量分析进一步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约58%可以由世界公共因子来解释。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捷  
6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富活力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不仅始终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和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而且这种增长速度上的差距呈现日益扩大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1965—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东亚地区为8.1%,世界平均为5%;1973—1980年,东亚为6.6%,世界平均为3.3%;1980—1989年,东亚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祁祥  郑伟  肖志光  
本文使用研究经济周期的指标和方法,对保险周期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保险业在1980~2008年间经历了频率相对较低、幅度相对较大的扩张型周期性波动;新兴市场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保险周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波动幅度较大,主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后者则主要取决于微观市场环境的变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宋玉华  吴聃  
来自经济体系外部的冲击,通过国际经济纽带在各国之间传导,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引起世界各国经济的大致同步波动,从而生成一轮世界经济周期,这种机制可以概括为“外部冲击—部门传导—国际传导”。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戚自科  
本文首先说明 ,迄今为止的周期理论由于没有内含金融市场所以无法就美国新周期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周期理论必须做出新的尝试和发展。然后 ,构建以金融市场为出发点的“虚体经济周期”理论 ,说明其动力机制。最后 ,用本文总结出的虚体经济周期理论机制来诠释美国新周期。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戴金平  朱鸿  
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金融体系运行是否独立于经济运行、是否具有"非中性"特征,是金融周期理论研究的起点。金融周期怎样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经济波动、传导机制如何,则是金融周期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理论、债务-通缩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金融不稳定理论基本上构成了金融周期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短期波动具有加速器作用,该作用具有非对称性;金融周期能够预测经济周期;金融周期对中长期经济增长波动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范章  
中国在新世纪的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要认清当今时代给予中国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并且我国在新世纪初期应该并且能够履行的历史责任。不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还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中国在新世纪最初的20年内定将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强国,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唐海燕  张会清  
本文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评判。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力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从中获取的分工利益极为有限,总体而言,目前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但纵向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阶段性目标,比较优势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国际分工地位也有了明显改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唱新  
西方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由来已久,但是,全球范围内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一体化部署则是从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才开始的。这种全球战略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都与传统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大不相同,它使西方跨国公司超越一国资本主义范围,成为全球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进行相互浸透的经济巨人。其结果,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使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锡进  吕永刚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世界各国战胜危机,实现可持续和均衡增长的战略选择,但"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会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而将充满博弈与挑战。对于中国来说,既要警惕"全球经济再平衡"可能带来的挑战,也要利用其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战略调整,以增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动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贺书锋  郭羽诞  
经济周期国际协同是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重要经济现象。本文考察了1960-2007年间中国与27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发展变化,发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尤其与亚洲国家周期协同性在增强,而与发达国家周期协同性在减弱。协同性指标和Granger检验进一步证实中国与样本国经济周期协同性具有群体差异性特征,聚类分析可以把27个样本国划分为主动高协同亚洲国家、被动高协同发展中国家、中协同发达国家、低协同发达国家等四个特征明显的类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