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37)
- 2023(8034)
- 2022(6567)
- 2021(5933)
- 2020(4700)
- 2019(10758)
- 2018(10386)
- 2017(18741)
- 2016(10277)
- 2015(11521)
- 2014(11075)
- 2013(10763)
- 2012(9972)
- 2011(9186)
- 2010(9208)
- 2009(8346)
- 2008(8331)
- 2007(7724)
- 2006(7021)
- 2005(6091)
- 学科
- 济(41659)
- 经济(41628)
- 管理(25195)
- 业(21343)
- 企(16120)
- 企业(16120)
- 地方(15157)
- 方法(13970)
- 农(13595)
- 中国(13125)
- 数学(11971)
- 数学方法(11773)
- 业经(10080)
- 学(10068)
- 农业(9240)
- 财(7994)
- 制(7896)
- 地方经济(7892)
- 环境(7284)
- 发(7038)
- 贸(6571)
- 贸易(6567)
- 理论(6344)
- 易(6297)
- 和(6183)
- 融(5800)
- 金融(5799)
- 教育(5713)
- 银(5462)
- 银行(5431)
- 机构
- 学院(141572)
- 大学(141288)
- 研究(57208)
- 济(52473)
- 经济(51086)
- 管理(47825)
- 中国(41419)
- 理学(40305)
- 理学院(39668)
- 科学(38858)
- 管理学(38672)
- 管理学院(38441)
- 京(32277)
- 农(31902)
- 所(30422)
- 研究所(27857)
- 中心(26019)
- 农业(25381)
- 业大(25057)
- 江(23498)
- 财(23469)
- 院(21461)
- 范(21343)
- 师范(21006)
- 省(20480)
- 北京(20275)
- 州(18840)
- 技术(18289)
- 科学院(17843)
- 财经(17698)
- 基金
- 项目(100650)
- 科学(77796)
- 基金(70604)
- 研究(70332)
- 家(65310)
- 国家(64786)
- 科学基金(53268)
- 社会(42948)
- 省(41274)
- 社会科(40448)
- 社会科学(40428)
- 基金项目(37530)
- 划(35732)
- 自然(35731)
- 自然科(34864)
- 自然科学(34848)
- 自然科学基金(34198)
- 教育(32355)
- 资助(27936)
- 编号(27445)
- 重点(24487)
- 发(24110)
- 成果(22512)
- 课题(21773)
- 创(21083)
- 部(21065)
- 计划(20919)
- 创新(19931)
- 科研(19840)
- 科技(18759)
共检索到225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维祥 陈希琳 周建平 刘程军 郑金辉
本文构建了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中国各省(区、市)的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老基建耦合协调程度,最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 2011~2019年全国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平均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全国整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我国省域新旧基建的耦合协调等级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且耦合协调等级的省际差异有逐年缩小的趋势;高值集聚区域全部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区域,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及宁夏一些西部相对落后地区,且低值集聚区的数量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V型"变化;(3)全国各省(区、市)新老基建耦合协调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财政支出水平、市场化、城市化、产业结构及利用外资等因素均对新旧基建的耦合协调水平产生了明显的驱动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帅
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低碳交通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10—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日益递增的良好态势,但依然整体处于过渡发展区间,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形成了以东部为轴带、向内陆扩散的“川”字梯度分布格局。(2)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出高、低水平集聚趋于东、西两级分布的空间特征。(3)空间结构、公共交通、科技创新、信息数字化和政府干预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明显催化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帅
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低碳交通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10—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日益递增的良好态势,但依然整体处于过渡发展区间,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形成了以东部为轴带、向内陆扩散的“川”字梯度分布格局。(2)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出高、低水平集聚趋于东、西两级分布的空间特征。(3)空间结构、公共交通、科技创新、信息数字化和政府干预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明显催化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潘雅茹 龙理敏
基于中国2008—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在测度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度及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内循环发展水平以良好态势提升,而外循环发展水平较低且增速缓慢,抑制了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实证结果表明,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能够显著促进双循环协调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产业升级是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赋能双循环协调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双循环协调发展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效应值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但在东北地区不显著。
关键词:
传统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 双循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慧 方美兰
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熵权法测算相应省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分为四大类型,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子系统与旅游经济子系统整体均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特征;2)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上升至初级协调,总体呈现趋于协调的平稳增长态势;3)重庆为勉强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湖北、江西、安徽、湖南为初级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贵州、上海、云南为初级协调-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型,浙江、四川、江苏为较高协调等级(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4)旅游经济系统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约束作用更大,入境旅游收入、互联网域名数、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国内旅游收入是主要障碍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设性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慧 方美兰
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熵权法测算相应省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分为四大类型,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子系统与旅游经济子系统整体均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特征;2)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上升至初级协调,总体呈现趋于协调的平稳增长态势;3)重庆为勉强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湖北、江西、安徽、湖南为初级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贵州、上海、云南为初级协调-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型,浙江、四川、江苏为较高协调等级(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旅游经济滞后型;4)旅游经济系统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约束作用更大,入境旅游收入、互联网域名数、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国内旅游收入是主要障碍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设性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构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31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并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影响因素按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经济驱动和政府调控,并且各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范远航 任浩懿 杨忠雄 程佳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融资机制单一、运营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而文旅项目的引入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归纳公共基础设施中融入文旅项目存在的市场活力不足、资源利用率低、投融资力度薄弱等三大难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出标志点位文旅策划、本土文化依托、轻资产活动策划等解决方案。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丁增才 叶祥松 欧进锋
基于发展层次把新型城镇化划分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城镇体系优化”“城乡一体化”三个子系统,运用耦合协调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10—2021年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三个子系统的变化态势不尽相同,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数最高,城镇体系优化指数最低;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促进趋势,珠三角地区属于中度协调类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中度失调和基本协调之间交替波动。驱动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政府调控、经济基础、投资拉动、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最后,从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差异化发展规划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佩 王姣娥 孙勇 张行健
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基础设施在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为考察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利用2013—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创新产出水平,进而测算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刻画其时空演化格局,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影响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结果发现:(1)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创新产出水平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增长趋势;(2)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最高,其次是中部、东北和西部;(3)城市化进程、政府管理程度、金融发展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文章对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耦合协调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判,期望为我国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交互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常家玲 张杉 苗红 郑芳 王倩
[目的]探究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地区发展决策的提出和实现城乡融合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以2011—2021年我国各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探究了我国各省域2011—2021年间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1)研究期城乡融合指数在小范围内波动,乡村旅游指数波动范围广,增长速度快;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整体由基本协调转化为优质协调,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发展态势,且各省份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在2015年后变化最为显著;(2)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且空间聚集程度逐年增强,研究期高—高聚集省域个数明显增加,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黑龙江和青海等地;(3)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因子的独立作用,且呈双因子线性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和5A级旅游景区数量为影响我国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当前全国各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处于良好协调状态,但是各地区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优质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浚锋
参透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加快形成研究生教育新发展格局。通过测算2001—2020年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的基础上,借助空间效应的β收敛模型,分析了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其收敛性。考察期内,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且伴随着研究生扩招的规模效应丧失,耦合协调水平增幅较慢,并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阶段性。受地方性特征的影响,其空间差异持续扩大;然而,四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过程,意味着其空间差异将收敛至稳态。“十四五”期间,应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耦合度,充分发挥其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伟 骆佳玲
生态韧性是生态环境面对不确定性扰动的抵抗,恢复及适应能力。城镇化易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何使其与生态韧性间达到平衡,是实现既要发展又保生态的关键。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风险、抵抗、适应和恢复4维的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协调影响力指标测算2000~2020年三峡库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变化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三峡库区城镇化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表现出西南向东北部递减的分布格局;生态韧性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与城镇化水平“错位”的空间分布特征。(2)各区(县)耦合协调度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处于“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或“中级协调”阶段,且多表现出生态韧性滞后或城镇化受阻等不协调类型,空间上存在异质性,呈“东北-西南向”的三区域纵向分布格局。(3)不同生态韧性子系统对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的作用力不同:生态风险、适应和恢复指数对整体耦合协调度普遍起反向阻碍作用,而生态抵抗指数对整体耦合协调度普遍起正向推动作用,并且其强度呈常年持稳特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并通过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生态多样性关键地区等方法提高生态韧性,是未来三峡库区实现城镇化与生态韧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安俞静 刘静玉 刘梦丽 乔墩墩
人口与空间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界定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990-2015年两者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从省域、市域、县域三个层面对2005、2010、2014年两者协调发展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上,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但人口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从空间分异格局看,市域级、县级尺度耦合协调状况整体相似,但随着研究尺度的细化,空间分布格局异质性特征逐渐明显;(3)从空间关联特征看,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关联均以正相关为主,但冷热点的分布区域及分布范围有所不同,市域级冷热点多呈零散分区分布,县级尺度则多为集中连片状分布。在此基础上对不协调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两者发展状态主要受到城市发展的外在制度因素与内在基础因素的共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纪璇 李琳娜 程明洋
[目的]通过探索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交互关系和演化规律,为安徽省乡村空间功能优化、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乡村“三生”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1997-2017年安徽省县域乡村“三生”功能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缩小,乡村发展水平趋向均衡,其中生活功能对乡村发展起到主导作用。(2)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度整体较高,以高耦合和良性共振耦合为主,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3)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主要表现为基本协调,呈北低南高和片状分布的特征,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且空间正相关关系增强,低值聚集区由皖中向皖北地区转移。[结论]目前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未来需进一步提高乡村“三生”功能以支撑乡村转型和振兴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