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64)
- 2023(13678)
- 2022(11515)
- 2021(10915)
- 2020(8656)
- 2019(19801)
- 2018(19805)
- 2017(38312)
- 2016(20854)
- 2015(23362)
- 2014(23204)
- 2013(22811)
- 2012(20498)
- 2011(18556)
- 2010(18416)
- 2009(16762)
- 2008(16098)
- 2007(14217)
- 2006(12651)
- 2005(10720)
- 学科
- 济(83887)
- 经济(83796)
- 业(63185)
- 管理(54779)
- 农(50530)
- 企(41916)
- 企业(41916)
- 方法(34065)
- 农业(33683)
- 数学(29449)
- 数学方法(29141)
- 业经(25186)
- 中国(21801)
- 地方(18651)
- 财(18259)
- 制(16688)
- 学(16438)
- 发(13927)
- 贸(13619)
- 贸易(13613)
- 易(13250)
- 环境(13059)
- 技术(12997)
- 农业经济(12567)
- 理论(12536)
- 体(12213)
- 和(12010)
- 策(12010)
- 教育(11643)
- 银(11531)
- 机构
- 学院(290404)
- 大学(285935)
- 管理(118744)
- 济(113722)
- 经济(111172)
- 理学(103995)
- 理学院(102950)
- 管理学(101326)
- 管理学院(100814)
- 研究(95096)
- 中国(70710)
- 农(63997)
- 京(60019)
- 科学(59324)
- 业大(49719)
- 农业(48630)
- 财(48110)
- 所(46340)
- 中心(44367)
- 研究所(42379)
- 江(41624)
- 范(39047)
- 财经(38974)
- 师范(38773)
- 北京(37200)
- 经(35624)
- 院(34101)
- 州(34091)
- 经济管理(32925)
- 经济学(31816)
- 基金
- 项目(204774)
- 科学(161199)
- 研究(155292)
- 基金(147026)
- 家(127000)
- 国家(125789)
- 科学基金(108323)
- 社会(97388)
- 社会科(91697)
- 社会科学(91671)
- 省(81585)
- 基金项目(79197)
- 教育(69441)
- 自然(68443)
- 划(67223)
- 自然科(66751)
- 自然科学(66740)
- 编号(66322)
- 自然科学基金(65531)
- 资助(57971)
- 成果(52949)
- 发(45133)
- 重点(45031)
- 部(44923)
- 课题(44214)
- 创(42830)
- 创新(39750)
- 国家社会(39346)
- 项目编号(38574)
- 制(38555)
- 期刊
- 济(129404)
- 经济(129404)
- 研究(81685)
- 农(67597)
- 中国(55446)
- 农业(46173)
- 学报(45818)
- 科学(43098)
- 管理(38007)
- 大学(35791)
- 学学(33955)
- 财(33369)
- 教育(33094)
- 业经(27903)
- 融(25367)
- 金融(25367)
- 技术(24311)
- 业(20713)
- 问题(18147)
- 经济研究(17685)
- 财经(17426)
- 版(16185)
- 农业经济(15128)
- 科技(14815)
- 经(14681)
- 图书(14659)
- 农村(14586)
- 村(14586)
- 理论(14065)
- 现代(13749)
共检索到4139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华丽 夏卉
新型农村社区既不同于传统农村社区,也不同于城市社区,给当前的乡村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治理转型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城市社区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新型农村社区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在形成机制、居住形态、社会性质、经济职能和职业形态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自身特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转型,需要重构治理主体,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治理转型 特征 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湘
近些年来,以聚居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农村社区不断涌现,这种经过组织再造而衍生出来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与农村传统的离散型居住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改变了乡村社会的治理逻辑。因此,基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是我国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治理 形态 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湘
近些年来,以聚居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农村社区不断涌现,这种经过组织再造而衍生出来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与农村传统的离散型居住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改变了乡村社会的治理逻辑。因此,基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是我国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治理 形态 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立前 尹吉东
与传统农村社会的管理相比,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既有着显著特点,也面临着诸多以前不曾有过的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基层改革的深入,在推动农村治理模式的转型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不少地区也都在探索科学有效的、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实际情况的治理模式,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农村治理转型的过程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完善自治;党政主导、社会协同;科学谋划、分类施策;改革创新、依法治理"的原则基础上,需要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推动和实现农村治理从传统乡村管理方式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
关键词:
传统乡村 新型农村社区 治理 转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邢志勤
新型农村社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它既是服务社区居民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下沉区域,因而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在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过于依赖制度和技术,面对日渐复杂的治理环境显得困难重重,而柔性治理具有灵活性、协作性等特征,在应对内外部治理环境变化时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因而有必要审视刚性治理所存在的不足,拓展“刚性+柔性”有效融合的农村社区治理场景,以真正实现“治理有效”。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柔性治理 情感治理 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毓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的逐步推进,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快速向农村社区下移,传统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逐渐脱节于现代农村社区发展需求,各种矛盾开始在此集聚,新的治理问题凸显。如何通过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强化民生保障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当前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工作开展,但还存有一些问题。本文就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困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优化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农村 社区治理 优化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云 潘世磊 吴平
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创新对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三种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的效能、选择标准、转换条件,发现城镇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越高,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越倾向于"嵌入式→融入式→内生式"的转换路径;社区居民参与度越高,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越倾向于"嵌入式→内生式→融入式"的转换路径;受制于不同社区治理能力的差异性,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也呈现出相互转换的趋势。此外,从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选择、治理主体自身建设、多元主体"三治"融合体系建设层面提出了创新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的有效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尹雷 王思贤
"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制的推行,使得离散型多村庄转向同质型自治共同体,在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政府财政成本、实现农村集体资产集约利用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现实中多村庄的撤并不彻底,就地内生农村城镇化动力不足。厘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合村并居场域"和"资产统合场域"两个子场域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行为,由此提出"大村庄制"模式下农村社区复合治理建设新路径。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秦博 程晨
新型农村社区是由若干行政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而形成的不同于传统行政村和城市社区的新型社区。作为一种新的农村社会生活形态,新型农村社区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化住房,保证农民均等化、高质量享受公共服务,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集中化住房能够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有助于推动农村规模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居住结构的变化,农村治理体系也将更加科学化和多元化,这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乔成邦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三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政策执行过程,必然会受到政策方案、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等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应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方案、提高基层党政机构和人员的执行能力、维护和增进农民利益、加强制度创新等路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葛福东
迈入新发展阶段,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呈现出许多新特征,各类要素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城乡融合更加紧密,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这些都要求改变旧有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新型社区治理应与传统的农村社区管理相区别,因而需要变革现有乡村管理制度、治理方式,优化治理主体结构,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组建高素质治理团队来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的健康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和环境保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琦 田鹏
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困境依然十分突出。本研究从治理动力、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以及治理目标等维度提出理论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的动因及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城乡社区结构转型和秩序演化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文化治理规则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治理目标的引领性等多重社会逻辑共时性运作,使得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和治理秩序重建呈现出更加复杂、动态的实践特征。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主要是由"农民上楼"后的"文化饥饿"、居民文化自治乏力以及社区文化引领不足等问题引起;同时,在具体文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必须突破"官办文化"与"送文化"思维模式,并基于"民办文化"与"种文化"的新思维营造标准化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主体化治理规则及社会化协同机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共建、共治、共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琦 田鹏
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困境依然十分突出。本研究从治理动力、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以及治理目标等维度提出理论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的动因及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城乡社区结构转型和秩序演化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文化治理规则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治理目标的引领性等多重社会逻辑共时性运作,使得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转型和治理秩序重建呈现出更加复杂、动态的实践特征。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主要是由"农民上楼"后的"文化饥饿"、居民文化自治乏力以及社区文化引领不足等问题引起;同时,在具体文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必须突破"官办文化"与"送文化"思维模式,并基于"民办文化"与"种文化"的新思维营造标准化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主体化治理规则及社会化协同机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共建、共治、共享。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邵川
本文基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的观点,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况及影响,最后提出制定城乡一体的农村发展规划、均等配置城乡公共资源、构建田园社区等创建新型农村社区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新型农村社区 城镇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丽娟 徐顽强
参与式治理是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善治的重要模式,居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参与式治理的受益者、供给者和推动者本应占据核心地位,然而受居民自身、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社区治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却鲜有参与社区治理的行为,突出表现为对社区治理的"无意参与"、"无力参与"和"无路参与",导致政府社区治理成本高而效率低,居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在新型农村社区这一特殊场域实现参与式治理,必须从居民的视角和立场出发,以立足于居民的切实需求、重视民间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以及吸取城市社区相关先进经验等方面来安排适合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