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162)
2023(23384)
2022(19826)
2021(18500)
2020(15590)
2019(35713)
2018(35411)
2017(67662)
2016(37042)
2015(41842)
2014(42139)
2013(41442)
2012(38786)
2011(35005)
2010(35671)
2009(33273)
2008(32612)
2007(29570)
2006(26279)
2005(23782)
作者
(109062)
(91140)
(90311)
(86035)
(57863)
(43602)
(41185)
(35597)
(34602)
(32833)
(30806)
(30793)
(28969)
(28946)
(28337)
(28153)
(27144)
(26819)
(26300)
(26201)
(22902)
(22596)
(22319)
(20862)
(20506)
(20321)
(20280)
(20265)
(18521)
(18300)
学科
(151737)
经济(151563)
(106225)
管理(104787)
(82784)
企业(82784)
方法(64071)
数学(55273)
数学方法(54534)
(53097)
中国(45851)
(40380)
业经(35801)
农业(35232)
地方(35069)
(33209)
(32354)
(32300)
银行(32287)
(31826)
金融(31817)
(30971)
(28376)
贸易(28355)
(27458)
理论(25503)
(24972)
财务(24865)
财务管理(24805)
企业财务(23542)
机构
学院(527936)
大学(526713)
(213227)
经济(208324)
管理(201956)
研究(183075)
理学(172454)
理学院(170513)
管理学(167356)
管理学院(166408)
中国(143873)
(113504)
科学(112774)
(100943)
(99079)
(93926)
中心(85621)
研究所(84820)
(82247)
业大(81178)
财经(78877)
农业(76854)
北京(72119)
(71582)
(70631)
师范(69908)
(65973)
(65946)
经济学(63463)
财经大学(58171)
基金
项目(347790)
科学(271842)
研究(254506)
基金(249423)
(217674)
国家(215798)
科学基金(184086)
社会(158338)
社会科(149799)
社会科学(149756)
(137163)
基金项目(130914)
自然(119401)
教育(117837)
自然科(116572)
自然科学(116542)
(115056)
自然科学基金(114442)
编号(105638)
资助(104017)
成果(87099)
重点(78294)
(76379)
(76158)
课题(73699)
(71350)
创新(66643)
科研(66237)
教育部(64956)
国家社会(64538)
期刊
(242451)
经济(242451)
研究(158275)
中国(112411)
(93908)
学报(85742)
(77981)
科学(77447)
管理(74269)
大学(65134)
农业(62955)
教育(62866)
(62115)
金融(62115)
学学(61355)
技术(47325)
业经(42160)
财经(38542)
经济研究(37491)
(33106)
(32347)
问题(32089)
图书(26929)
(26290)
技术经济(25560)
理论(24987)
统计(24951)
(24601)
科技(24020)
世界(23553)
共检索到8116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军民  段宜嘉  
有效提升农户多维生计水平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建构政策势能集聚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典型样态和相关假设,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并应用二元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加以检验。结果表明:(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对农户多维生计提升作用限于一般农户和建档立卡脱贫经营户,而在脱贫非经营户中并没有发现其显著作用。(2)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组织化联结者多为脱贫户或脱贫非经营户,建立要素化联结者多为一般农户或脱贫经营户,并且不论是组织化还是要素化集聚都向一般农户或脱贫经营户倾斜。(3)相较于组织化政策势能联结,要素化政策势能联结对脱贫户多维生计提升有着更为一致的效应。(4)多维生计剥夺指数与组织化势能联结指向性成正比,而与要素化势能集聚性成反比。研究认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进程中尽管可能存在路径依赖式的政策对象选择倾向,但通过提升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势能联结的组织化、要素化水平,可以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与农户多维生计提升的理想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东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有效整合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以及信息资源,推动先进农业技术普及,使小农户可以发挥自身细化分工优势,为农户经济收入增加带来契机,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融合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主体功能发挥不够、主体人才支撑乏力等。本文通过探讨当前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具体融合发展现状,梳理两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加速推进新时期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改革  [作者] 楼栋  孔祥智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在"四化同步"发展、农产品价值链升级、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多种形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有其理论基础。应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金融扶持、优化农技服务、完善基建配套等方面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程凌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当前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主力军。新时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明确其动力因素和影响因素,在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强化不同主体之间的协作,形成合力的同时创新三产融合的模式,形成一二三产业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不断为新的产业融合创造新的契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小  
在微观的农业改革实践中,村社组织发挥集体统筹优势,采取“社区本位”的原则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解决了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难题。实践中“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赋予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制度空间,村社组织提供多元主体需求整合和利益协调的组织基础,二者共同奠定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得以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社会-市场的协同治理营造的社会生态。该社会生态的形成主要依赖政府的农业经营改革氛围营造与物质基础改造、村集体落实地方政策的“社区化”调适和农业服务市场的竞争与发展。因此,在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重视发挥村社组织的能动性和统筹优势,更需要重视营造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生态,为村庄发展和产业兴旺奠定良好的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小  
在微观的农业改革实践中,村社组织发挥集体统筹优势,采取“社区本位”的原则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解决了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难题。实践中“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赋予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制度空间,村社组织提供多元主体需求整合和利益协调的组织基础,二者共同奠定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得以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社会-市场的协同治理营造的社会生态。该社会生态的形成主要依赖政府的农业经营改革氛围营造与物质基础改造、村集体落实地方政策的“社区化”调适和农业服务市场的竞争与发展。因此,在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重视发挥村社组织的能动性和统筹优势,更需要重视营造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生态,为村庄发展和产业兴旺奠定良好的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首涵  杨萍  郭洪海  季明川  
[目的]通过对农业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测算方法的研究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证分析,为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参考。[方法]借助典型案例调查及官方统计数据,采用物质—价值流和能值分析法对农业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展开研究。[结果]物质—价值流实证结果表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的单位土地净收入分别为1.778 4万元/hm2、1.153 1万元/hm2和0.439 6万元/hm2;能值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依次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晓鹏  
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组织特征、生产经营、市场地位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小农户的改造,增强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能力、组织化程度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还与小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形成了有效的耦合。实践证明,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自发地形成了互促共生的关系。这种内生性关系不仅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及合理的职业农民结构的形成,而且在推动农业经营模式转型的同时,使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久共存,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带动小农户参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还应重视小农户存在的社会价值及主体性特征,构建和协调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熊磊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协同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供给方存在“使命漂移”,农村金融需求方存在“精英俘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间纵向增信机制缺位。对此提出,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协同发展应当明确金融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加大金融资源向小农户倾斜力度,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思维  孟婷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户生计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户群体内部的分层。基于农户生计方式,利用可持续农村生计分析方法,区分了三类不同的农户。以湘南莲花村为个案,考量中国农户的异质性融资需求,构建差异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把握农户内部不同层次的个性金融需求,不利于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促进不同农户生计方式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美兰  
文章论述了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概念、分类、存在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关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增收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几点不足,并提出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是未来林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关注这类主体的促农增收作用,充分挖掘林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振锋  
[目的]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四大主体)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分析陕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方法]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规模快速发展;经营模式不断创新;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等方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陕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也面临很多制约因素,即组织化程度低,发展能力普遍较弱;土地流转难,规模化进程缓慢;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融资成本较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不健全,人才缺口较大;政府支持政策不足,政策落实效率不高等因素。[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创新金融支农机制、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措施,来保障陕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的土地规模、资金、人才、科技和政策等需求,以增强其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振锋  
[目的]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四大主体)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分析陕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方法]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规模快速发展;经营模式不断创新;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壮大等方面。在快速发展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林洁  王平春  
随着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农户模式已不能满足现有的农产品市场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丰富了农民生产经营农产品的形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4种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势在于更加规模化、集中化、市场化,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文章通过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阻碍难题,提出完善政府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及提高农技服务等相应的措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训波  朱文  
本文在理论总结、政策梳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四川为例,分析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具体要求,总结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指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