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84)
2023(10960)
2022(8999)
2021(8276)
2020(6774)
2019(14857)
2018(14537)
2017(27744)
2016(15398)
2015(16694)
2014(16384)
2013(15945)
2012(14423)
2011(13047)
2010(12916)
2009(11978)
2008(11770)
2007(10795)
2006(9495)
2005(8147)
作者
(45739)
(38911)
(38365)
(36341)
(24012)
(18699)
(17048)
(15308)
(14673)
(13455)
(13355)
(12663)
(12220)
(12082)
(12058)
(11753)
(11568)
(11256)
(11022)
(10924)
(9936)
(9453)
(9425)
(9026)
(8903)
(8531)
(8497)
(8385)
(7831)
(7809)
学科
(62307)
经济(62225)
(48247)
(45861)
管理(37567)
农业(30375)
(27046)
企业(27046)
方法(23214)
数学(20865)
数学方法(20738)
业经(18781)
中国(18210)
(14690)
(14557)
地方(12526)
(12503)
(12244)
贸易(12243)
(11936)
(11775)
(10761)
(10714)
银行(10668)
农业经济(10247)
(10222)
(10144)
技术(9809)
(9665)
金融(9658)
机构
学院(217754)
大学(211779)
(92824)
经济(91148)
管理(81823)
研究(75261)
理学(71697)
理学院(70944)
管理学(69771)
管理学院(69404)
(65437)
中国(57772)
农业(50834)
科学(48298)
业大(44290)
(43187)
(39166)
(38863)
研究所(36018)
中心(35264)
(32989)
农业大学(31992)
财经(31316)
(28751)
经济学(28160)
(27037)
(26202)
(26113)
(26044)
北京(25933)
基金
项目(153734)
科学(120381)
基金(112165)
研究(108408)
(100759)
国家(99798)
科学基金(84141)
社会(71309)
社会科(67265)
社会科学(67247)
(61966)
基金项目(60274)
自然(54267)
自然科(53054)
自然科学(53034)
自然科学基金(52118)
(50997)
教育(47493)
资助(43641)
编号(43133)
(36327)
重点(34334)
(34195)
(33609)
成果(32779)
(32504)
(30494)
创新(30435)
国家社会(30381)
科研(29619)
期刊
(104777)
经济(104777)
(68588)
研究(57573)
农业(45928)
中国(45814)
学报(43076)
科学(36877)
大学(32328)
学学(31497)
(27660)
管理(25170)
业经(24953)
(22690)
金融(22690)
(21912)
教育(17225)
技术(16129)
问题(15548)
经济研究(15355)
财经(15142)
农村(14072)
(14072)
(13889)
农业经济(13764)
业大(13515)
(13042)
世界(12222)
农业大学(12046)
科技(11086)
共检索到317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悦   肖杨   许弘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载体,有效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引导和促进劳动力流动,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选用Logit模型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促进劳动力的回流,但对劳动力流出无显著影响;第二,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村庄更容易吸引年龄较低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的回流;第三,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劳动力回流的过程中,参与过非农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更容易回流。基于此,从管理与服务方式、培育方向、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四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引导和优化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供借鉴经验,对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悦   肖杨   许弘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载体,有效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引导和促进劳动力流动,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选用Logit模型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促进劳动力的回流,但对劳动力流出无显著影响;第二,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村庄更容易吸引年龄较低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的回流;第三,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劳动力回流的过程中,参与过非农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更容易回流。基于此,从管理与服务方式、培育方向、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四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引导和优化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供借鉴经验,对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晓娟  孔祥利  
基于1 415份调查问卷数据,采用WLS方法,分别从全国、东中西3个区域层面,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性、城镇化率、转移劳动力家庭年收入及农村人均土地经营面积等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出结论:在全国、区域层面,选择性变量对城乡差距的作用有正有负,而农村人均经营土地面积变量的扩大均会使城乡差距缩小;东中西区域对比分析得出西部劳动力向省外转移较东中部会使城乡差距缩小。据此提出政策建议:继续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多元转移;积极培育新型主体;通过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双向互动减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宾  马九杰  
文章采用湖北省和重庆市485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多项Logistic模型,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选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是否发生劳动力转移总体上对于农户选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农户选择特定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却不显著;劳动力向省外转移有利于农户参加合作社,但不利于参加了合作社的农户发展成为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宾  马九杰  胡琼方  
采用湖北省和重庆市485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四种类型的劳动力转移和三种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所有样本农户而言,四种类型的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积极影响都大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积极影响;但对选择了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样本农户而言,"专业合作模式"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了所有类型的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永丽  王宝文  
本文结合劳动力流动的宏观数据,概括了各个时期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归纳总结了各个阶段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变化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产出结构的变革,提升了农业技术和效率,对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江一  仇童伟  秦范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带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使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约4个百分点,但对创业无显著影响。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效应显著,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形成后,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带动农业劳动者从事本地雇佣劳动,但尚不具有促进农业资本投资替代家庭自有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释放更多农业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效应。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可通过促进土地出租来带动农民非农就业。由此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在带动农民非农就业方面产生显著的要素集聚外部性,提出可从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主体着手来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江一  仇童伟  秦范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带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使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约4个百分点,但对创业无显著影响。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效应显著,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形成后,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带动农业劳动者从事本地雇佣劳动,但尚不具有促进农业资本投资替代家庭自有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释放更多农业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效应。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可通过促进土地出租来带动农民非农就业。由此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在带动农民非农就业方面产生显著的要素集聚外部性,提出可从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主体着手来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玉莲  匡远配  
通过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实践的深入观察,剖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减贫的机理,并运用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 QCA)方法,探究了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减贫效应差异及路径条件。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嵌入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有效融合了贫困治理的“外源性”和“内源性”需求,其中,企业类经营主体的减贫效应最为明显,家庭经营主体和合作经营主体能够获取强能力减贫效应,但收入减贫效应并不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鲁钊阳  
本文从收入和就业两个视角出发,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福利效应。结果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是显著的,即便是在控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内生性之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仍然进一步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福利效应是存在差异的,非民族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要明显好于民族地区。同时,还发现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福利效应的影响不显著,年龄、户籍状况、健康状况、家庭氛围、家中人口供养比、家庭社会资本、物流体系、金融服务、产业结构、电商平台发展以及农业技...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宽   史磊   张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减碳效应”且具有空间溢出特征,本地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对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存在“减碳效应”。(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科技投入、人力资本投入间接路径实现“减碳效应”。(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非线性影响,随着农业机械化效率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减碳效应”也会提高。因此,要继续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固碳减排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宽   史磊   张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减碳效应”且具有空间溢出特征,本地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对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存在“减碳效应”。(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科技投入、人力资本投入间接路径实现“减碳效应”。(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非线性影响,随着农业机械化效率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减碳效应”也会提高。因此,要继续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固碳减排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覃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是现阶段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对于现代化农业建设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必须要加快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才能不断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从而带动全体农民走向致富的道路。本文立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对其发展当中面临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农村治理法治建构的有效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苟露峰  高强  汪艳涛  
为实现农技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性,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对山东省胶州市425户农户进行调研,从农户分化的视角出发,采用二元Logistic计量方法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技选择的影响因素。调研数据和计量结果表明:有81.3%的入社农户依托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供给,90%的农业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寻求技术指导,95%的家庭农场经营者对农业技术有强烈需求。其中,耕地面积、受教育程度、农业技术的培训以及农业技术的盈利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技术选择行为具有积极影响,而订单农业的签订、加入专业合作社对家庭农场经营者技术选择行为具有消极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根据自身农技需求特点,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树华  裴璇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在实现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良好的融资能力是家庭农场发挥作用的基础保障。但是由于资金瓶颈问题的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以云南省75家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在对家庭农场融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家庭农场融资能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农场采用以信用社贷款为主的外部融资,同时以家庭积累为辅的内部融资。融资渠道采用信用社贷款和贷款用于农业生产时可以有效提高家庭农场的融资能力。加强内部资金积累,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制定差别化的农村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家庭农场的保险体系将是提高家庭农场融资能力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