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65)
2023(11009)
2022(9164)
2021(8431)
2020(6851)
2019(15358)
2018(15305)
2017(28594)
2016(15990)
2015(17920)
2014(18235)
2013(17896)
2012(16940)
2011(15650)
2010(15989)
2009(14858)
2008(14545)
2007(13545)
2006(12405)
2005(11333)
作者
(48410)
(40886)
(40362)
(37963)
(25510)
(19716)
(18142)
(16096)
(15638)
(14686)
(13982)
(13494)
(13146)
(13020)
(12926)
(12281)
(11997)
(11810)
(11706)
(11630)
(10566)
(10394)
(10063)
(9556)
(9403)
(9252)
(9113)
(9043)
(8603)
(8415)
学科
(71410)
经济(71325)
(47698)
(46888)
管理(36109)
农业(31501)
(25368)
企业(25368)
中国(24364)
地方(22982)
业经(20354)
方法(19796)
数学(16857)
数学方法(16645)
(15908)
(14947)
(14153)
(13484)
银行(13459)
(13131)
(12732)
(12617)
金融(12610)
(11883)
发展(11745)
(11716)
农业经济(11177)
(11106)
地方经济(11056)
(10898)
机构
学院(229544)
大学(221875)
(93759)
经济(91593)
研究(86976)
管理(83893)
理学(70224)
理学院(69409)
管理学(68229)
管理学院(67829)
中国(67583)
(62314)
科学(54197)
(49107)
农业(47672)
(45807)
业大(42029)
研究所(41274)
(41047)
中心(40397)
(39047)
(32632)
师范(32273)
(31981)
北京(30965)
(30960)
(30722)
财经(30689)
农业大学(29021)
(27620)
基金
项目(148185)
科学(114742)
研究(112451)
基金(101499)
(89113)
国家(88168)
科学基金(73532)
社会(69541)
社会科(65382)
社会科学(65364)
(63132)
基金项目(53476)
(50963)
教育(49645)
编号(48801)
自然(44348)
自然科(43226)
自然科学(43211)
自然科学基金(42371)
资助(40323)
成果(39817)
(39032)
课题(34686)
(33950)
重点(33465)
发展(31519)
(31504)
(30974)
(30620)
创新(28636)
期刊
(122197)
经济(122197)
研究(69803)
(66163)
中国(60265)
农业(44543)
学报(38631)
科学(35430)
教育(30680)
大学(29435)
(29250)
管理(28621)
学学(27898)
业经(27240)
(27067)
金融(27067)
技术(22166)
(21643)
问题(16918)
经济研究(16499)
农村(15040)
(15040)
农业经济(14817)
财经(14225)
(13361)
世界(12882)
经济问题(12389)
(12283)
资源(11973)
技术经济(11880)
共检索到374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冬艳  余晓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有助于科学认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保障其正确发展方向。本文从农业产出效益水平、家庭农场发展水平、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4个方面构建了包括16项具体指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对我国农业大省——吉林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进行测评,得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从初级农业现代化向基本农业现代化转型阶段的结论。未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应促进其适度规模经营,保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助推其转向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辛岭  高睿璞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新形势下"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建立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有力保障。本文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出发,构建了一套包括经营规模化、生产组织化、服务社会化和产出高效化四个方面13项具体指标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对2015年我国及其30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排序,提出加快构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辛岭  高睿璞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新形势下"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建立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有力保障。本文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出发,构建了一套包括经营规模化、生产组织化、服务社会化和产出高效化四个方面13项具体指标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对2015年我国及其30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排序,提出加快构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对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涛  赵德起  
基于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生产指数、产出指数与社会化服务指数逐步上升,市场化指数呈周期性变化并有向下收尾趋势;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有重要影响,且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综合指数对农民收入有负向影响;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分项指数中的生产指数、产出指数与市场化指数对农民收入有正向影响,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分项指数中的社会化服务指数对农民收入有重要影响,但影响方向不确定。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超  宋丹  周鹏程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需求旺盛,但由于缺乏统一、公认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的评判困难,导致金融支持乏力。遵循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和可计量性等原则,利用目标导向层次分析法(GDAHP)建立评分模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促进信用评价结果转化应用所需的条件。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超  宋丹  周鹏程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需求旺盛,但由于缺乏统一、公认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的评判困难,导致金融支持乏力。遵循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和可计量性等原则,利用目标导向层次分析法(GDAHP)建立评分模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促进信用评价结果转化应用所需的条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谭晓峰  
我国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构建一套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它将有利于缩小我国二元化的城乡结构,对一直困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应对意义。本文将首先分析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然后再根据其具有的特点来认真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方略,从而为我国农业政策实行更为深刻而有益的改革提供创新的体系保障,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改进,促进我国农业更快、更稳、更健康的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蒋和胜  刘世炜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党和国家针对新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成都平原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具有四大特征:类型结构较为单一、产业布局趋于同化、经营效益差异较大、整体经营规模较小。存在领导工作、队伍建设、资金扶持、设施建设、农业保险、利益联结六大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领导组织机制、队伍建设机制、资金扶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服务、利益联结机制六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崔钊达   余志刚  
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科学评估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1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村庄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与治理效能提升4个维度构建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泰尔指数对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的时变特征、省际差异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分维度来看,公共服务与治理效能提升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水平最低。(2)从发展趋势来看,省际间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可大致划分为稳步上升型、波动上升型和波动减弱型;大部分省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分维度来看,可划分为村庄规划建设引领型、公共服务与治理效能提升引领型和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型。(3)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呈“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递减态势,不同维度中各区域的发展态势存在差异;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所导致;区域内差异的分解结果显示,东部和西部区域的内部差异是造成中国区域内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据此,本文提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需要从不同维度切入,分类施策,同时注重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水   区小兰  
文章基于社会质量理论视角,构建包含社会性保障、经济性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维度的民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6—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并运用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探讨民生发展水平的演进规律。研究表明:从整体来看,各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不高;除东部地区外,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民生发展水平均不高,而且各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缺乏稳定性,呈波动态势;较多省份属于低、极低质量民生发展水平,区域内部民生发展水平呈“分离”现象,东部地区的民生发展水平始终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各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民生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呈“中心—外围—边缘”的圈层扩散分布格局,在空间格局上呈抱团状、零星状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颜长春  廖俊  
文章在梳理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从数字经济的概念中剥离出平台经济,对平台经济的范围进行界定,并构造平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4—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实证测度我国的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并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对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和省际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局角度看,平台经济发展趋势长期向好;从区域角度看,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均衡和“数字鸿沟”现象,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在总体差异中起主导作用;从省域角度看,各省份间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可聚类为四大梯队。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高杨   王寿彭   韩子名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本文在科学测度省级农业数字化增加值的基础上,结合2013-2020年浙大卡特—企研中国涉农研究数据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农业数字化赋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数字化显著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这一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特别地,农业数字化对非粮食主产区、革命老区以及民族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能作用更强。作用机制表明,农业数字化通过缓解雇工成本约束、土地流转约束、融资约束和销售约束,赋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农业数字化协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驱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基于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形成农业数字化发展、赋能和普惠新格局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锡文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而"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对这一阶段的"三农"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其中的一大任务,就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力度,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形成了粮食连续9年增产,农民收入连续9年较快增长的好局面。但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的部分农产品,还是出现了供给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的矛盾,进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要化解重要农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小钰  
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参与数量持续增加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相应地其对会计职能的需求愈加强烈。对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构成、特征及发展概况,然后分析了其对会计职能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两个方面,以及阐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会计体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一方面提出了从会计核算、会计决策、会计监督等方面优化会计体系,另一方面提出了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加强专业会计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相关审批标准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曲岩  王前  
针对如何促进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文章构建了一套基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水平测度体系,运用核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4个直辖市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根据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了19个智慧城市之间的差距,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