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08)
- 2023(15569)
- 2022(12808)
- 2021(11817)
- 2020(9310)
- 2019(20653)
- 2018(20223)
- 2017(37545)
- 2016(20832)
- 2015(23104)
- 2014(23052)
- 2013(22487)
- 2012(21086)
- 2011(19202)
- 2010(19602)
- 2009(18270)
- 2008(18122)
- 2007(16779)
- 2006(15319)
- 2005(14238)
- 学科
- 济(86158)
- 经济(86030)
- 业(65032)
- 管理(57053)
- 农(51181)
- 企(42230)
- 企业(42230)
- 农业(34252)
- 中国(29710)
- 业经(26979)
- 地方(24992)
- 制(24010)
- 方法(22913)
- 财(22152)
- 数学(18726)
- 数学方法(18544)
- 体(17516)
- 银(17384)
- 银行(17360)
- 发(17061)
- 行(16827)
- 融(16190)
- 金融(16183)
- 学(16160)
- 环境(14233)
- 贸(14011)
- 贸易(13996)
- 技术(13720)
- 发展(13683)
- 展(13648)
- 机构
- 学院(295860)
- 大学(288579)
- 济(121787)
- 经济(118968)
- 管理(107712)
- 研究(107293)
- 理学(90509)
- 理学院(89526)
- 管理学(88167)
- 管理学院(87634)
- 中国(84063)
- 农(66628)
- 科学(62484)
- 京(62377)
- 财(58917)
- 所(54200)
- 农业(50621)
- 中心(49773)
- 江(49504)
- 研究所(48264)
- 业大(47311)
- 财经(43998)
- 范(40883)
- 师范(40478)
- 经(39630)
- 北京(39291)
- 州(38768)
- 院(38574)
- 省(37268)
- 经济学(35667)
- 基金
- 项目(189406)
- 科学(148828)
- 研究(147319)
- 基金(133213)
- 家(115093)
- 国家(113881)
- 科学基金(96569)
- 社会(93884)
- 社会科(88382)
- 社会科学(88361)
- 省(77761)
- 基金项目(69639)
- 教育(66516)
- 划(63447)
- 编号(62620)
- 自然(57001)
- 自然科(55544)
- 自然科学(55533)
- 自然科学基金(54516)
- 成果(52199)
- 资助(51690)
- 发(47068)
- 课题(44891)
- 重点(43060)
- 部(41828)
- 制(41243)
- 创(39878)
- 国家社会(38582)
- 发展(38456)
- 性(38347)
- 期刊
- 济(156623)
- 经济(156623)
- 研究(93416)
- 中国(76524)
- 农(70886)
- 农业(47448)
- 学报(45786)
- 财(45350)
- 科学(43090)
- 教育(40361)
- 管理(40138)
- 大学(36497)
- 融(35276)
- 金融(35276)
- 学学(34489)
- 业经(31732)
- 技术(26743)
- 业(22710)
- 财经(21982)
- 经济研究(21950)
- 问题(21116)
- 经(18951)
- 版(17046)
- 农村(16714)
- 村(16714)
- 农业经济(16082)
- 世界(15988)
- 经济问题(14681)
- 科技(14002)
- 现代(13883)
共检索到4801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洪霓 于冷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单位,乡村治理发展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乡村农地流转,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多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等特征重塑了乡村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本文首先提出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分析框架,阐释其发生机制;其次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变,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嵌入乡村治理的历史必然性;最后在分析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所面临的挑战之后,提出重视社会化服务减少贫富差距、培养具有契约精神的新农民、明确多元治理主体权责义务,以及提高向心力培育乡村利益共同体等方面的乡村治理效能提升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倩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主体由传统"小农"向公司化"大农"转变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论证了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公司转变的经济逻辑。在交易费用与生产费用最小化的约束下,具有公司化、集约化经营特征的新型农业主体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体,遵循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路径,传统小农生产则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补充。该视角下农业政策也应同步调整——补贴发放、金融支持以及机制构建变得尤为重要,培养专业经营人才成为关键一环。
关键词:
新型农业主体 主体变迁 集约经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倩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主体由传统"小农"向公司化"大农"转变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论证了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公司转变的经济逻辑。在交易费用与生产费用最小化的约束下,具有公司化、集约化经营特征的新型农业主体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体,遵循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路径,传统小农生产则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补充。该视角下农业政策也应同步调整——补贴发放、金融支持以及机制构建变得尤为重要,培养专业经营人才成为关键一环。
关键词:
新型农业主体 主体变迁 集约经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从联结导向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不同联结导向及其差异化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探究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逻辑。研究揭示了4种不同的联结类型及其治理机制:类型A(能力导向型联结-市场治理机制)强调市场机制在提升小农户生计能力中的作用;类型B(能力导向型联结-行政治理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环境优化提升小农户生计能力;类型C(权利导向型联结-市场治理机制)侧重于市场化方式激活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红利,保障小农户生计权利;类型D(权利导向型联结-行政治理机制)则采用行政主导方式强化小农户生计权利保障。同时,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以巩固拓展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效为契机,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联结过程中的作用,优化合作经营与可持续生计的协同制度体系。但是,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程中,必须有效防范因生计能力不足和生计权利缺失导致的经营效能低下及其衍生风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云 李京蓉 吴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增信对于金融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内外部融资增信两个层面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增信机制。研究表明,以村社共同体为平台的内部融资增信能够有效融合村集体信用与合作社信用,弥补合作社抵质押担保中模糊化的产权信用缺陷,进而提升村社共同体的信用水平。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部融资增信中,政府部门的守信激励与违约惩罚机制是政府外部融资增信的基础;第三方增信机构通过费率定价机制来强化风险管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权衡融资增信的重要依据;授信银行的融资增信模式创新和金融科技风险防控能力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外部融资增信协同成为促推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和化解信贷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乡村振兴 融资 增信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翁贞林 阮华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加剧,小规模、分散化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困境显得尤其紧迫。分析了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缺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发展模式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政府有力推动、政府财政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和法律保障等经验启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进文
人口老龄化已从西方困扰演变成全球议题,作为回应,积极老龄政策框架被建构出来。囿于社会转型加快和治理经验不足,学界对乡村人口老龄化议题存有"问题化"阐释倾向,而相应治理效能有限倒逼我们开展主体性取向的乡村老龄社会治理研究。以自助—互助—他助为框架,既要指出(微观)可行能力和发展心态、(中观)互惠伦理与利益关联、(宏观)资源反哺和组织下乡,构成行动基础;也要看到"恩往下流"的家庭卷入与"老而无用"的认知图式、土地确权带来利益脱嵌与村社行政化中的服务缺位、资源错配诱发心态失衡与社会组织"在城化"格局造成的难题。立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高度,认为从资源整合、认同重构、服务供给和技术赋能方面切入,有助于乡村老年群体共享美好生活。
关键词:
主体性 人口老龄化 问题化导向 服务覆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左双双 蔡海龙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本文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历史沿革切入,以“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三重维度阐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并就新一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风险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优化产业发展模式、搭建完整产业链条、强化人才引进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优化路径,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引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儒 郭提超
多样化途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和根本保证。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诉求。面对近年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及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应依循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内生发展动力、夯实人才队伍力量提升农民发展信心、完善保障机制和治理机制等有效路径持续推进,最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牛君仪
面对市场日益多层次化的需求,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成为必然。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资本参与、专业酒店托管等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旅游合作社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俊强 杨兆廷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论文使用31个省级面板数据,从区域差异和发展趋势两个维度,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进行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晓莺 宁爱凤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中作物种类和耕种收养等方式日益多样化,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也对其发展所需配套的设施用地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发现:现阶段设施用地存在:违规具有难辨性,存在"打擦边球"的隐患;政策标准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选址存在随意性管理缺乏规划引导;基层监管存在责任缺位等问题。提出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施用地的对策建议:根据类型差异,制定分类化标准;加强规划引导,科学合理布局;运用现代手段,创新监管方式。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设施用地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尤婷婷
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始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作为国家农业发展重要政策工具的农业保险,在保护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农民收益、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农业保险在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方面提出合理化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农业保险 乡村振兴 实践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水清 李艳军
本文重点探索乡村能人主导下农业产业转型的内在逻辑和路径选择。归纳出以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双重压力为逻辑起点,以乡村能人牵头下的外部资源与乡村内部社会网络相融合为关键点,通过乡村能人的创新力、动员力和组织力驱动农业生产要素供给与经营模式创新,促进产业重组、资源整合与村治有序,并最终实现产业兴旺与村民全面发展的农业产业转型的内在逻辑及其主要路径。
关键词:
乡村能人 农业转型 产业结构 治理特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水清 李艳军
本文重点探索乡村能人主导下农业产业转型的内在逻辑和路径选择。归纳出以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双重压力为逻辑起点,以乡村能人牵头下的外部资源与乡村内部社会网络相融合为关键点,通过乡村能人的创新力、动员力和组织力驱动农业生产要素供给与经营模式创新,促进产业重组、资源整合与村治有序,并最终实现产业兴旺与村民全面发展的农业产业转型的内在逻辑及其主要路径。
关键词:
乡村能人 农业转型 产业结构 治理特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