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18)
- 2023(12897)
- 2022(10691)
- 2021(10097)
- 2020(8542)
- 2019(19643)
- 2018(19635)
- 2017(37861)
- 2016(21010)
- 2015(24007)
- 2014(24466)
- 2013(23894)
- 2012(22048)
- 2011(20120)
- 2010(20588)
- 2009(19283)
- 2008(19250)
- 2007(17866)
- 2006(15643)
- 2005(13954)
- 学科
- 济(93334)
- 经济(93251)
- 业(59956)
- 管理(52684)
- 农(48190)
- 方法(39986)
- 企(38994)
- 企业(38994)
- 数学(35877)
- 数学方法(35241)
- 农业(31826)
- 中国(23484)
- 业经(22570)
- 地方(21689)
- 财(19081)
- 制(18799)
- 学(18625)
- 贸(15148)
- 贸易(15143)
- 易(14649)
- 理论(14549)
- 银(14117)
- 银行(14084)
- 体(13846)
- 行(13461)
- 发(13385)
- 融(13172)
- 金融(13164)
- 策(13011)
- 和(12693)
- 机构
- 学院(307235)
- 大学(301492)
- 济(123329)
- 经济(120499)
- 管理(116384)
- 研究(103367)
- 理学(100086)
- 理学院(98988)
- 管理学(96923)
- 管理学院(96378)
- 中国(80188)
- 农(71160)
- 科学(66109)
- 京(64044)
- 农业(55138)
- 财(54017)
- 所(53862)
- 业大(52748)
- 中心(49367)
- 研究所(48976)
- 江(48466)
- 财经(42477)
- 范(40968)
- 师范(40540)
- 北京(39915)
- 经(38364)
- 州(38017)
- 经济学(36295)
- 院(36242)
- 省(34323)
- 基金
- 项目(203036)
- 科学(158475)
- 研究(149108)
- 基金(143970)
- 家(125912)
- 国家(124813)
- 科学基金(105806)
- 社会(92274)
- 社会科(86977)
- 社会科学(86948)
- 省(82694)
- 基金项目(75617)
- 教育(69011)
- 划(68446)
- 自然(67808)
- 自然科(66166)
- 自然科学(66149)
- 自然科学基金(64926)
- 编号(63752)
- 资助(59253)
- 成果(51465)
- 重点(46138)
- 发(45211)
- 部(44316)
- 课题(44098)
- 创(41849)
- 创新(39130)
- 科研(38622)
- 农(38319)
- 国家社会(37497)
- 期刊
- 济(142366)
- 经济(142366)
- 研究(84766)
- 农(72246)
- 中国(63816)
- 学报(50674)
- 农业(48626)
- 科学(46066)
- 财(41099)
- 管理(38744)
- 大学(38413)
- 学学(36477)
- 教育(35349)
- 业经(29553)
- 融(29501)
- 金融(29501)
- 技术(29289)
- 业(24135)
- 经济研究(20561)
- 财经(20228)
- 问题(19876)
- 版(17631)
- 经(17337)
- 统计(17231)
- 技术经济(16065)
- 策(15543)
- 农村(15348)
- 村(15348)
- 资源(14814)
- 农业经济(14729)
共检索到4573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翁贞林 阮华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加剧,小规模、分散化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困境显得尤其紧迫。分析了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缺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发展模式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政府有力推动、政府财政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和法律保障等经验启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从联结导向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不同联结导向及其差异化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探究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逻辑。研究揭示了4种不同的联结类型及其治理机制:类型A(能力导向型联结-市场治理机制)强调市场机制在提升小农户生计能力中的作用;类型B(能力导向型联结-行政治理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环境优化提升小农户生计能力;类型C(权利导向型联结-市场治理机制)侧重于市场化方式激活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红利,保障小农户生计权利;类型D(权利导向型联结-行政治理机制)则采用行政主导方式强化小农户生计权利保障。同时,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以巩固拓展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效为契机,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联结过程中的作用,优化合作经营与可持续生计的协同制度体系。但是,小农户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程中,必须有效防范因生计能力不足和生计权利缺失导致的经营效能低下及其衍生风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珊
土地托管为分散的农户家庭提供规模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在保留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农业组织化形式创新,为如何构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经验。通过两个村庄案例的比较,研究发现土地托管模式发展结果受组织逻辑和绩效逻辑的多重影响。两个村庄的土地托管均为供销社部门下乡的结果,但是在村社自主性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进而带来土地托管模式演化路径的不同。此外,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配及协调成本的不同显示了两个村庄在土地托管上的绩效差异,也衍生出两个村庄不同的发展结果。研究认为,土地托管模式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的相互耦合,但土地托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村社自主性"去部门化"的策略及彰显绩效的制度安排,而这正是构建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惠春 管宁宁 杨军
农业经营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规模扩张下农业经营的交易成本变化趋势,提出了通过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的路径,并运用江苏农业龙头企业的典型案例佐证。研究表明,农业生产组织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可以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传统的"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组织模式无法彻底解决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与交易成本攀升的矛盾,当事人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高交易成本导致农业经营仍存在"成本—规模"困境;深度分工的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组织模式使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可复制,可以解决规模扩大引起的成本增加问题,进而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的实现。据此,本文提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数字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倩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主体由传统"小农"向公司化"大农"转变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论证了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公司转变的经济逻辑。在交易费用与生产费用最小化的约束下,具有公司化、集约化经营特征的新型农业主体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体,遵循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路径,传统小农生产则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补充。该视角下农业政策也应同步调整——补贴发放、金融支持以及机制构建变得尤为重要,培养专业经营人才成为关键一环。
关键词:
新型农业主体 主体变迁 集约经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倩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主体由传统"小农"向公司化"大农"转变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论证了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公司转变的经济逻辑。在交易费用与生产费用最小化的约束下,具有公司化、集约化经营特征的新型农业主体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体,遵循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路径,传统小农生产则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补充。该视角下农业政策也应同步调整——补贴发放、金融支持以及机制构建变得尤为重要,培养专业经营人才成为关键一环。
关键词:
新型农业主体 主体变迁 集约经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洪霓 于冷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单位,乡村治理发展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乡村农地流转,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多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等特征重塑了乡村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本文首先提出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分析框架,阐释其发生机制;其次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变,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嵌入乡村治理的历史必然性;最后在分析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所面临的挑战之后,提出重视社会化服务减少贫富差距、培养具有契约精神的新农民、明确多元治理主体权责义务,以及提高向心力培育乡村利益共同体等方面的乡村治理效能提升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学梅
本文阐述了三农领域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涵及意义;从互联网金融克服农村金融需求侧长尾效应、网络金融大数据技术增强农村金融风控能力和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等方面,揭示互联网金融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域的优势;给出搭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网络众筹融资平台,创新点对点网络融资模式和探索供应链式网络融资模式等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网络金融型融资模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学梅
本文阐述了三农领域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涵及意义;从互联网金融克服农村金融需求侧长尾效应、网络金融大数据技术增强农村金融风控能力和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等方面,揭示互联网金融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域的优势;给出搭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网络众筹融资平台,创新点对点网络融资模式和探索供应链式网络融资模式等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网络金融型融资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丽
传统金融模式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供给曲线的"尾部",较难通过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同时网络金融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特点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因而网络融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本文以"麦克米伦缺口"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众筹融资模式、电商小贷融资模式和点对点融资模式,以创新手段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问题。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雨舟 王文华 赵丽锦
化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困境是完善乡村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核心资产抵押、信用数据匮乏、民间众筹渠道不规范,传统农业供应链金融存在信息壁垒等原因,金融机构对其贷款时普遍存在“惜贷”现象。这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规模和科技创新时,往往有被金融抑制的无力感。区块链中的分布式账本、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等技术,可以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盘活土地资产,健全农村征信体系,规范互联网融资监管,打破供应链信息圈壁垒,进一步推动乡村普惠金融的建设。文章研究了在普惠金融体系下,基于区块链技术,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四大应用路径:即搭建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息平台,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征信数据,打造点对点农业众筹系统,创新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毕茜 王瑶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农业环境管理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7—2014年重庆市37个区县(除渝中区)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在"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第三方主导"的模式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构建对农业环境管理起到了正面的促进作用;进一步验证不同模式下两者关系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环境管理的正向影响被削弱,而在"市场主导"型、"第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玉婷 黄贤金 於冉 周艳 徐国良
随着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非集体成员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行业,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转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表现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背景,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17个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从农地利用方式、农地投入配置和农地生产率3个方面分析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行为,探讨其行为特征与逻辑。结果表明,从农地利用方式上来看,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显著扩张,且存在非粮化的趋势;从农地投入来看,生产资料、雇工工资和土地租金已经成了各经营主体最重要的三大成本;从农地产出来看,土地生产率最高的是种田大户、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资本农场,而资本生产率最高的是传统农户。三权分置下各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逻辑是传统农户将土地作为生计保障,获得一些安全的农产品供自家消费并实现自我价值;种田大户利用耕作技术、地方性知识不断提高劳动质量,以此提高产出和每个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家庭农场主从追求土地生产率向劳动生产率转变,通过合理利用劳动力达到最佳经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取得更多收入;资本农场使生产要素聚集产生规模效应以获取更多利润,向生产的上游科技化、下游品牌化方向延伸。因此,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应该是依靠广泛的农业技术进步,适度扩大农场规模,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玉婷 黄贤金 於冉 周艳 徐国良
随着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非集体成员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行业,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转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表现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背景,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17个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从农地利用方式、农地投入配置和农地生产率3个方面分析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行为,探讨其行为特征与逻辑。结果表明,从农地利用方式上来看,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显著扩张,且存在非粮化的趋势;从农地投入来看,生产资料、雇工工资和土地租金已经成了各经营主体最重要的三大成本;从农地产出来看,土地生产率最高的是种田大户、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资本农场,而资本生产率最高的是传统农户。三权分置下各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逻辑是传统农户将土地作为生计保障,获得一些安全的农产品供自家消费并实现自我价值;种田大户利用耕作技术、地方性知识不断提高劳动质量,以此提高产出和每个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家庭农场主从追求土地生产率向劳动生产率转变,通过合理利用劳动力达到最佳经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取得更多收入;资本农场使生产要素聚集产生规模效应以获取更多利润,向生产的上游科技化、下游品牌化方向延伸。因此,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应该是依靠广泛的农业技术进步,适度扩大农场规模,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明
由于农业水资源产权界定难度很大,大多数农业水资源属于公共池塘资源,具有使用非排他性和消费竞争性,容易产生"拥挤性"使用,造成"公共地悲剧",因此,保护农业水资源必须进行集体合作;然而,由于保护主体多样,每一主体的地位和关注目标不同,在保护水资源中的成本和收益也不相同,从而构成了主体行为动因与逻辑的复杂性;本文从宏观主体-中央政府、中观主体-地方政府、微观主体-农户三个层面分析各自的利益取向和行为逻辑;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保护农业水资源的激励对策。
关键词:
农业 水资源保护 主体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