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69)
- 2023(11312)
- 2022(9237)
- 2021(8363)
- 2020(7060)
- 2019(15429)
- 2018(15266)
- 2017(29373)
- 2016(15498)
- 2015(17163)
- 2014(16382)
- 2013(16270)
- 2012(14512)
- 2011(12953)
- 2010(13463)
- 2009(12961)
- 2008(13171)
- 2007(12214)
- 2006(11050)
- 2005(9988)
- 学科
- 业(87375)
- 企(70972)
- 企业(70972)
- 济(69969)
- 经济(69882)
- 管理(60055)
- 农(45123)
- 农业(30191)
- 业经(29827)
- 方法(27299)
- 财(22506)
- 技术(19938)
- 数学(18904)
- 数学方法(18755)
- 中国(17583)
- 务(17068)
- 财务(17056)
- 财务管理(17045)
- 企业财务(16120)
- 制(15806)
- 策(15172)
- 理论(14803)
- 技术管理(13449)
- 划(13261)
- 体(12856)
- 和(12450)
- 地方(11397)
- 贸(11379)
- 贸易(11370)
- 企业经济(11226)
- 机构
- 学院(228173)
- 大学(217819)
- 济(103142)
- 经济(101434)
- 管理(97894)
- 理学(84565)
- 理学院(83893)
- 管理学(83001)
- 管理学院(82599)
- 研究(67947)
- 中国(56841)
- 农(49013)
- 财(45515)
- 京(43991)
- 科学(37586)
- 农业(36921)
- 江(36060)
- 财经(35847)
- 业大(35308)
- 经(32445)
- 所(32441)
- 中心(32288)
- 经济学(30128)
- 经济管理(29308)
- 研究所(28859)
- 州(27941)
- 经济学院(27118)
- 商学(27099)
- 商学院(26883)
- 北京(26687)
- 基金
- 项目(145912)
- 科学(118923)
- 研究(113511)
- 基金(107264)
- 家(90806)
- 国家(89785)
- 科学基金(80448)
- 社会(76790)
- 社会科(72543)
- 社会科学(72529)
- 省(60324)
- 基金项目(57288)
- 教育(49587)
- 自然(48680)
- 自然科(47657)
- 自然科学(47649)
- 自然科学基金(46917)
- 划(46902)
- 编号(46642)
- 资助(40579)
- 创(37591)
- 业(36790)
- 成果(35646)
- 创新(33994)
- 发(33215)
- 部(32650)
- 国家社会(31823)
- 重点(31560)
- 制(31507)
- 课题(30540)
- 期刊
- 济(125396)
- 经济(125396)
- 研究(65359)
- 农(53522)
- 中国(47215)
- 管理(40010)
- 财(37665)
- 农业(36155)
- 科学(29987)
- 业经(28149)
- 学报(26915)
- 融(22989)
- 金融(22989)
- 大学(22825)
- 技术(22412)
- 学学(21965)
- 教育(20297)
- 业(19406)
- 财经(18138)
- 经济研究(17652)
- 问题(16485)
- 经(15817)
- 技术经济(15314)
- 农村(14103)
- 村(14103)
- 农业经济(13885)
- 世界(13145)
- 科技(12418)
- 现代(12206)
- 商业(12142)
共检索到345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静暖 孙媛媛 杨扬 安娜
将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割裂开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理论与实践,破坏了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制约了农业发展。在中国国学生态文明语境下,应将生态要素纳入农业生产系统,站在生态经济巨系统高度,建立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互动双赢的新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理论,构建顺天时、增地力、促人和的新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驱动机制。新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驱动机制应包括提高气候生产能力的碳税驱动机制、提高土地自然生产能力的土壤肥力修护机制、提高人的生态生产能力的生态人培育机制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郑鹏
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两大战略任务都有赖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成本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进而分析了当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业资源利用和产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本文从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角度,提出了提高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红艳
近年来,蔬菜价格波动加剧,引发社会关注。价格过低可能导致出现蔬菜弃收现象,这不仅是菜农的损失,更是资源的浪费。本文分析了农产品生产者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投入决策行为,构建其保留价格的决定模型,并利用理论分析结果对产地弃收现象进行经济学解释。结论表明:物流运输成本高和不耐储存的特征限制了蔬菜供给在时空上的分散配置,使蔬菜生产波动大部分传导为供给波动,进而引发供需失衡和价格波动。与此同时,物流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收割环节成本又推高了农户的预期保留价格。当市场价格(或预期市场价格)低于农户的保留价格(或预期保留价格)时,农户就会选择弃收。因此,应从物流成本、机械化收割蔬菜、降低储藏成本方面减少蔬菜弃收现象。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栋 杨道宇
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双重内涵:在理论层面表现为哲学反思能力,在实践层面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心智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不仅具有重要的个体价值,更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个体层面,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最为核心的能力之一;在社会层面,创新能力是社会对于研究生的基本诉求。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去提升:在内因方面,研究生更易于发挥创新能动性;在外因方面,研究生的各项教育机制能促发研究生的创新。
关键词:
研究生 创新能力 本体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祚军 徐学峰
发展是金融业的主题 ,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灵魂。但是 ,金融创新将给金融监管工作提出很多新的课题。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 ,必将对现行金融监管方式、方法和金融监管体制提出挑战 ,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 ,甚至使原来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措施失效。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监管体制创新已是必然的选择。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陈晓安 叶成徽
在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其是否属于(准)公共产品、农民的风险态度、政府是否该介入、如何介入,不仅在一般的理论层面存在争议,而且也涉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等特殊性问题。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之后,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对政府介入解决我国农业保险三大基本特征(供给和需求的双重不足,市场发育和制度规范的双重缺失,以及逆选择与道德风险严重)的定位及行为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农业保险 政府角色 市场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宝值 钱文荣
近年来兴起的农业标准地改革,代表了一种强化农地利用要求的新型农地流转,为深化农地流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素材和观察窗口。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契约属性—治理结构”分析框架,分析了农业标准地改革背后的理论内涵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强化农地利用要求的新型农地流转,面临更高的资产专用性及其引发的交易风险。在村集体组织农户流转农地的基础上,增设乡镇资产运营公司并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与服务,是混合制治理结构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能够更好地匹配和适应这种新型农地流转的契约属性,从而更有效地降低交易风险。相关结论能够为创新农地流转及其组织模式提供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为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农业标准地改革 农地流转 组织模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为总体评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五类十七项指标,除运用一般方法外提出综合指数法。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进行评估基础上,分析了200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景。提出五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宏观政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卢向虎 张正河
200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发布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词在报刊、杂志、学术性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迅速增加。但是,一些文章读来却总让人有“换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梁荣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的三大效益的合力。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所有要素中,制度要素起着灵魂的、导向的作用。制度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结合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动态、适时、适量、适度;二是紧密不可分离;三是先进的、合适的制度的比较成本较低,效益较高,而落后的制度造成的恶果较严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深刻原因是中国“三农”问题存在着两大矛盾:其一,中国人口对粮食等食物需求与中国农业提供粮食供给的矛盾;其二,农民的富裕速度总是相对慢于城镇居民的富裕速度的矛盾。解决这两大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凤荣
土地开发向土地整理转变是历史必然千百年来,吃饭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人民,也包括历朝历代统治者。开荒种地,解决温饱是农民的本能,这种农民自发的"小开荒"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政府也组织"屯垦"和"移民"来开荒种田,解决无地农民的生计,这类是"大开荒"。经过历朝历代的垦殖,到1949年,我国已经有16.68亿亩耕地,占国土面积的11.58%,接近平原面积。可以说,除了一些低洼易涝地、盐碱地,比较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东 罗红云
文章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6—202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运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了八大综合经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及来源,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法对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6—2020年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均实现显著增长,但具有一定的空间非均衡特征,超变密度是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次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体具有上升空间,在空间溢出效应下具有等级跃迁的潜力,但较难出现跨越式跃迁。应进一步增强农业投入产出效能,强化农业科技文化支撑能力和经济效益产出能力,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冬梅 李强
农业综合生产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农业投入与产出的范畴,是一个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和涉农相关产业的综合体。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是研究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基础在于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本文在以往研究的成果上提出了评价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三级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AHP)赋予各个指标权重,从纵向评价了1995—2008年全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横向评价了2007年全国31省(市)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组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种新的概念,是在农业发展实践中逐步加深认识而提出来的。要使我国农产品供给持续地满足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需要,须从诸投入要素及其转换效率入手,为所需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构筑稳固的基础。在此刊出的国务院研究室农业部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就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评估方法、现状分析、前景预测及相应宏观政策作了全面阐述,对当前及今后的我国农业发展都意义重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海红
互联网+引入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促进服务的不断创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依托互联网+,以农业价值链为基础,分析认为农业生产性服务对象的需求、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主体追求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的内源动力,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及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外源动力。互联网不仅带动农业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升级以及革新服务模式,而且促生新服务业态、创新服务内容,这是互联网驱动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本文结合案例提出服务主体创新、共享经济平台化服务、专业化精准服务、跨界融合服务等四种模式是典型的互联网+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模式。
关键词:
互联网+ 生产性服务业 价值链 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