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48)
2023(9029)
2022(7407)
2021(6692)
2020(5471)
2019(12015)
2018(12132)
2017(21263)
2016(11873)
2015(13502)
2014(13501)
2013(12756)
2012(11585)
2011(10551)
2010(10698)
2009(9929)
2008(9715)
2007(9034)
2006(7954)
2005(7409)
作者
(34719)
(29289)
(29038)
(27770)
(18342)
(13910)
(13094)
(11163)
(11076)
(10438)
(10014)
(9871)
(9619)
(9376)
(9331)
(8993)
(8630)
(8628)
(8521)
(8218)
(7530)
(7240)
(7091)
(6685)
(6581)
(6478)
(6446)
(6395)
(5848)
(5838)
学科
(39003)
经济(38921)
管理(38732)
(32703)
(28244)
企业(28244)
(15069)
(14210)
中国(13137)
方法(12593)
(12571)
(11288)
业经(11224)
(11101)
数学(9898)
数学方法(9759)
(8867)
银行(8845)
理论(8539)
(8506)
(8479)
财务(8449)
财务管理(8427)
体制(8363)
(8223)
金融(8216)
企业财务(7992)
农业(7642)
(7578)
环境(7391)
机构
学院(166941)
大学(166886)
(62819)
经济(61175)
管理(59743)
研究(59398)
理学(50324)
理学院(49717)
管理学(48814)
管理学院(48500)
中国(45348)
科学(36236)
(35782)
(34570)
(30050)
(28680)
(27529)
中心(27289)
研究所(27047)
财经(25909)
业大(24472)
(23361)
(22563)
农业(22382)
(22312)
北京(22280)
师范(22267)
(21022)
(19839)
技术(19704)
基金
项目(111909)
科学(88203)
研究(83650)
基金(80209)
(70748)
国家(70147)
科学基金(59368)
社会(52505)
社会科(49558)
社会科学(49549)
(44463)
基金项目(42038)
教育(38895)
(37642)
自然(37347)
自然科(36431)
自然科学(36421)
自然科学基金(35755)
编号(34456)
资助(31085)
成果(29617)
重点(26264)
(26132)
课题(25219)
(24731)
(24084)
(23672)
创新(22233)
(21926)
国家社会(21907)
期刊
(75750)
经济(75750)
研究(51033)
中国(40968)
学报(28558)
(28536)
(27170)
科学(25303)
管理(23978)
教育(23626)
大学(21891)
学学(20638)
农业(17910)
(15920)
金融(15920)
技术(14594)
财经(13203)
业经(12636)
经济研究(11656)
(11367)
问题(9379)
(9005)
(8897)
科技(8236)
职业(7881)
业大(7350)
会计(7321)
财会(7321)
(7312)
论坛(7312)
共检索到261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菲  王峥  王立  
新型举国体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原有举国体制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基础。通过在历史的纵深中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形成对新型举国体制发展逻辑的规律性认识,结合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剖析新型举国体制的时代内涵,辨析新型举国体制与传统举国体制的主要差异,明确新型举国体制的边界向度、参与主体与组织方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瑞   戴伟  
我国高科技企业受国外限制的事件频发,充分暴露出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的“卡脖子”制约成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等特征,很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利用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举国体制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然而,传统科技举国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风险,新时代下应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框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统筹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和物质激励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期刊] 求索  [作者] 杜传忠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有利于有效集中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组织效率;有利于形成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凝聚力;有利于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精准性。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需要多管齐下:构建以国家创新平台为核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多元创新体系;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罗军  侯小星  陈之瑶  
新型举国体制把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相结合,加快了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突破。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理顺央地协同关系,采用央地联动的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丰富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基于对央地联动相关实践和探索的深入分析,研究搭建起包含三个层级的央地联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针对央地联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发达国家相关经验做法,研究出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加创新资源投入以及产业创新生态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谢宜泽   胡鞍钢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突破了传统西方经济学和市场失灵理论的解释范畴,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经济学命题。它既是适应技术生产社会化演进一般性规律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面对当前美国技术霸权主义挑战的经济制度回应,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实力由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制度“加速器”以及打破技术霸权主义封锁和霸凌的制度“杀手锏”。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应强化党对科技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政治保障,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筑牢战略基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组织流程,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壮大外部力量。如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荡交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刻不容缓。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洋   李哲   韩军徽  
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中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支撑和必然要求。其中,构建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本文认为,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需要把握以下重点:在基本内涵上,理解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是同时抓住“举国”这个原内核和“新型”这个新内核,正确认识两个内核的关系;在适用范围上,运用新型举国体制的前提是提出需求明确、仅靠市场竞争难以突破的战略科技任务,并注意适用范围的动态演化性;在构建思路上,要围绕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系统化思维推进相关改革,强化中央层面的决策指挥体系,完善技术攻关组织管理体系,建立适配新型举国体制的政策体系;在推进实施上,应根据事项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当前重点。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胡勇军   张新培  
对近20年中国一流大学研发投入分析发现,举国体制下大学研发投入的运行处于三重张力关系下:一是规模上,存在投入增长周期性与科学研究长期性的冲突;二是结构上,存在大学知识生产“应然”与“实然”的错位;三是绩效上,存在研发投入当期性与产出滞后性的矛盾。基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探究其内在逻辑,这三重张力关系是控制性多层行政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适当弱化控制性多层行政主导的制度惯性,强化大学知识创新的战略地位,兼顾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式研究,以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研发投入的平衡机制。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于喆  张铭慎  郑腾飞  
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重构科技创新领域的治理机制,是攻克"卡脖子"等科技难关、实现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既要提升市场增进能力,以弹性的方式满足不断增长的创新发展需求,又要提升控制动员能力,以创新的方式获得跨域解决方案,并实现效率的优化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围绕建立组织更灵活、协调更顺畅、管理更高效、决策更科学的体系架构这一主线,按照"建构—协调—管理—评估"流程式逻辑,对组织模式、协调模式、管理流程和评价标准做出适当改变,推动广泛的网络接入、普遍的资源共享、快速可测量的评估标准,实现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安全性的增强,适应不断快速变化的外在环境。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宜泽   胡鞍钢  
新型举国体制是“国之利器”,是新时代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显著优势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首当其冲的是正确把握它的隐含前提,即笃定的共同意愿、合理的目标体系和强大的国家能力。这三者是新型举国体制实践合力效应、乘数效应和杠杆效应的产生源泉。它们分别表现为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国家意志的统一,总体性目标与部门性目标、阶段性目标的统一,以及一般性国家能力与特殊性国家能力的统一。脱贫攻坚是新型举国体制实践的生动写照,它的巨大成功充分印证了意愿、目标与能力三大前提之于新型举国体制实践的不可或缺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文  李吉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创新形式,既不同于中国过去现代化进程中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各类资源的举国体制,也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依靠放任自流的自由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体制。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与优越性造就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新型举国体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新型举国体制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着力提升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闫瑞峰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方面,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在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上,寻求实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强度和效度的双突破,并在资源配置主体关系、科技创新目标特征、科技创新组织方式以及科技创新成果面向等方面呈现新特征。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实践应用围绕资源配置主体的公私关系理论形成三大模式,分别为以美国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为代表的国家全面主导模式,以欧洲伽利略计划为代表的公私合营模式,以及以日本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为代表的公私联盟模式。运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具有必需的前置性条件,即科技攻关目标具有公共性、必要性、紧迫性,既有体制机制不能有效满足科技创新任务所需的资源配置要求,并在适用范围和应用场景上符合特定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明晰科技创新的任务目标,科学运用政府与市场高效协同的复合创新机制,以及探索建立数字化科研范式。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子良  
本文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人才开发应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举国体制,要根据新的发展格局和人才开发规律,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探索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交融,战略、体制、政策三位一体,人才与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开发体制,有效推动创新人才的成长壮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任伍   温馨   武天鑫  
新型举国体制界定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使命及其现实挑战,其通过战略驱动、市场驱动和制度驱动牵引国家创新体系重构升级。数字化重构能够变革创新效能生成机制,是国家创新体系变革的必然战略选择。通过对新型举国体制驱动国家创新体系数字化重构的机理与路径开展研究,本文发现数字化重构驱动新型举国体制与国家创新体系兼容适配,重塑国家创新体系的使命机制、协同机制和治理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绩效。数字化重构赋能国家创新能力跃迁,推动数字创新机制演化升级,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果绩效。以数字化重构加速凝聚创新战略的使命共识、放大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力量、驱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以及引领国家创新制度变革构成国家创新体系数字化重构的主要战略路径。本文通过探究新型举国体制、国家创新体系和数字化重构的协同演化逻辑,揭示数字化重构国家创新体系的动因、路径及其效能生成机制,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陆宇正   汤霓  
新型举国体制有其内涵与特性,能够传承传统举国体制的精髓,彰显整体性治理的突出特征,促使我国职业教育从功利化导向教育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使资源配置从计划为主转向市场主导,将教育主体由政府、院校等单一主体扩展为多元主体力量,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并聚焦职业教育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在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新型举国体制有助于激发资本与资源的凝聚活性,有益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多维发展。在实践逻辑上,表现为新型举国体制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逻辑,推动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入产业链的经济逻辑以及破解职业院校高质量建设症结的教育逻辑。以新型举国体制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在战略理念、实践价值、重点项目与体制机制等方面加以突破。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承训  徐子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结合起来,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合力优势,创造资源配置的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机制创新和理论创新。仅就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而言,新型举国体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匹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性巨大系统工程的需要,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特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资源配置理论,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