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59)
2023(13927)
2022(11599)
2021(10716)
2020(8668)
2019(18686)
2018(18660)
2017(34155)
2016(18300)
2015(20225)
2014(19763)
2013(18497)
2012(16286)
2011(14740)
2010(14941)
2009(14278)
2008(13484)
2007(12374)
2006(10929)
2005(9789)
作者
(50174)
(41974)
(41794)
(39543)
(26307)
(19977)
(18737)
(15973)
(15616)
(14855)
(14132)
(14022)
(13371)
(13164)
(13052)
(12914)
(12448)
(12179)
(12169)
(11791)
(10378)
(10310)
(9936)
(9586)
(9450)
(9365)
(9324)
(9064)
(8362)
(8203)
学科
管理(62660)
(60076)
经济(59976)
(54714)
(47713)
企业(47713)
中国(20127)
(20000)
方法(19619)
(19078)
(18953)
业经(18149)
技术(17656)
数学(15206)
数学方法(14952)
环境(14749)
(14554)
(13708)
(13506)
银行(13480)
地方(13219)
理论(13157)
(12938)
农业(12935)
(12567)
技术管理(12534)
(12358)
金融(12350)
(11509)
财务(11465)
机构
学院(247600)
大学(242636)
(93886)
管理(93342)
经济(91607)
研究(82115)
理学(79350)
理学院(78490)
管理学(77057)
管理学院(76596)
中国(63243)
(51196)
科学(50031)
(47714)
(39885)
(39770)
中心(38507)
(38228)
财经(36291)
研究所(35903)
业大(35271)
(32715)
(32642)
师范(32318)
北京(31773)
(31403)
(30944)
技术(29465)
农业(29447)
经济学(27943)
基金
项目(168322)
科学(133689)
研究(128035)
基金(119513)
(103810)
国家(102921)
科学基金(89049)
社会(81177)
社会科(76822)
社会科学(76809)
(69544)
基金项目(62918)
教育(59185)
(57299)
自然(55369)
自然科(54029)
自然科学(54013)
自然科学基金(53036)
编号(52643)
资助(45880)
成果(42903)
(40672)
重点(38566)
课题(38193)
创新(37088)
(37085)
(36855)
(35647)
国家社会(33383)
项目编号(32376)
期刊
(113101)
经济(113101)
研究(72209)
中国(58762)
管理(38787)
(38564)
学报(37250)
(36753)
教育(34885)
科学(34677)
大学(28829)
学学(27051)
农业(24856)
技术(23859)
(23729)
金融(23729)
业经(20893)
财经(17603)
经济研究(17348)
(15269)
科技(14365)
问题(13175)
(12763)
(12324)
职业(11905)
(11646)
论坛(11646)
图书(11242)
现代(11231)
技术经济(11188)
共检索到3799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司凡  鹿颖  宋立丰  
数字经济背景下,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国家创新生态体系是我国适应新时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竞争的复杂化、国内发展的迫切性显示我国亟待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然而,如何实现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现有研究缺乏对其发展路径、演化机制的系统性、全面性讨论。基于此,以新基建为例,分析新基建对不同层次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影响,发现新基建本质上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典型举措,我国现阶段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适合于新型举国体制下新基建推动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路径演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歌   覃柳淼   曾赛星   刘炳胜   何清华   汪涛  
合理配置资源以推动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有效协同,是技术攻关过程中实现创新价值涌现的关键问题;新型举国体制是有效发挥“政府—市场”二元作用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资源视角,以港珠澳大桥技术创新实践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两类方法,探讨了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的资源基础、资源依赖结构、资源管理行动对创新价值涌现所产生的复杂组态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4类涌现出高创新价值的资源配置模式,即“协同—共创”型、“聚合—突破”型、“延拓—变革”型和“巧用—效率”型。本文拓展了重大工程创新管理的研究,对有效依托新型举国体制、合理配置资源以攻克技术难题具有理论与实践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方炜  唐路路  孙泽华  邵婧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国家发展的创新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核心技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法宝。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选择需要核心技术支撑的大飞机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战略优势、市场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核心出发点,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模型,继而采用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关键因素的作用机理,最终完善有利于核心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新型举国体制下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助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于喆  张铭慎  郑腾飞  
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重构科技创新领域的治理机制,是攻克"卡脖子"等科技难关、实现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既要提升市场增进能力,以弹性的方式满足不断增长的创新发展需求,又要提升控制动员能力,以创新的方式获得跨域解决方案,并实现效率的优化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围绕建立组织更灵活、协调更顺畅、管理更高效、决策更科学的体系架构这一主线,按照"建构—协调—管理—评估"流程式逻辑,对组织模式、协调模式、管理流程和评价标准做出适当改变,推动广泛的网络接入、普遍的资源共享、快速可测量的评估标准,实现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安全性的增强,适应不断快速变化的外在环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阳   黄朝峰   胡天恩  
新型举国体制是传统举国体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型,在国家竞争日益加剧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发挥中国制度优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领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已成为当前亟需回答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在深入分析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及创新要素基础上,从组织体系及实现机制两个层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军民协同推进新冠疫苗研发的全景式回顾进行案例探索,揭示新冠疫苗研发的中国经验——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制度优势,以定位“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前提,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军民融合的战略支撑作用,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中国方式。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任伍   温馨   武天鑫  
新型举国体制界定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使命及其现实挑战,其通过战略驱动、市场驱动和制度驱动牵引国家创新体系重构升级。数字化重构能够变革创新效能生成机制,是国家创新体系变革的必然战略选择。通过对新型举国体制驱动国家创新体系数字化重构的机理与路径开展研究,本文发现数字化重构驱动新型举国体制与国家创新体系兼容适配,重塑国家创新体系的使命机制、协同机制和治理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绩效。数字化重构赋能国家创新能力跃迁,推动数字创新机制演化升级,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果绩效。以数字化重构加速凝聚创新战略的使命共识、放大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力量、驱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以及引领国家创新制度变革构成国家创新体系数字化重构的主要战略路径。本文通过探究新型举国体制、国家创新体系和数字化重构的协同演化逻辑,揭示数字化重构国家创新体系的动因、路径及其效能生成机制,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承训  徐子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结合起来,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合力优势,创造资源配置的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机制创新和理论创新。仅就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而言,新型举国体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匹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性巨大系统工程的需要,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特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资源配置理论,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春奎  
新型举国体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主体,受到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三种制度逻辑的作用。新时代建设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应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逐步完善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向包容性创新体系转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向可持续创新体系转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向全球化转型;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不断推动科技向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闫瑞峰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方面,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在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上,寻求实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强度和效度的双突破,并在资源配置主体关系、科技创新目标特征、科技创新组织方式以及科技创新成果面向等方面呈现新特征。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实践应用围绕资源配置主体的公私关系理论形成三大模式,分别为以美国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为代表的国家全面主导模式,以欧洲伽利略计划为代表的公私合营模式,以及以日本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为代表的公私联盟模式。运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具有必需的前置性条件,即科技攻关目标具有公共性、必要性、紧迫性,既有体制机制不能有效满足科技创新任务所需的资源配置要求,并在适用范围和应用场景上符合特定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明晰科技创新的任务目标,科学运用政府与市场高效协同的复合创新机制,以及探索建立数字化科研范式。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子良  
本文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人才开发应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举国体制,要根据新的发展格局和人才开发规律,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探索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交融,战略、体制、政策三位一体,人才与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开发体制,有效推动创新人才的成长壮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雷小苗  
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现代科技强国的战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既传承了传统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内核,又在力量、方式、导向三方面有所不同,增加了多元化的"市场力量"和可统筹的"外部力量";"政府主导"转向"政策引导";"产品导向"转向"商品导向"。科技新型举国体制遵循的理论逻辑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创新实践中普遍存在但模式各异。发挥我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协同配合;治理体系与创新体系双轮驱动;体制改革与模式转型同步推进;国际合作与自立自强相互促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哲  苏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力保障。作为市场机制下的公共治理方式,与以往的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面临着从行政配置资源为主到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从产品导向到商品导向,从注重目标实现到目标与效益并重的三大转变。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分析,本文从项目决策机制、项目责任机制、研发组织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预算与成本控制机制、绩效评价机制、进入与退出机制、政策激励等方面提出了实施举国体制应关注的制度框架。
[期刊] 求索  [作者] 杜传忠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有利于有效集中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组织效率;有利于形成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凝聚力;有利于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精准性。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需要多管齐下:构建以国家创新平台为核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多元创新体系;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翔   王宇琳   张明喜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命任务的重大制度安排,厘清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多元投资主体关系对于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归纳不同实践场景下多元投资主体的基本格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拓扑结构、中心性、核心边缘分析和密度分析手段,对多元投资主体的网络结构、网络中心度以及网络的整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能充分调动市场与社会力量,各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等流动加快,各投资主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瑞博  刘芸  
新型举国体制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党的伟大历程,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作用。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面临着“融合科学”的新范式、“三跑并存”的创新格局和美国“小院高墙”科技封锁战略等新挑战和新要求。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培育未来产业的必然选择,核心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制度障碍,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不断集聚和整合全球创新要素,形成协同创新的系统合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