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88)
- 2023(11437)
- 2022(9462)
- 2021(8888)
- 2020(7483)
- 2019(16768)
- 2018(16712)
- 2017(32150)
- 2016(17306)
- 2015(20011)
- 2014(19530)
- 2013(18684)
- 2012(17285)
- 2011(15531)
- 2010(16094)
- 2009(15046)
- 2008(15017)
- 2007(13712)
- 2006(12127)
- 2005(10806)
- 学科
- 济(71333)
- 经济(71252)
- 管理(55797)
- 业(53039)
- 企(46662)
- 企业(46662)
- 方法(30801)
- 数学(25979)
- 数学方法(25356)
- 中国(19144)
- 农(18447)
- 业经(17221)
- 技术(17116)
- 制(16292)
- 财(16091)
- 学(14597)
- 理论(14433)
- 地方(14027)
- 贸(13151)
- 贸易(13143)
- 融(12998)
- 金融(12991)
- 体(12835)
- 易(12764)
- 银(12760)
- 银行(12729)
- 行(12279)
- 产业(11952)
- 农业(10977)
- 技术管理(10937)
- 机构
- 学院(246454)
- 大学(244437)
- 济(99501)
- 经济(97379)
- 管理(95512)
- 研究(82509)
- 理学(81733)
- 理学院(80915)
- 管理学(79193)
- 管理学院(78748)
- 中国(63196)
- 京(52386)
- 科学(49812)
- 财(45698)
- 所(41356)
- 农(38853)
- 江(37944)
- 中心(37652)
- 研究所(37346)
- 财经(35535)
- 业大(35329)
- 北京(32960)
- 经(32029)
- 范(31377)
- 师范(31023)
- 州(30683)
- 院(30482)
- 农业(30373)
- 经济学(29772)
- 技术(28677)
- 基金
- 项目(161649)
- 科学(127383)
- 研究(119010)
- 基金(115335)
- 家(100731)
- 国家(99926)
- 科学基金(85896)
- 社会(75022)
- 社会科(71250)
- 社会科学(71232)
- 省(65447)
- 基金项目(59092)
- 教育(55317)
- 自然(54593)
- 划(53977)
- 自然科(53436)
- 自然科学(53420)
- 自然科学基金(52441)
- 资助(48399)
- 编号(48153)
- 成果(39772)
- 重点(36550)
- 创(35992)
- 发(35329)
- 课题(34825)
- 部(34629)
- 创新(33789)
- 国家社会(30984)
- 项目编号(30152)
- 科研(29997)
共检索到3766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绍东
在以产品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新国际分工体系中,寻求合理的产业链治理模式是本土企业和理论界孜孜以求的目标。以产品技术结构演变作为分析基点,本文探讨本土企业产业链治理模式的选择问题,对产品建构特征影响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内在机制进行概括,并提出在产品市场需求不稳定背景下构建"柔性"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链治理模式 产品建构 柔性治理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曲凤杰
一、雁行模式:东亚经济依次起飞、产业转移和分工格局"雁行模式"(Wide-Geese Flying Pattern)的概念最早是日本学者赤松要1932年在其论文《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并同时提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但首先把"雁行模式"引入东亚区域内经济发展研究的学者是小岛清,之后赤松要根据小岛清的研究将"雁行模式"分为原型和两个引申型,原型表现的是在后进国发展过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曲凤杰
一、雁行模式:东亚经济依次起飞、产业转移和分工格局"雁行模式"(Wide-Geese Flying Pattern)的概念最早是日本学者赤松要1932年在其论文《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并同时提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但首先把"雁行模式"引入东亚区域内经济发展研究的学者是小岛清,之后赤松要根据小岛清的研究将"雁行模式"分为原型和两个引申型,原型表现的是在后进国发展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唐海燕 张会清
本文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评判。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力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从中获取的分工利益极为有限,总体而言,目前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但纵向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阶段性目标,比较优势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国际分工地位也有了明显改善。
关键词:
中国 产品内分工 价值链 竞争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郭炳南 陈玲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比较优势的转化及提高吸收能力可以促使中国在东亚国际垂直化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
关键词: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 东亚 政策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晓林 于战平
全产业链是我国农业产销体系创新变革的重要模式。全产业链模式是解决"半截子"产业化现象,破解农产品流通困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农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农民就业、转业空间的扩大等条件也为全产业链模式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应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充分保障农民利益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促进全产业链农业产销体系发展。
关键词:
全产业链 农业产销体系 农产品流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捷
6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富活力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不仅始终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和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而且这种增长速度上的差距呈现日益扩大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1965—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东亚地区为8.1%,世界平均为5%;1973—1980年,东亚为6.6%,世界平均为3.3%;1980—1989年,东亚为
[期刊] 改革
[作者]
阳镇 王文娜
通过匹配关键核心技术类型与恰当的产业链链主的技术创新模式,推动产业生态共生群落组织面向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致的信念和行动,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机制。从主体地位适配性、能力适配性、安全诉求适配性、竞争诉求适配性和价值攀升诉求适配性五个维度,阐释产业链链主牵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角色适配性,并将关键核心技术依据其关键特征提取,分为面向知识高度层级化和复杂化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向具有颠覆式创新意义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向数字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三类。针对面向知识高度层级化和复杂化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在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用户逻辑的主导制度下,采用以产业链链主为核心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针对面向具有颠覆式创新意义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在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的主导制度下,采用以产业链链主牵引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模式;针对面向数字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在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的主导制度下,采用以产业链链主为建构者的产业数字平台创新生态模式。未来要准确识别和评估关键产业的链主企业,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体系建设,系统构建面向产业链创新能力提升的产业政策体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燕君芳 刘晓宁
根据生猪食品安全的要求,构建了生猪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评价系统,并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评价系统指标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陕西省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的数据为例,应用商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进行系统模拟与仿真,对系统进行运行和结果分析。将其导出模拟数据与实际统计数据相比较,结果表明其仿真输出结果与系统的历史数据基本相符,检验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发现,只有在生猪生产行业构建全产业链生猪安全生产控制模式,才可有效控制猪肉安全质量;本香农业产业集团生猪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控制模式是一个高投入、高效率、高回报的生产模式,这一经过长期实践和多年摸索、探讨和总结的经验及结论为生猪生产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全产业链 安全生产 控制模式 系统动力学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娅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东部地区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集聚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向外转移的"双向需求",一方面东部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环节攀升,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可以将国际产业链转移模式运用到中国的区际产业转移战略中,延伸在国内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在区域间的传递和转移,拉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以产业转移来协调产业升级,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国际产业链 产业链跨区域分工 产业转移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童有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由美国主导的沿信息产业价值链形成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由于其具有的缺陷使美国新经济周期衰退过早来临。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也提高了各国经济活动的一体化程度,使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周期呈现出与美国同步化趋势。
关键词:
信息产业 新型国际分工体系 经济周期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安
本文首先考察东亚区域内贸易及经济增长不稳定的几种表现,并对区域内以垂直产业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分工体系、以对中间品及部分资本品的"交叉需求"为基础的贸易结构作了分析;其次研究由区域内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区域生产网络,指出由于处在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底部的发展中经济体承受结构调整的能力有限、处在上游的经济体的生产(需求)对处在下游的经济体的波及效应不大、区域外对东亚所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缺乏足够的有效需求,所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及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较差,结构性不平衡难以纠正;最后着重研究东亚各经济体如何通过战略调整来加强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并提出今后调整的基本方向。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汤海燕 沈玉良
世界制造业以生产者推动和购买者推动两种方式形成产业分工体系,上海制造业正在融入到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之中,但上海处于制造业的"底部密集竞争"状态,要走出这一发展模式,必须要形成原创产业能力,并在制造业研发、供应链服务体系方面构筑综合竞争优势。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祝滨滨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东北亚各国以提升产业功能为动力,以产业升级、技术转移为主要手段,推动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日韩将成为区域内的研发中心,以其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与各国合作并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中国在承接产品和技术转移的同时,加速以国产化为目标的全面创新过程,将成为加工制造业基地;俄罗斯则以其"能源大国"的天然优势面向东北亚市场,以"能源安全"为目标,加强能源基地建设。东北亚各国的核心竞争优势日益凸显,由以垂直分工为主转向水平分工为主的新的分工体系将逐渐形成。
关键词:
东北亚 产业 分工 体系 转变 趋势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宏宇 张帅
实证分析表明,尽管现阶段泰国各地区的产业专业化指数不高,但初步建立了以曼谷为核心的产业分工体系,并出现了产业体系重构、各地分工加强的趋势,其标志就是制造业正持续从大曼谷区向泰国内陆地区扩散,但扩散力度明显受到地理因素制约。研究表明,泰国各地发展状况与当地产业结构以及该地区融入全国分工体系程度有关。2017年12月开工修建的中泰铁路将对泰国产业分工体系完善与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产生经济影响。
关键词:
产业专业化 中泰铁路 中泰经济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