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98)
2023(10693)
2022(8557)
2021(8288)
2020(6809)
2019(15300)
2018(15061)
2017(27985)
2016(15154)
2015(17205)
2014(16475)
2013(15887)
2012(14282)
2011(12682)
2010(13018)
2009(11975)
2008(12176)
2007(10698)
2006(9222)
2005(8075)
作者
(41032)
(34104)
(33996)
(32370)
(21715)
(16474)
(15331)
(13119)
(12998)
(12175)
(11893)
(11489)
(11114)
(10666)
(10442)
(10339)
(10146)
(9835)
(9824)
(9802)
(8552)
(8405)
(8229)
(7935)
(7669)
(7603)
(7542)
(7522)
(6801)
(6684)
学科
(56799)
经济(56751)
管理(45698)
(41974)
(36570)
企业(36570)
方法(24443)
数学(21041)
数学方法(20458)
(16162)
中国(15678)
(15242)
(14992)
技术(14517)
业经(13978)
地方(13021)
理论(12462)
(10175)
技术管理(10143)
农业(10134)
财务(10127)
财务管理(10101)
(10002)
企业财务(9237)
(8863)
银行(8846)
(8683)
教学(8532)
(8486)
贸易(8474)
机构
学院(203058)
大学(201397)
管理(78277)
(74697)
经济(72860)
理学(66747)
理学院(65993)
管理学(64498)
研究(64165)
管理学院(64115)
中国(49880)
(42854)
科学(40649)
(37892)
(32186)
(31342)
中心(30347)
(28760)
财经(28741)
业大(28604)
(28282)
研究所(28062)
师范(28022)
北京(26550)
(25950)
(25728)
(24487)
技术(24114)
师范大学(22406)
经济学(22293)
基金
项目(136489)
科学(107262)
研究(102271)
基金(96173)
(83489)
国家(82760)
科学基金(71801)
社会(63185)
社会科(59779)
社会科学(59763)
(55721)
基金项目(50120)
教育(48172)
(46003)
自然(45840)
自然科(44797)
自然科学(44787)
自然科学基金(43934)
编号(42614)
资助(38511)
成果(35208)
(30960)
重点(30955)
课题(30282)
(29160)
创新(29031)
(28342)
项目编号(26373)
国家社会(25775)
科研(25641)
期刊
(84585)
经济(84585)
研究(58445)
中国(44515)
(34425)
管理(30116)
学报(29755)
教育(29469)
科学(27870)
(25636)
大学(23169)
技术(21417)
学学(21243)
农业(17463)
(15482)
金融(15482)
会计(14136)
业经(13873)
财经(13697)
经济研究(13056)
图书(12283)
财会(11928)
(11810)
科技(10988)
(10896)
(10366)
技术经济(10362)
(10284)
统计(10281)
问题(10246)
共检索到307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性玉   任乐   杜建华   鲁清仿  
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进而对商科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新商科教育如何适应新时代的专业发展需要,持续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满足新时代商科人才需求就具有了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代、新商科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次,阐述了新商科教育需要专业与时代价值融合、专业之间跨界融合和专业与数字技术融合的逻辑基础;最后,以会计学专业建设为例,构建了新商科“三维赋能”育人工程框架,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增进三个目标的有机统一,以顺应新时代复合型新商科专业人才的需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戚聿东   沈天洋  
推动以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诸如国家战略、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等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人工智能凭借渗透性、协同性、替代性和创造性等技术经济特征能够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产业体系。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多维逻辑,包括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理论逻辑、通用目的技术引致生产力实现跃升的历史逻辑、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的现实逻辑。人工智能凭借数智属性赋能新质生产力,具体映射在企业发展上分别呈现数据+应用场景人机协同模式、技术牵引价值链生态模式、组织平台化跨界融合模式。中国人工智能已从实验室进入应用落地的新阶段,面对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比上不足”的阶段、场景建设广度和深度不足、算力服务供需不匹配、高质量中文数据匮乏、青年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整体处于探索阶段、行业规制成效显著但通用立法欠缺等应用层面问题,要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现“卡脖子”技术攻坚,推进场景开放创新,积极发展公共云突破算力边界,提升建设高质量中文语料库的能力,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创新复合型人才,并以包容审慎原则推动统一式立法。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会新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及问题的提出"互动"是从社会心理学引入教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互动"的概念被引入课堂。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周子铭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之举。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探索了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建设的科学路径,在使命、目标和原则上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一致性,这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明确了关键任务和行动路径。借鉴“千万工程”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制度设计三大经验,缓解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层次依然较浅、发展基础整体不高、项目前景有待提升、富民效果仍然有限、发展动能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促进产业体系融合化、产业项目特色化、产业路径持续化、产业收益惠民化和产业动能长效化。据此,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协调;坚持求真务实,注重问题导向;坚持绿色引领,强调创新驱动;保障农民权益,突出共建共享。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周子铭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之举。浙江省实施的“千万工程”探索了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村全面建设的科学路径,在使命、目标和原则上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一致性,这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明确了关键任务和行动路径。借鉴“千万工程”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制度设计三大经验,缓解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层次依然较浅、发展基础整体不高、项目前景有待提升、富民效果仍然有限、发展动能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促进产业体系融合化、产业项目特色化、产业路径持续化、产业收益惠民化和产业动能长效化。据此,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协调;坚持求真务实,注重问题导向;坚持绿色引领,强调创新驱动;保障农民权益,突出共建共享。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郑蓓   阮红芳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是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一步。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依赖传统发展格局、发展结构不善、发展模式科学性不足、发展功能发挥作用不佳等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创新,在价值论逻辑上具有独特优势及发展价值,在认识论逻辑上创造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在方法论逻辑上以技术驱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模式包括主体需求维、功能价值维、主体关系维、技术方法维,能够在凝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发挥裂变重组与跨界融合功效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利益相关者协同高效处理职业教育公共事务。面向未来,在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构建“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新模式,借助科技创新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与发展水平,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职业教育风险防控机制,并制定法律法规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升级迭代。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金华   王朋飞   吕婉莹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税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税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催化剂。笔者以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理论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理论基础,分别从三次产业革命的历史视角和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视角,探讨了税制改革赋能生产力的历史作用和生成机制,并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本原则,从建立新型举国体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三个维度提出税制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为当前和未来阶段开展税制改革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的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榕蔚  董红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农村人居环境依靠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治理困境将有望借助数字赋能来化解。数字治理与环境治理双重政策势能的释放、“新基建”背景下数字设施与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的融合以及村民数字素养与环境意识的同步提高为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社会基础。借助数字技术的协同性、整合性、共享性、参与性,通过数字赋能治理协同、数字赋能资源整合、数字赋能沟通渠道和数字赋能社会动员,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信息孤岛”到信息互联、从“二元鸿沟”到城乡融合、从“单向价值”到多元表达、从外部输入到内生驱动的转变。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晶晶  唐亚琦  
一、引言近年来,提高教育质量、夯实质量工程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对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孔夫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作为独立学院,其生源主要是二本录取线以下、专科录取线以上的学生,一般统称为三本学生。这些学生虽在学习成绩上与二本及以上学生存在差距,但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强,乐意接受新事物,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造力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三本院校培养的学生应与母体学校东南大学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区分开来,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炜炜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外语教育带来了持续、全面、系统的变化,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教学热情被激发,个性化学习与评测路径得以搭建。外语教育应在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创新教学理念,制定行动逻辑,加快人机协同,促进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鹏  汝莹  
一般情况下,税法不影响会计准则对所得税费用的核算,但在特殊情况下,税法规定使得涉税交易或事项导致的纳税调整存在而暂时性差异不存在,或虽存在暂时性差异但不做进一步调整,此时税法会影响会计准则下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本文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税法特殊规定的三维视角出发,构建了所得税会计整体思考框架,并深入讨论了所得税核算过程中的逻辑一致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鑫  汪阳  
中国全球城市的构建不仅是地方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过程,更是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与新型生产方式的契合过程。本文通过构建制度环境、区位引力与空间正义的三维逻辑,分析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为代表的主要城市,发现中国全球城市构建的路径可归结为以制度环境重构为先导、以区位引力强化为动力、以空间正义维护为保障。相较于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的经济先行,以政府决策为主导的路径更适合中国市场机制和公民社会建设尚未健全的现实。中国全球城市的构建应该基于自身能力与资源的内生式发展模式,而非强调外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鑫  汪阳  
中国全球城市的构建不仅是地方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过程,更是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与新型生产方式的契合过程。本文通过构建制度环境、区位引力与空间正义的三维逻辑,分析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为代表的主要城市,发现中国全球城市构建的路径可归结为以制度环境重构为先导、以区位引力强化为动力、以空间正义维护为保障。相较于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的经济先行,以政府决策为主导的路径更适合中国市场机制和公民社会建设尚未健全的现实。中国全球城市的构建应该基于自身能力与资源的内生式发展模式,而非强调外部资本输入的外生式发展模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柯雨欣  王之禹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将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农民美好生活以及乡村治理。本文在梳理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讨论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涉及农业的生产、流通以及经营三个重要环节。以东北三省作为研究区域,分析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积极成效及存在问题。基于此,分别从打造专业化数字农业人才队伍、鼓励数字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以及推动数字化转型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全流程等方面,提出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未来的发展方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范涌峰  
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于教育学科的反思与争论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元教育学的发展更加激发了教育学者的学科自觉。基础教育学对于教育学学科尊严拾回、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然而,当教育学学科体系中学前教育学、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发展日臻成熟,面向最具基础性地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研究群体最多的基础教育之“学”长期以来却是缺失的。从知识逻辑、社会需求逻辑和政策逻辑来看,基础教育学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理应有其“合法”地位。基于学科边界和基础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基础教育学是研究基础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价值和影响机制的学科,这也成为基础教育学的学科边界及其内部划分、处理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依据。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追寻基础教育的“变”与“不变”,探寻基础教育的“中国根基”与“世界话语”。为此,应构建具有文化基因和实践基因的基础教育学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学科保障制度。基础教育学的建设将为教育学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从稚嫩走向成熟,需要基础教育研究者的学科自觉以及基础教育实践的理论自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