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46)
- 2023(5914)
- 2022(4962)
- 2021(4344)
- 2020(3318)
- 2019(7576)
- 2018(7360)
- 2017(13530)
- 2016(7368)
- 2015(8241)
- 2014(8253)
- 2013(8343)
- 2012(8239)
- 2011(7756)
- 2010(7937)
- 2009(7156)
- 2008(7110)
- 2007(6468)
- 2006(6128)
- 2005(5825)
- 学科
- 济(38541)
- 经济(38507)
- 业(17753)
- 管理(16622)
- 地方(16279)
- 中国(14852)
- 农(11999)
- 企(11728)
- 企业(11728)
- 业经(10062)
- 地方经济(9377)
- 发(8810)
- 农业(8587)
- 方法(8147)
- 学(7987)
- 融(7726)
- 金融(7726)
- 银(7428)
- 银行(7411)
- 行(7345)
- 环境(6712)
- 贸(6634)
- 贸易(6623)
- 发展(6575)
- 数学(6564)
- 展(6551)
- 数学方法(6494)
- 易(6288)
- 制(6164)
- 技术(5966)
- 机构
- 学院(109734)
- 大学(106565)
- 研究(45761)
- 济(45461)
- 经济(44416)
- 管理(36513)
- 中国(34663)
- 理学(29740)
- 理学院(29295)
- 管理学(28743)
- 科学(28578)
- 管理学院(28537)
- 京(24896)
- 所(24444)
- 农(22209)
- 研究所(21953)
- 财(20253)
- 中心(19966)
- 江(18827)
- 范(17006)
- 农业(16996)
- 师范(16808)
- 北京(16673)
- 院(16605)
- 业大(16489)
- 省(15724)
- 州(15512)
- 财经(14893)
- 科学院(14271)
- 发(13428)
- 基金
- 项目(67540)
- 科学(52238)
- 研究(50247)
- 基金(45698)
- 家(40336)
- 国家(39929)
- 科学基金(33007)
- 社会(30949)
- 社会科(29273)
- 社会科学(29270)
- 省(28265)
- 基金项目(23548)
- 划(23470)
- 教育(22082)
- 发(21874)
- 编号(20487)
- 自然(20007)
- 自然科(19477)
- 自然科学(19471)
- 自然科学基金(19095)
- 资助(18590)
- 发展(17617)
- 展(17286)
- 成果(17129)
- 重点(15933)
- 课题(15902)
- 创(13940)
- 部(13733)
- 创新(13061)
- 年(12738)
共检索到188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冯新舟 何自力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是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唯物史观对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科学研判所作出的重大结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深刻变化的客观映射,内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断赓续发展,蕴含着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实践要求,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动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阶段。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唯物史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志元 周雪雪
习近平以马克思的系统自然观为重要维度,提出了"生命共同体论";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广阔视野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的演化规律进行探索,提出了"文明兴衰论";以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为逻辑起点,提出了生态的生产力意蕴及其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将生态文明思想上升到民生福祉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实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加快生态治理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共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指向。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唯物史观 实践指向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谢鹏俊 曾立 刘书雷 沈雪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全新判断,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审视也就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分析范式。新质生产力从范畴上依然归属于生产力的概念范围,体现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与衡量标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的社会历史动因,它是历史之变的迫切呼唤与主动应变的能动回应的共同产物,形成了“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必然选择,彰显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时代性。从生产力的内在结构和社会历史主体来看,高素质劳动者构成了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并通过人民的主体性创造向前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范畴,从学理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系列命题,具有新的理论贡献。它将进一步确证“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理论命题,从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呼唤中拓展“历史科学”的实践成效,从人类社会的理想蓝图中有力回应“两个决不会”遇到的新课题。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广银
从唯物史观来看,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解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地把握百年巨变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地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结合具体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努力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通过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建党百年历史 唯物史观 社会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志向
唯物史观是科学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发展的方法论钥匙。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数字经济时代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新”主要体现于“质变”与“质态”双重维度,前者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后者体现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经济形态。依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部及二者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在于加快提升颠覆性科技创新整体系统能力,驱动力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时期,应以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着力加快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既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大力推动前沿性技术突破,同时也要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方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娣
本文通过梳理和解读2020年9月我国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双碳工作所作的科学指导、系统谋划及战略部署,试图阐释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对绿色转型低碳发展面临的新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的深邃思考与科学判断。为此,本文首先归纳总结了自双碳目标提出至今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以及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等为代表的重要会议所提出的双碳领域战略方向、主要关系、重要工作及任务等。接着,本文从高质量发展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等视角,论述了我国努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实现双碳的严峻挑战。在此基础上,以党中央精神和指示为主要依据,提出贯彻低碳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解决方案。一是树立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治理体系等各领域做好坚定不移、稳中求进、“打持久战”的准备。二是构建机制,加速推进统筹协调的系统改革推进机制、先破后立的能源结构转型机制、包容的新型“双控”机制、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机制体制保障。三是采取行动,深入落实中央六大部署,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从而发挥我国制度及资源优势、拓展技术潜力、激活市场活力。四是明确路径,通过不断强化动态目标约束,明确多层次责任主体,融合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稳妥有序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程瑜 张琦
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的风险社会中,扩大内需战略不能只是应对经济危机的逆周期调控工具,而应成为兼顾宏观需求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双重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抉择。作为扩大内需战略的两大主要抓手,投资与消费近年来在我国正面临边际弱化与增长乏力的双重挑战。为确保新一轮扩大内需战略平稳落地、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多目标要求,需要财政积极创新支持方式和投入方向,并对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优化,以突破财力不足、机制不畅等现实约束,进一步发挥引导放大功能。
关键词:
扩大内需 财政 现实约束 路径优化
[期刊] 求索
[作者]
桑明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时代推进新战略、解决新矛盾、实现新目标的发展观指导。准确把握这一重大思想的科学规定性,避免片面化、抽象化、模糊化的解读,需要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原则。以唯物史观认识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发现其理论逻辑不是人本逻辑、资本逻辑和生态逻辑,而是生产逻辑;其理论坐标不在"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序列之中,公共性才是其真正的理论坐标点,具体表现为发展主体、发展目标、文明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基本范式转换;其时代价值既体现于对中国社会发展重大基础问题的历史性澄清,也体现于对现代性世界历史发展问题和症结的深刻把握与有效解答,因此,它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意义,还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文佳 刘伟
唯物史观的根本要义在于尊重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换方式,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分析社会现实、揭示历史发展趋势。传统革命视域下,社会历史演进通常被概括为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革命逻辑。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世界历史发展的逻辑主线——生产方式变迁的维度日益凸显,依此,人类社会历史被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与此同时,马克思还以生产方式变迁为尺度对人的发展状况进行定位,由此衍生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变迁与人的发展逻辑的双向规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喜峰
水资源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衰退等普遍存在并且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水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被视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制度性创新之一。由于我国特殊的应对水资源问题和深化水利改革的需要,水权制度的广泛应用、土地制度和农村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水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产生背景。然而,水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仍然存在四个难题:存在性难题、范畴性难题、公平性难题、研究范式难题。由于经济学中资产产权理论的局限性,本文从马克思哲学的经典理论,唯物史观出发,认为唯物史观是从社会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角度解释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强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占斌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可称之为新型城镇化。本文在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四个内涵及其战略意义的前提下,提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确保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降低城镇化门槛、建设包容性城镇、积极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最后,文章提出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市镇体制改革等推进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基本思路 重点任务 体制机制创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若旭
高校美育教育植根于现实发展的大环境。迈入新发展阶段的高校美育教育核心要求也呈现新的变化,各高校要全面推进美育教育的实效性发展,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大势,从理念升华、课程体系、活动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优化高校美育教育。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高校 美育教育 路径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斌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特征、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面临新环境和新任务的背景下,应从优化税费立法权配置、加强公共服务与地方税的有机联系、探索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税收收入划分方式和建立促进城市群发展的跨区域公共服务筹资与成本分摊机制等方面推进新发展阶段的地方税体系建设。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蔡翼飞 刘金凤 宋佳萍
经济带已成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经济主骨架",在国民经济整体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经济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我国"两横"——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以及"三纵"——沿海经济带、京广京哈经济带、包昆经济带五条经济带,需要进一步集聚经济要素,破除要素流动壁垒,提升节点城市能级,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以经济带建设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经济带 “两横三纵” 新发展阶段 新愿景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肖安宝
资源哲学是对"以物为本"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和对"以人为本"新的发展方式的探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以物为本"的增长方式——资本和自然资源对GDP的贡献额大于劳动本身,由此产生生态和民生等问题,并在根本上割裂了人自身的属性。资源哲学突出"以人为本"的资源观——人作为资源不断生成的原动力,强调经济发展方式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促进市场力量、政治力量与文化伦理力量的有机统一,走科学发展道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