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31)
- 2023(13931)
- 2022(11416)
- 2021(10349)
- 2020(8300)
- 2019(18735)
- 2018(18054)
- 2017(34888)
- 2016(18499)
- 2015(20273)
- 2014(20110)
- 2013(19902)
- 2012(18515)
- 2011(16640)
- 2010(17319)
- 2009(16219)
- 2008(16342)
- 2007(15093)
- 2006(13784)
- 2005(12839)
- 学科
- 济(87064)
- 经济(86970)
- 业(86580)
- 企(79187)
- 企业(79187)
- 管理(72808)
- 业经(31738)
- 农(28723)
- 方法(28678)
- 财(27039)
- 中国(26146)
- 地方(22007)
- 技术(21901)
- 农业(20525)
- 数学(20221)
- 数学方法(20006)
- 务(19679)
- 财务(19652)
- 财务管理(19633)
- 策(19058)
- 制(18731)
- 企业财务(18589)
- 理论(15958)
- 和(15855)
- 划(15368)
- 贸(14794)
- 贸易(14774)
- 银(14743)
- 银行(14734)
- 行(14352)
- 机构
- 学院(269171)
- 大学(259918)
- 济(118460)
- 经济(116120)
- 管理(109849)
- 理学(92527)
- 理学院(91639)
- 管理学(90631)
- 管理学院(90088)
- 研究(89158)
- 中国(72523)
- 财(56987)
- 京(54866)
- 科学(49048)
- 江(44564)
- 所(43667)
- 财经(43170)
- 中心(40904)
- 农(40458)
- 经(38970)
- 研究所(38509)
- 州(35342)
- 北京(35129)
- 经济学(34357)
- 范(33637)
- 业大(33564)
- 师范(33366)
- 院(32409)
- 财经大学(31303)
- 商学(31241)
- 基金
- 项目(165434)
- 科学(133930)
- 研究(129628)
- 基金(119048)
- 家(100492)
- 国家(99416)
- 科学基金(88280)
- 社会(84511)
- 社会科(80210)
- 社会科学(80196)
- 省(67698)
- 基金项目(61801)
- 教育(58384)
- 划(54418)
- 自然(53549)
- 编号(52993)
- 自然科(52373)
- 自然科学(52364)
- 自然科学基金(51516)
- 资助(46997)
- 成果(42867)
- 发(41516)
- 创(40935)
- 课题(37595)
- 业(37282)
- 创新(37135)
- 重点(36777)
- 部(36204)
- 发展(34766)
- 国家社会(34381)
- 期刊
- 济(147274)
- 经济(147274)
- 研究(86638)
- 中国(61315)
- 管理(50023)
- 财(46955)
- 农(39908)
- 科学(33050)
- 教育(32626)
- 融(31812)
- 金融(31812)
- 学报(29469)
- 技术(27638)
- 业经(27357)
- 农业(27280)
- 大学(24352)
- 学学(22821)
- 经济研究(22586)
- 财经(21900)
- 经(19054)
- 问题(18273)
- 技术经济(16634)
- 业(16496)
- 贸(14805)
- 现代(14662)
- 商业(14221)
- 科技(13876)
- 世界(13798)
- 经济管理(13556)
- 国际(12983)
共检索到4350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林泽炎 林晨阳子
民营企业作为创新的重要主体,“创新泛在”创造了“创新红利”,顺应市场需求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创新能力,逐渐形成了适合企业特点的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和融通创新模式。新发展阶段,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顺应数字技术的创新要求逐渐成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方向。应科学研判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促进大中小民营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许科敏
当前,我国已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企业不仅要增强自身的硬实力,更要练好内功,提升管理的软实力,以高质量发展开启"十四五"新征程。一、立足新发展阶段,抢抓发展先机,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全球产业链 企业管理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怀国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其发展也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的过程。从初级阶段到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有必要在系统梳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回应的基础上,结合这一过程来深入理解新发展阶段的理论逻辑、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内涵。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邹升平 吴雅秋
新发展阶段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具有理论、历史、制度的逻辑联系,彰显了新发展阶段发展民营经济与促进共同富裕之间的一致性。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为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新发展阶段民营经济还存在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发展瓶颈。推进民营经济为促进共同富裕作贡献,必须实现民营经济发展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优化民营经济合理布局,为实现全民共享服务;必须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必须实现民营经济从不充分发展到充分发展,使民营经济提供更广泛的共建机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民营经济 共同富裕 逻辑共性 实践路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蒋鑫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决定的。新发展阶段是事物发展内外因的反映,新发展理念是对新发展阶段的统筹思考,新发展格局则是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达。三者紧密关联,需要用系统思维把握和理解三者的内涵和特征。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发展现实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指南,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中国化、时代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巫云仙 张智建
在新发展阶段,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及其强化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三个方面。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纵向比较有进步,但与发达国家及不同行业企业横向比较差距较大;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不平衡,行业分布不均,只有部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不理想,创新主体地位远未真正得到落实,政策目标与实施效果反差较大。这些都与新发展阶段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出的高要求不相匹配。要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就要着重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抓起,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米旭明
利用创新型产业用地制度改革的准自然实验,文章重点考察工业用地组成及其结构变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并且从市场化间接协调、知识要素积累视角,研究土地配置改革的制度困境与创新方法。具体而言,文章采用2002~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评估产业用地试点改革的制度功能。研究发现,以加大用地优惠、增加开发强度、提高准入门槛为特征的创新型产业用地制度改革,未能有效促进城市创新,在高行政级别的城市中尤其如此。影响渠道分析表明,试点改革通过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产业结构调整和在岗职工薪酬水平对城市创新产生影响。文章的政策意义在于,应进一步加快改变工业供地偏向和让渡土地要素收益的土地配置模式,促进社会消费、知识创造与人力资本积累成为经济效率模式重塑的关键驱动力。上述结论有助于为新发展阶段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经验证据,为经济结构转换和创新驱动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郭春丽 易信
当前,我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都已发生深刻变化,未来一个时期扩大内需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我国扩大内需的现实逻辑、战略导向和实践重点,对于推动经济行稳致远、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在居民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领域已形成巨大的内需潜力和空间,新发展阶段扩大内需需要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更加注重消费带动、更加注重供需连接、更加注重内外联动、更加注重制度建设。需要围绕生活品质化、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化、深度工业化、绿色低碳化、分配合理化,处理好供给与需求、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政府与市场等重大关系,健全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战略体系,形成以内需为主导、消费为主体的比较均衡稳定的格局,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有力的需求支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文武 苗婷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之中,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再次凸显了推进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理论上,要在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与第三次分配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展开对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研究,这种内在逻辑可以从“四大作用”进行解释,即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生产力发展作用、社会保障强化作用、精神文明提升作用;在实践上,需要结合第三次分配出现的新特点与社会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充分把握第三次分配的实践要义,积极推动“四个拓展”,即拓展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客体、功能、实现形式,不断完善新发展阶段第三次分配,从而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作用。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共同富裕 内在逻辑 实践要义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陈虎啸
近年来,ESG问题引起全球各界广泛关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要求。ESG审计秉持其绿色、公正、开放和创新的理念,与党的二十大精神高度契合,成为审计研究舞台上的“新星”。本文从ESG审计与审计协同相结合角度出发,突破传统审计模式的限制,研究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协同作用,以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于法稳 胡晓燕
“双碳”目标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其绿色转型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企业绿色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企业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效提高任务依然艰巨、企业绿色技术供给不足且创新成本高、碳定价机制不健全并尚未征收碳税、企业缺乏碳排放统计标准和信息披露动力。为此,新发展阶段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应加速企业能源绿色转型、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健全碳定价机制、完善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实施企业绿色转型发展资金政策,更好地形成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推进策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磊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起点阶段和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历史宏愿的冲刺阶段,要把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应对新机遇、新挑战。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和引领现代化建设的"指挥棒",要从客观规律和政治原则双重维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的必要之策、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之举和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可行之计,要求高水平畅循环、强科技、扩内需、促开放。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彬 金梦迪 段雨晨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全面体现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中明确指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国内学者继续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问题展开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余淼杰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可归结为"三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新发展阶段体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包括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业升级和集聚,以及三次产业比重调整。贯彻新发展理念须从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和开放五个方面入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通过内外循环的双管齐下,最终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发展的格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占斌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可称之为新型城镇化。本文在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四个内涵及其战略意义的前提下,提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确保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降低城镇化门槛、建设包容性城镇、积极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最后,文章提出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市镇体制改革等推进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基本思路 重点任务 体制机制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