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09)
2023(8756)
2022(7525)
2021(6635)
2020(5289)
2019(12187)
2018(11898)
2017(22718)
2016(12293)
2015(13602)
2014(13608)
2013(13645)
2012(13201)
2011(12065)
2010(12486)
2009(11314)
2008(11316)
2007(10491)
2006(9723)
2005(9162)
作者
(36512)
(30586)
(30569)
(28805)
(19587)
(14690)
(13629)
(11721)
(11714)
(11202)
(10662)
(10147)
(10117)
(9950)
(9908)
(9522)
(9025)
(8868)
(8746)
(8627)
(7895)
(7638)
(7486)
(7025)
(6974)
(6921)
(6887)
(6861)
(6349)
(6090)
学科
(61175)
经济(61124)
(33684)
管理(32044)
(25058)
企业(25058)
地方(22305)
中国(20599)
(18353)
方法(17604)
业经(14881)
数学(14771)
数学方法(14599)
地方经济(13230)
农业(13137)
(11342)
(10829)
(10721)
(10679)
贸易(10665)
(10646)
银行(10617)
(10568)
(10447)
金融(10447)
(10371)
(10237)
环境(9207)
(8984)
技术(8865)
机构
学院(176468)
大学(173433)
(76758)
经济(75106)
研究(69478)
管理(63323)
中国(52744)
理学(52397)
理学院(51724)
管理学(50931)
管理学院(50585)
科学(40670)
(38847)
(36161)
(34792)
研究所(32361)
(31811)
中心(30471)
(30094)
财经(25991)
(25833)
师范(25585)
北京(25237)
(25113)
农业(24443)
业大(24247)
(24172)
(23357)
(23109)
经济学(23066)
基金
项目(108897)
科学(85125)
研究(82035)
基金(76029)
(66783)
国家(66158)
科学基金(55172)
社会(52023)
社会科(49364)
社会科学(49354)
(43899)
基金项目(39088)
教育(37066)
(37033)
编号(33574)
自然(33345)
自然科(32539)
自然科学(32529)
自然科学基金(31933)
资助(31002)
(30798)
成果(28047)
重点(25518)
课题(25254)
发展(25063)
(24598)
(23582)
(22770)
创新(21254)
国家社会(21225)
期刊
(98702)
经济(98702)
研究(59714)
中国(44850)
(31332)
管理(27612)
(26079)
学报(25884)
科学(25350)
教育(24561)
农业(21258)
(20574)
金融(20574)
大学(19589)
学学(18225)
业经(17211)
技术(16719)
经济研究(15619)
财经(13084)
问题(12824)
(11619)
(11499)
(10210)
国际(9393)
世界(9360)
技术经济(9143)
商业(8957)
现代(8831)
(8796)
论坛(8796)
共检索到298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占斌   王瑞  
新发展阶段实施“三个倍增”行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条件,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三个倍增”行动在价值逻辑、理论体系、实践要求、战略安排等层面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一致,同时在具体实践层面上能够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实施“三个倍增”行动能够提升我国民生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激活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协调我国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兼顾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内民生发展。“三个倍增”行动的价值目标和重要内容契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既能增强我国市场运行主体力量,优化营商环境,使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从“量”和“质”两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又能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杜磊  支大林  张友祥  
从问题意识出发,新发展阶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对其具体构成进行差异性分析,才能获得更加科学和有实践意义的认识。从产业发展基础及其特性出发,可将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分为脱贫地区的非粮农业(简称脱贫地区农业)、其他地区的非粮农业(简称非粮农业)和粮食产区的粮食产业(简称粮食产业)三个组成部分,三者存在着不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非粮农业,除相关种业等关键环节需要实现自主可控外,高质量发展需要探讨的是进一步开拓市场和转型升级问题。对于脱贫地区农业,可通过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粮食产业,保证粮食安全是整个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前提,可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推动保障农民收入增长、稳定粮食供给、保护耕地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多重目标有机结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1)起步阶段(1979—1986年)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表明中国政府欢迎和鼓励外商投资,依法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 1979—1980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城市试办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经济特区实行一些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兴办外商投资企业。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郭春丽  易信  
当前,我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都已发生深刻变化,未来一个时期扩大内需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我国扩大内需的现实逻辑、战略导向和实践重点,对于推动经济行稳致远、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在居民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领域已形成巨大的内需潜力和空间,新发展阶段扩大内需需要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更加注重消费带动、更加注重供需连接、更加注重内外联动、更加注重制度建设。需要围绕生活品质化、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化、深度工业化、绿色低碳化、分配合理化,处理好供给与需求、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政府与市场等重大关系,健全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战略体系,形成以内需为主导、消费为主体的比较均衡稳定的格局,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有力的需求支撑。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庆龄  曾立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科技发展呈现出“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特征,对科技非对称赶超提出了新要求。基于科技跨越式发展理论,对科技非对称赶超内涵进行阐释,论证其所包含的新逻辑和新机理。通过深入分析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赶超历程,总结出其高度重视发展教育、长期推进基础研究、面向科技前沿等有益经验,客观论述其运作机制紊乱、未能持续推进、缺乏深入研究等深刻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反观中国新发展阶段的科技非对称赶超实际,提出把握战略机遇、有效集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不断积累优势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占斌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可称之为新型城镇化。本文在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四个内涵及其战略意义的前提下,提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确保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降低城镇化门槛、建设包容性城镇、积极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最后,文章提出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市镇体制改革等推进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若旭  
高校美育教育植根于现实发展的大环境。迈入新发展阶段的高校美育教育核心要求也呈现新的变化,各高校要全面推进美育教育的实效性发展,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大势,从理念升华、课程体系、活动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优化高校美育教育。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斌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特征、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面临新环境和新任务的背景下,应从优化税费立法权配置、加强公共服务与地方税的有机联系、探索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税收收入划分方式和建立促进城市群发展的跨区域公共服务筹资与成本分摊机制等方面推进新发展阶段的地方税体系建设。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蔡翼飞  刘金凤  宋佳萍  
经济带已成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经济主骨架",在国民经济整体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经济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我国"两横"——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以及"三纵"——沿海经济带、京广京哈经济带、包昆经济带五条经济带,需要进一步集聚经济要素,破除要素流动壁垒,提升节点城市能级,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以经济带建设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磊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起点阶段和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历史宏愿的冲刺阶段,要把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应对新机遇、新挑战。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和引领现代化建设的"指挥棒",要从客观规律和政治原则双重维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的必要之策、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之举和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可行之计,要求高水平畅循环、强科技、扩内需、促开放。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彬  金梦迪  段雨晨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全面体现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中明确指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国内学者继续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问题展开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余淼杰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可归结为"三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新发展阶段体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包括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业升级和集聚,以及三次产业比重调整。贯彻新发展理念须从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和开放五个方面入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通过内外循环的双管齐下,最终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发展的格局。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于法稳  胡晓燕  
“双碳”目标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其绿色转型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企业绿色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企业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效提高任务依然艰巨、企业绿色技术供给不足且创新成本高、碳定价机制不健全并尚未征收碳税、企业缺乏碳排放统计标准和信息披露动力。为此,新发展阶段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应加速企业能源绿色转型、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健全碳定价机制、完善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实施企业绿色转型发展资金政策,更好地形成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推进策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文武  苗婷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之中,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再次凸显了推进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理论上,要在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与第三次分配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展开对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研究,这种内在逻辑可以从“四大作用”进行解释,即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生产力发展作用、社会保障强化作用、精神文明提升作用;在实践上,需要结合第三次分配出现的新特点与社会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充分把握第三次分配的实践要义,积极推动“四个拓展”,即拓展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客体、功能、实现形式,不断完善新发展阶段第三次分配,从而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