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86)
2023(10119)
2022(8392)
2021(7510)
2020(6002)
2019(13679)
2018(13761)
2017(25075)
2016(14248)
2015(16097)
2014(16395)
2013(16034)
2012(15521)
2011(14361)
2010(14790)
2009(13460)
2008(13434)
2007(12419)
2006(11268)
2005(10438)
作者
(44815)
(37255)
(37218)
(35009)
(23829)
(17966)
(16788)
(14587)
(14434)
(13675)
(13039)
(12674)
(12321)
(12116)
(12026)
(11394)
(11035)
(10985)
(10961)
(10767)
(9841)
(9450)
(9192)
(8730)
(8512)
(8500)
(8395)
(8304)
(7884)
(7760)
学科
(61148)
经济(61071)
管理(34836)
(32410)
(24287)
企业(24287)
中国(21497)
地方(20547)
(18651)
方法(18308)
数学(15112)
(15063)
业经(14967)
数学方法(14831)
(12699)
农业(12696)
(12316)
银行(12281)
(12195)
金融(12187)
(12018)
(11829)
(11219)
地方经济(11180)
理论(10381)
环境(10286)
(9875)
(9529)
贸易(9518)
(9398)
机构
学院(206249)
大学(203815)
研究(81874)
(78440)
经济(76442)
管理(70690)
中国(61931)
理学(58439)
理学院(57587)
管理学(56290)
管理学院(55922)
科学(52825)
(46429)
(44109)
(41885)
研究所(40065)
(37399)
中心(36326)
(35146)
农业(32699)
业大(32278)
(31816)
师范(31416)
(30099)
北京(29924)
(28163)
财经(27958)
(27620)
技术(25910)
(25090)
基金
项目(132714)
科学(102169)
研究(97601)
基金(90565)
(80718)
国家(79961)
科学基金(65758)
社会(58835)
社会科(55473)
社会科学(55454)
(55230)
基金项目(46892)
(46522)
教育(44686)
自然(41116)
编号(40707)
自然科(40104)
自然科学(40084)
自然科学基金(39293)
资助(37084)
成果(35083)
(34739)
重点(31060)
课题(30926)
(27688)
发展(27335)
(27136)
(26854)
创新(25433)
计划(25375)
期刊
(100690)
经济(100690)
研究(65438)
中国(52919)
(40209)
学报(37095)
科学(33095)
教育(31406)
(27665)
农业(27504)
管理(27469)
大学(27035)
学学(25261)
(23685)
金融(23685)
技术(19566)
业经(18005)
经济研究(15524)
(14354)
财经(13372)
问题(12757)
(11595)
图书(11476)
(10950)
科技(10525)
资源(10350)
(10332)
论坛(10332)
业大(9764)
(9714)
共检索到338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钞小静  任保平  
新发展阶段下的共同富裕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要载体,面向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一种状态。从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演进逻辑来看,整个社会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共同富裕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而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才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应当立足于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去构建共同富裕的测度体系。对新发展阶段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测度可以从收入与财产、发展能力和民生福祉三个维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五级分类法对各个基础指标实现共同富裕的程度做出初步判断,采用“横纵向拉开档次法—BP神经网络分析法”的复合方法对共同富裕指数进行合成。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在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目标下被赋予了如区域协调发展的高质量性、人民性和尊重经济规律性等新内涵、新特征。之所以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需要着力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要是基于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走稳走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适用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等现实。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各区域行政主体的合作性有待增强、区域间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协同性有待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联性有待增强等难点,基于此,拟提出如下破解路径:一是,以经济治理的现代化为手段,构建东中西部区域各行政主体协同合作共同体;二是,以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构建东中西部地区各市场主体利益攸关共同体;三是,以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为价值指向,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成果惠及于民的共享共富共同体。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邹升平  吴雅秋  
新发展阶段民营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具有理论、历史、制度的逻辑联系,彰显了新发展阶段发展民营经济与促进共同富裕之间的一致性。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为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新发展阶段民营经济还存在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发展瓶颈。推进民营经济为促进共同富裕作贡献,必须实现民营经济发展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优化民营经济合理布局,为实现全民共享服务;必须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必须实现民营经济从不充分发展到充分发展,使民营经济提供更广泛的共建机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贺立龙  刘诗沐  
新发展阶段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实事求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科学发展,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凸显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与以人为本的中国善治。作为一项主动有为的系统工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应从高质量发展、制度性调节、思想理念指引三方面协同发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文武  苗婷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第三次分配纳入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之中,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再次凸显了推进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理论上,要在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与第三次分配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展开对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研究,这种内在逻辑可以从“四大作用”进行解释,即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生产力发展作用、社会保障强化作用、精神文明提升作用;在实践上,需要结合第三次分配出现的新特点与社会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充分把握第三次分配的实践要义,积极推动“四个拓展”,即拓展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客体、功能、实现形式,不断完善新发展阶段第三次分配,从而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昕昊  张彤  朱启才  
新发展格局要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标体系能够为提升经济发展格局和区域共同富裕提供指标参考。文章基于内循环效率、外循环深度和双循环协同能力构建双循环测度指标体系,利用半参数动态面板空间滞后模型对新发展格局与区域共同富裕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此作为评价标准形成了新发展格局指标体系。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格局中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系已经基本形成,内循环效率提升对促进区域共同富裕发挥主要作用,经济外循环水平较低和经济发展过度依靠外循环带动都不利于促进区域共同富裕,内外循环互促性在低水平和高水平两个协同区间内均能促进区域共同富裕,当前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内循环具有高效率、双循环高水平协同的新发展格局,提升新发展格局能够缩小区域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晓雪   孙迎光  
劳动正义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深刻阐释劳动正义的内涵,把握劳动正义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探索以劳动正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途径,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价值支撑与实践遵循。从主体维度、实践维度和历史维度三个层面对劳动正义的要义特征进行阐释,指出劳动正义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旨向,以共建共享为根本原则,以渐进发展为基本方法。劳动正义契合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核,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石、实践保障和内在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新征程上,要以彰显人民中心地位凝聚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以建构和谐劳动关系夯实共同富裕的实践根基,以辩证扬弃资本逻辑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质进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围绕实现共同富裕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内涵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论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强调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规定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内容,创新性回答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有何重要地位”“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哪些实践路径”等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之一,蕴含了丰富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政策价值,加速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斌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特征、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面临新环境和新任务的背景下,应从优化税费立法权配置、加强公共服务与地方税的有机联系、探索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税收收入划分方式和建立促进城市群发展的跨区域公共服务筹资与成本分摊机制等方面推进新发展阶段的地方税体系建设。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于海峰  葛立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税收在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二十大以后,税收还要进一步加大调节力度,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白暴力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指明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们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赖德胜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3)。这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新的路径,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把“蛋糕”做得更大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要求有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做基础,人均收入要达到较高水平,实现更加富裕。通俗地说,就是要把“蛋糕”做得更大。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任保平  
建设高标准的商品市场体系、要素市场体系、价格体系和市场制度体系是新发展阶段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新发展阶段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实现高端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完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新发展阶段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需要推动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应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活力企业结合的体制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推动与高标准市场体系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完善维护市场安全的体制机制,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支撑体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  叶兴庆  程郁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在谋划国家现代化建设时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在突出位置,注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深化对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不尽相同。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可以概括为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现代化、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对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构建了一套包括三个层级、34项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并设定了各指标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的目标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儒   何莉  
教育与实现收入均等化和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度相关。迈向新发展阶段,教育强国建设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促进教育均等化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有效途径显著助力实现以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为内涵的共同富裕。研究发现,不断提高教育强国建设助推共同富裕效能,必须有效消解城乡劳动要素水平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教育实践的全面性和资源分配的均等性不足,以及教育益贫式增长效应有待增强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由此,研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坚持教育事业人民主体性原则;强化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公平制度;深化教育结对帮扶机制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终完胜教育强国建设,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