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57)
- 2023(13153)
- 2022(10702)
- 2021(9693)
- 2020(7670)
- 2019(17199)
- 2018(17276)
- 2017(32208)
- 2016(17636)
- 2015(19495)
- 2014(19290)
- 2013(18723)
- 2012(17130)
- 2011(15576)
- 2010(15630)
- 2009(14587)
- 2008(13852)
- 2007(12315)
- 2006(11299)
- 2005(10361)
- 学科
- 济(75032)
- 经济(74947)
- 管理(44272)
- 业(43250)
- 企(31863)
- 企业(31863)
- 中国(26282)
- 地方(25836)
- 农(25631)
- 方法(21936)
- 业经(19732)
- 数学(18312)
- 数学方法(18058)
- 农业(17577)
- 财(14552)
- 发(14216)
- 学(13857)
- 制(13796)
- 地方经济(13347)
- 环境(12606)
- 银(12304)
- 贸(12299)
- 银行(12288)
- 贸易(12284)
- 融(12199)
- 金融(12196)
- 行(11922)
- 易(11722)
- 理论(11209)
- 和(11201)
- 机构
- 学院(240243)
- 大学(235419)
- 济(94144)
- 经济(91850)
- 研究(87522)
- 管理(86333)
- 理学(72457)
- 理学院(71489)
- 管理学(70085)
- 管理学院(69643)
- 中国(66388)
- 科学(54294)
- 京(52414)
- 所(44435)
- 财(42807)
- 农(42391)
- 中心(40213)
- 研究所(40053)
- 江(39374)
- 范(36712)
- 师范(36385)
- 业大(34839)
- 北京(33349)
- 财经(32647)
- 农业(32538)
- 院(32069)
- 州(31982)
- 经(29275)
- 师范大学(29016)
- 省(28494)
- 基金
- 项目(157630)
- 科学(123134)
- 研究(120162)
- 基金(108913)
- 家(94488)
- 国家(93595)
- 科学基金(79575)
- 社会(75028)
- 社会科(70794)
- 社会科学(70777)
- 省(65105)
- 基金项目(57431)
- 教育(54492)
- 划(53730)
- 编号(51292)
- 自然(48248)
- 自然科(47053)
- 自然科学(47042)
- 自然科学基金(46111)
- 资助(42781)
- 成果(41959)
- 发(40612)
- 课题(36892)
- 重点(35941)
- 创(32921)
- 发展(32820)
- 部(32738)
- 展(32254)
- 年(30810)
- 创新(30746)
共检索到3822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佩卿
基于新发展理念,本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方面入手,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重新诠释,从产业集聚化、城乡一体化、城市生态化、要素市场化、生活宜居化五个维度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2012—2016年西部地区11个省区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排名逐渐固化,分布状况与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一致。以新发展理念推进西部新型城镇化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应从五大方面相对应的五个维度上,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探索适宜西部区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豫新 赵奕萌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聚类分析,并运用莫兰指数、泰尔指数分解进一步探索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其成因。研究发现,2013~2019年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在区域上存在"东高西低"现象,各省(区、市)差距逐渐扩大;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和非均衡特征。基于此,提出我国应依据新发展理念内涵全方位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明确重点方向和突破口,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与扶持、培育新型城市群,建立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削弱空间非均衡性。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公丕明 公丕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制度完善不断提高,截至2016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资源环境问题等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应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化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促使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豫新 张威振
本文构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西北五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2007-2014年西北各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产城融合的推进起主要作用,城市发展对产城融合的推进作用十分有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汤春玲 马跃如
运用Panel Data模型和方法,依据西部地区11个省区2000~2014年数据,考量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差异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正向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性原因所在。鉴此,应通过优化城镇布局和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吸引人口进入城镇,提升城镇化率,同时,缩小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提升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丽萍 童彦
本文基于乡-城流动人口的视角,从城镇化水平和民生保障水平两方面建立包容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1999-2014年城镇化包容发展水平进行时空评价,得出结论:从时序上看,西部城镇化包容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经历了低度包容和基本包容两个发展阶段;从空间格局来看,2007年后分化渐趋明显,至2014年,西藏仍处于低度包容阶段,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七个省份处于基本包容发展阶段,内蒙古、重庆、四川、陕西四个省份进入适度包容和协调发展阶段,最后提出实现乡-城流动人口向城市居民转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包容发展 西部地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丽 孙之淳
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使转户农民真正市民化,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水平。传统评价城镇化发展水平一般采用主要指标法,通过城镇人口比重或非农业人口比重对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由于指标单一,该类评价存在一定片面性,已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评价需要。应用多个指标构建适合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测评体系,采用熵值法对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进行测评,就测评中反映的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莉
[目的]分析江苏省常州市及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经济生态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等4个方面共确定13个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关建议。[方法]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及理论分析与频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获取与筛选,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确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大限度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并得出影响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结果]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由"良好"向"较好"转化,最终优化为"优秀",优化趋势遥遥领先,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优化趋势差异性明显,总体来看金坛区、溧阳市发展水平较好,钟楼区与武进区发展水平不理想,天宁区、金坛区及新北区新型城镇化优化趋势紧跟中心城市常州市。[结论]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较好,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工业废水达标率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杜睿云 安树伟
由于中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当前所存在的经费紧张、层次偏低、师资薄弱、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使其服务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从加强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构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成本补偿机制以及打造职业教育核心竞争优势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进而为人口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
城镇化 职业教育 西部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雪 尹朝静
[目的]从经济发展阶段的视角出发,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质量内涵的变化,并根据进入新时期以来的新发展理念,对中国农业发展质量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方法]根据新发展理念,构建农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利用省级面板数据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分析中国农业发展质量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改革开放前,农业发展质量的重点是解决农产品短缺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经济开放度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重点在于“好不好”。进入新时期,农业发展质量的重点是全方面与多维度的。据此,从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和共享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测度结果显示,2012—2018年中国农业发展质量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是6.300%。其中,协调发展指数对农业发展质量指数的贡献度最大,绿色发展指数次之,共享发展指数再次之。分区域看,农业发展质量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且这种差距具有收敛趋势。[结论]促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重视农业的提质增效与区域间统筹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磊 方成
研究目标:结合TOPSIS方法与灰色关联理论对2004~2015年中国省际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分析其分布动态与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传统Markov链分析方法对地区差异及其分布动态演进进行定量刻画,最后利用OLS方法对其动力机制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其整体持续提升,推进速度较快;整体相对差异呈"扩大—缩小"交替变化趋势,但以缩小为主,地区间相对差异是主导地区相对差异主要来源,绝对差异基本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演进规律;状态之间流动性较低,地区差异渐进式动态演进,并趋向缩小。研究创新:对省际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揭示其地区差异及其来源,并对分布动态演进分析,还对驱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价值:对客观评估省际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为缩小地区差异和寻找发展动力提供客观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慧媛
文章构建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于熵值法测算沿海11省份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对新型城镇化各构成要素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度量。结果表明,11省份间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要素间耦合协调情况不容乐观,总体仍然存在进一步协调发展的空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胜春 赵思悦 胡娟
文章依据2011—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77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相关数据,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对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进而采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11—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且存在空间相关性。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对邻近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正向作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受到邻近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人均财政支出以及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的显著影响;本地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人均财政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和生态绿色水平的提高将促进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高;本地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的提高还将促进邻近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舒燕飞
选用我国中西部地区城镇第二产业集聚度指标,利用卡利诺模型,在计量回归的基础上得出西方盛行的诺斯姆规律并不适合我国城镇化实际情况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虽然我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是东西部地区城镇第二产业发展质量差距并不明显,我国东西部地区城镇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的差距的观点。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集聚度 卡利诺模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闫芳 汤振兴
[目的]以往对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较多,对结果研究较少,文章基于作用结果的角度,综合评价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方法]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入手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结果](1)经济助推城镇化是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评价因素,其次是社会助推城镇化、环境助推城镇化和科技助推城镇化;(2)从经济和社会城镇化而言,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上升阶段;(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E_1)以及单位土地使用面积SO_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_2)是评价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对当地环境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标;(4)而集聚区每万从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数是评价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科技推动作用的重要指标。[结论]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方面表现为一定的助推作用,对环境和科技城镇化的影响与各地域集聚区发展水平有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