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77)
2023(17310)
2022(14809)
2021(13944)
2020(11478)
2019(26163)
2018(25934)
2017(50224)
2016(27240)
2015(30202)
2014(30056)
2013(29471)
2012(27447)
2011(24821)
2010(25190)
2009(23201)
2008(22308)
2007(19742)
2006(17584)
2005(15714)
作者
(77662)
(64259)
(63854)
(60879)
(40977)
(30669)
(29074)
(25140)
(24464)
(23193)
(21844)
(21724)
(20457)
(20399)
(20024)
(19870)
(19169)
(18917)
(18484)
(18295)
(16088)
(15911)
(15545)
(14741)
(14465)
(14359)
(14269)
(14264)
(12947)
(12651)
学科
(112511)
经济(112402)
管理(77011)
(74464)
(60701)
企业(60701)
方法(44086)
数学(37386)
数学方法(36918)
中国(33167)
(32492)
地方(28512)
(27278)
业经(26972)
(23547)
农业(21567)
(21491)
(20982)
贸易(20969)
(20285)
(18636)
银行(18590)
理论(18251)
技术(17926)
(17879)
(17816)
金融(17814)
环境(17679)
(17614)
(16468)
机构
学院(381566)
大学(379429)
(154469)
经济(151027)
管理(149264)
研究(132284)
理学(128152)
理学院(126695)
管理学(124608)
管理学院(123930)
中国(99265)
(81697)
科学(80824)
(71472)
(66339)
(60822)
研究所(60066)
中心(59446)
(57677)
财经(56091)
业大(54814)
(53032)
师范(52552)
北京(52018)
(50890)
(48520)
农业(47184)
(46769)
经济学(45631)
师范大学(42182)
基金
项目(255655)
科学(201639)
研究(191194)
基金(183528)
(158814)
国家(157431)
科学基金(135354)
社会(119712)
社会科(113421)
社会科学(113396)
(100791)
基金项目(96955)
教育(87829)
自然(86563)
自然科(84505)
自然科学(84488)
(84435)
自然科学基金(82965)
编号(79424)
资助(75269)
成果(65133)
(58399)
重点(57489)
(56012)
课题(55289)
(53294)
创新(49569)
项目编号(48623)
国家社会(48384)
教育部(48156)
期刊
(178183)
经济(178183)
研究(117278)
中国(76004)
(56323)
学报(56318)
管理(56295)
科学(53521)
(52584)
教育(47615)
大学(42844)
学学(40086)
农业(39029)
(36991)
金融(36991)
技术(33330)
业经(31375)
经济研究(28342)
财经(26759)
问题(23028)
(23026)
图书(20458)
(19654)
技术经济(18368)
科技(18358)
理论(18061)
现代(17956)
商业(17937)
(17475)
(16489)
共检索到574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美平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应对国内外新形势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政策是实施这一战略举措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以产业循环和资本循环为基本内容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无阻,切实开拓以国内市场为循环主体、以国内外市场为整体的发展空间,提高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速度和效率,产业结构政策要在明确顶层规划、功能定位和实施方式的前提下,体现国家意义上的开放发展理念、全局战略需求和总体国家安全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安全化与国际化的新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剑明  王鹏  
新发展格局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对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治理权和安全问题、技术研发能力、专业人才培养及新型资源配置模式下的产业适应能力提出更大挑战。对此,我国应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强自主创新保证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推进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发展使产业发展适应新资源配置模式,同时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要素流动,为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更好更便利的条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美莲  张卫华  
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影响,广西近年来经济下行态势明显,增速逐步回落,尤其是“十二五”时期以来,广西经济增长中枢下移的幅度大于全国及周边省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自身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近年来,广西经济总量保位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增长中枢下移步伐仍在持续,后疫情时代经济加快回升基础尚未筑牢,究其原因,主要是新旧动能转换不畅,行业结构性调整错位,产业之间关联度偏低,导致产业发展趋势与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匹配。新发展格局下,广西必须全力打造高质量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协同发力的“双轮驱动”格局,加快提升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适配性。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洁   高荣蔓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并促进经济增长。探究如何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然而现有研究忽视了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具体影响。为了揭示各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度的关系,本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理论,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贵州省五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的差异性影响,发现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迁移、培训、教育、科研、卫生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结果丰富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为提高相关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效能,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青  
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西藏历史上就与周边地区有多元多向的经济文化交流往来。和平解放后,随着与内地交通条件的改善,西藏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规模也逐渐扩大,对国内市场的依存度远高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内地成为西藏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地、西藏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供应地,支撑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发挥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功能。"十四五"期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西藏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贸易基础,逐步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衔接,逐步由通道型经济向更具地方根植性的区域经济转变,强化贸易结构与西藏产业结构的关联,并将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内外统筹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通道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青  
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西藏历史上就与周边地区有多元多向的经济文化交流往来。和平解放后,随着和与内地交通条件的改善,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规模也逐渐扩大,对国内市场的依存度远高于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内地成为西藏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地、西藏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供应地,支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发挥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功能。“十四五”期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西藏增长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贸易基础,促进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衔接,促进由通道型经济向更具地方根植性的区域经济转变,促进贸易结构与西藏产业结构的关联,并将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切实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通道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段联合  
新发展格局下实现贸易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双向互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贸易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数据,就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关系存在,两者的耦合关系由最开始的良性互动向高水平互动发展,转向时点为2017年,耦合协调度由失调状态向初级耦合协调并进一步朝高度耦合协调演进,时点分别为2013年和2017年;进一步地,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且两者之间的联动效应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对贸易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反过来,贸易结构优化会倒逼(反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之间已经形成紧密的长期均衡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段联合  
新发展格局下实现贸易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双向互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贸易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数据,就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关系存在,两者的耦合关系由最开始的良性互动向高水平互动发展,转向时点为2017年,耦合协调度由失调状态向初级耦合协调并进一步朝高度耦合协调演进,时点分别为2013年和2017年;进一步地,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且两者之间的联动效应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对贸易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反过来,贸易结构优化会倒逼(反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之间已经形成紧密的长期均衡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孔艳   杨丽君  
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不仅是实现现代化建设成果由全体居民共享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助于推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型城镇化带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重要机制。通过引入控制固定效应和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本文的实证结果仍然成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松强   王鹏程   马硕   王雨悦  
开展集成电路产业政策量化评价是保障产业政策科学制定与有效实施的前提,也是产业政策调整与完善的重要依据。为了解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关注重点的演进以及当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通过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和隐含狄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挖掘政策文本的内容特征、结构特征及主题特征,结合以往研究建立PMC-AE指数模型对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中央和地方政策进行量化评价,最后提出产业政策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国家级和省级的政策文本等级均为Ⅰ级,地市级和区县级的政策文本等级集中于Ⅱ级和Ⅲ级,反映出国家级和省级政策文本注重规划引领作用的发挥,而地市级和区县级政策文本更为关注某一具体政策措施和方案的制定与落实。总体而言,各级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总体合理,但也存在缺乏预测性与监督性、缺乏政策对象的协同联动、缺乏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充分使用等问题。健全产业政策体系、延伸政策涉及领域、强化政策对象协同、完善政策工具组合等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蝶变的重要路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于海龙  闫逢柱  李秉龙  
本文以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乳业产业政策调整为轴,从产业链的视角下分析了政策调整下我国乳业的新发展。产业政策调整前,奶牛的家庭式散养模式占据绝对主导,原奶质量难有保障;规模小、卫生条件差、经营不规范的私营奶站广泛存在;乳品市场中下集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以及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因素使得乳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当前,在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乳业产业链正由分散松散向集约紧凑型过渡。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散养逐步被区域集中养殖的奶牛养殖小区所取代。奶站数量大幅减少,标准化和现代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乳品加工企业市场结构也正逐步由中(下)集中寡占型向更为集约、...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于宗旭  
新发展格局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广东省的优势产业,白色家电产业如何在新格局下保持其竞争优势,维持领先地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立足于广东省白色家电产业的比较优势,基于技术创新与海外扩张两条产业升级路径,对白色家电产业维持前沿水平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评估,并对此过程中政府如何发挥有为作用进行分析,为引导广东省白色家电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孙洋  张继  
作为最能体现“四个面向”的产业领域之一,我国医药产业可以有机地将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结合起来。医药产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资规模巨大、研发成果转化难等特点,需要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支持。本文在对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梳理我国现行医药产业相关税收政策,并借鉴国际经验,从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角度提出延长创新医药企业弥补亏损期限,提高医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放宽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行业限制等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毕会娜  李春阳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单元。本文基于县域层面,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检验了流通效率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直接赋能作用,同时也会通过流通效率的中介效应间接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赋能作用。但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赋能作用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而言,在高水平县域样本中,数字经济发展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赋能效应表现得更强,流通效率所表现出来的中介效应也更强。研究结论为我国如何进一步撬动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提供了思路。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梁洋  
实践证明,源于市场失灵的政策性金融需求仍然无法脱离以国有政策性银行为主体的供给模式。然而,职能定位与保障机制中存在的缺陷制约了政策性金融在"强位""弱势"领域的持续发力,并可能在政策性金融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的过程中引发金融抑制等风险。由此可见,必须在继续坚持"高政策性"核心定位的基础上,围绕已有规则体系对"代理人问题"治理不力而造成的运行风险,探索更契合新发展格局下政策性金融准财政职能的制度形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