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14)
- 2023(11893)
- 2022(9846)
- 2021(8733)
- 2020(6937)
- 2019(15823)
- 2018(15339)
- 2017(28816)
- 2016(15219)
- 2015(16979)
- 2014(16793)
- 2013(16636)
- 2012(15987)
- 2011(14807)
- 2010(14955)
- 2009(14015)
- 2008(13528)
- 2007(12094)
- 2006(11123)
- 2005(10453)
- 学科
- 济(85399)
- 经济(85327)
- 管理(42561)
- 业(39252)
- 企(30623)
- 企业(30623)
- 地方(25156)
- 中国(24184)
- 方法(24157)
- 数学(20187)
- 数学方法(20027)
- 农(19319)
- 业经(18539)
- 学(17022)
- 地方经济(15698)
- 财(15453)
- 农业(13730)
- 制(13019)
- 融(12868)
- 金融(12867)
- 发(12739)
- 贸(12646)
- 贸易(12634)
- 环境(12262)
- 银(12258)
- 银行(12227)
- 易(12104)
- 行(11924)
- 和(10756)
- 理论(10389)
- 机构
- 学院(226376)
- 大学(225077)
- 济(102544)
- 经济(100545)
- 研究(88576)
- 管理(80020)
- 理学(67325)
- 理学院(66462)
- 中国(66442)
- 管理学(65460)
- 管理学院(65055)
- 科学(52445)
- 京(49244)
- 所(45717)
- 财(45557)
- 研究所(41137)
- 农(39120)
- 中心(38694)
- 江(35925)
- 财经(35294)
- 经济学(32607)
- 院(32232)
- 经(31916)
- 北京(31847)
- 范(31793)
- 业大(31530)
- 师范(31438)
- 农业(30414)
- 经济学院(28905)
- 州(28628)
- 基金
- 项目(144201)
- 科学(113689)
- 研究(106250)
- 基金(103537)
- 家(91229)
- 国家(90425)
- 科学基金(76381)
- 社会(69502)
- 社会科(65874)
- 社会科学(65857)
- 省(56753)
- 基金项目(53792)
- 划(47854)
- 教育(47684)
- 自然(47202)
- 自然科(46061)
- 自然科学(46049)
- 自然科学基金(45228)
- 资助(41772)
- 编号(41727)
- 发(37918)
- 成果(34475)
- 重点(33665)
- 部(31436)
- 课题(30758)
- 发展(30658)
- 展(30154)
- 创(29854)
- 国家社会(29266)
- 创新(27878)
- 期刊
- 济(128582)
- 经济(128582)
- 研究(76557)
- 中国(52337)
- 农(36944)
- 学报(35286)
- 财(34429)
- 科学(33055)
- 管理(32975)
- 教育(26827)
- 大学(26771)
- 农业(25338)
- 学学(25208)
- 融(23864)
- 金融(23864)
- 经济研究(22052)
- 业经(20420)
- 技术(19818)
- 财经(18546)
- 经(16247)
- 问题(16091)
- 业(13531)
- 贸(12639)
- 世界(12537)
- 技术经济(12384)
- 国际(11650)
- 商业(11281)
- 现代(10362)
- 经济问题(10225)
- 经济管理(10161)
共检索到3673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文礼朋 陈鹏飞 郑铿城
依据拓展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商品经济下的新发展格局应该是在居民、企业、政府三方各自资产—负债表约束下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循环、积累。传统的发展模式注重总量积累,缺乏对使用价值积累"质量"和价值积累"公平"的关注,导致我国经济处于结构性失衡和内外失衡的状态。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就是对改革开放以来过于注重数量型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理论和实践纠正。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采取不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积累模式,从而在生产关系层面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原伟鹏 孙慧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样本,采用双重固定效应和中介模型,从时空异质性、协同性和传导机制视角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存在时空异质性和协同交互效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市场化水平起中介桥梁作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靳玉英 王开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纪疫情全球蔓延、美国对华科技封锁加剧、地缘政治格局演变进程加快等多重因素的联合影响下,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面临外部新挑战。跨国公司总部型经济的就业乘数效应、税收乘数效应、产业集聚效应、技术扩散效应和溢出效应,是保障我国经济内外部循环有效畅通运行,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然而,发达国家对全球跨国公司高能级管理型总部资源的激烈竞争、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于跨国公司投资生产型总部资源的激烈争夺等,是我国推动总部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为此,需要对管理型总部、投资生产型总部、平台型总部、创新型总部分类施策,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的层次和范围,保持总部型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期性,增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同时注重促进国内外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大力度支持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以及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推动总部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外循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丽 陈剑
民营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岗位需求、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开放水平的重要力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但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矛盾的是,现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要素成本增加、创新成本高企、创新动力不足、市场开拓难度大、营商环境欠佳以及治理水平偏低等突出问题与挑战。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应通过降本减负与融资纾困"双发力",打造轻装上阵的微观主体;推进营商环境与体制机制"双优化",增强发展信心;依托管理与技术"双创新",全面提升竞争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丽 陈剑
民营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岗位需求、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开放水平的重要力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但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矛盾的是,现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要素成本增加、创新成本高企、创新动力不足、市场开拓难度大、营商环境欠佳以及治理水平偏低等突出问题与挑战。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应通过降本减负与融资纾困"双发力",打造轻装上阵的微观主体;推进营商环境与体制机制"双优化",增强发展信心;依托管理与技术"双创新",全面提升竞争力。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骏 谢晗进
近些年来,高速发展的数字金融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小影响,数字金融能否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本文在深刻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然后借助2011-2017年全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并结合地级市层面的数字金融发展指数,探究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促进高质量发展。从数字金融的结构上看,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数字化程度的效应不显著;从区域上看,数字金融对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为东北最强、中部其次、东部最弱,但对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从高质量发展的各个层面上看,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创新”、“开放”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共享”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协调”和“绿色”的影响不显著。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数字金融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冯娟
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最终目的。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进入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是与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为此本文结合马克思需要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提出社会需要与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协同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在厘清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本质关系基础上,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提出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应提高供给质量,增强供给效率,形成供给新动力;构筑合理的初次分配、公平的再分配,规范分配秩序;畅通供需匹配渠道,提升商业服务质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促进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高度融合,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琼 张耀军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发展战略。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和主线,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发展主题”的继承与创新,是“发展主线”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021年,国内学者围绕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客观条件与战略意义,理论内涵与核心要义,实现路径与重点举措,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史琳琰 胡怀国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第一个五年,大规模工业化时期累积的结构性、制度性问题日益凸显,突如其来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面对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中国必须进一步深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及增加公共服务投入,促进消费升级与人力资本积累及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加快形成以"消费升级—扩大内需"与"创新发展—价值链攀升"为基础的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一 苏剑 杜佳玉
根据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细分为经济发展强度、合理化及外向性三个维度,进一步运用MF-VAR模型探究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同维度的具体支持效应。结果显示:金融发展能够迅速刺激经济发展强度的提升,对技术创新支持效应显著;而其对发展合理化的影响则最为显著且持久,即稳定的金融市场仍是经济长期协调发展的重要助力。特别地,金融规模的持续扩大会抑制发展强度,但对发展合理化及外向性水平的影响微弱,因此应防范可能出现的过度金融化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小花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搭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互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发展以及数字金融等数字经济指标均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Granger原因,“双循环”指标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Granger原因;数字金融水平以及数字产业化指数均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影响,其中数字金融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数字基础设施在短期内会有负向影响,但在长期仍呈现正向趋势;“双循环”、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波动偏离均衡时,会以0.0931、1.7088、2.4447和1.1521的修正力度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小花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搭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互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发展以及数字金融等数字经济指标均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Granger原因,“双循环”指标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Granger原因;数字金融水平以及数字产业化指数均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影响,其中数字金融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数字基础设施在短期内会有负向影响,但在长期仍呈现正向趋势;“双循环”、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波动偏离均衡时,会以0.0931、1.7088、2.4447和1.1521的修正力度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维平 牛新星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艰巨任务,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中得以生成,并且具有深刻内涵。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途径。要通过扩大内需主体、实现科技创新、融通内外市场、协调区域布局等多种途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震 徐明威 徐佳慧 刘文新
“一核一带一区”作为区域发展类型中的一种特殊组合,是为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尝试。本文通过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分析2015-2020年“一核一带一区”及其内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一核一带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一核”“一带”“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梯度特征显著。此外,“一核”“一带”“一区”的21个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各自区域内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三种类型。因此,全面深入推动“一核一带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因地制宜施策,积极探索差异化的错位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区域战略的协同综合效应。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崔剑南
文章围绕“双循环”,从剖析广东省航道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服务水运经济的重要作用出发,在明确航道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差距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扩大航道基础设施有效投资保持发展势头、推进航道扩能升级完善水运网络、加快绿色智慧航道建设提升水运服务水平,从而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航道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