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81)
- 2023(11178)
- 2022(9421)
- 2021(8553)
- 2020(6928)
- 2019(15675)
- 2018(15395)
- 2017(28810)
- 2016(16181)
- 2015(18017)
- 2014(18116)
- 2013(17918)
- 2012(17527)
- 2011(16181)
- 2010(16677)
- 2009(15476)
- 2008(15619)
- 2007(14503)
- 2006(13192)
- 2005(12596)
- 学科
- 济(70079)
- 经济(69987)
- 业(42259)
- 管理(42256)
- 企(31583)
- 企业(31583)
- 中国(24348)
- 方法(22921)
- 农(21716)
- 地方(20922)
- 数学(18963)
- 数学方法(18616)
- 学(18106)
- 业经(16423)
- 财(15434)
- 农业(15170)
- 制(15077)
- 银(14147)
- 银行(14105)
- 行(13690)
- 融(13639)
- 金融(13639)
- 贸(12401)
- 贸易(12385)
- 易(11897)
- 发(11760)
- 地方经济(11505)
- 理论(11002)
- 技术(10750)
- 环境(10677)
- 机构
- 大学(236199)
- 学院(235461)
- 研究(93263)
- 济(92447)
- 经济(90217)
- 管理(79827)
- 中国(71624)
- 理学(66244)
- 理学院(65283)
- 管理学(63775)
- 管理学院(63368)
- 科学(60043)
- 京(53842)
- 所(50478)
- 农(49178)
- 研究所(45492)
- 财(44679)
- 中心(42242)
- 江(40279)
- 农业(38744)
- 业大(37328)
- 北京(34811)
- 范(34515)
- 师范(34017)
- 院(33698)
- 财经(33681)
- 省(32822)
- 州(32390)
- 经(30328)
- 科学院(28304)
- 基金
- 项目(148630)
- 科学(115038)
- 基金(105186)
- 研究(104555)
- 家(94917)
- 国家(94057)
- 科学基金(77759)
- 社会(64677)
- 社会科(61141)
- 社会科学(61125)
- 省(59104)
- 基金项目(54081)
- 自然(51146)
- 划(50665)
- 自然科(49997)
- 自然科学(49978)
- 自然科学基金(49073)
- 教育(47676)
- 资助(44509)
- 编号(41092)
- 发(37444)
- 成果(35563)
- 重点(34808)
- 部(31636)
- 课题(31211)
- 创(30018)
- 发展(29190)
- 计划(28823)
- 展(28715)
- 科研(28506)
- 期刊
- 济(116378)
- 经济(116378)
- 研究(76611)
- 中国(59671)
- 农(47206)
- 学报(45558)
- 科学(39831)
- 财(34121)
- 大学(33566)
- 管理(33066)
- 教育(32209)
- 农业(31793)
- 学学(31310)
- 融(28007)
- 金融(28007)
- 技术(20064)
- 业经(19162)
- 经济研究(18275)
- 财经(17312)
- 业(16851)
- 经(15037)
- 问题(14935)
- 图书(13561)
- 版(12975)
- 贸(12143)
- 业大(12054)
- 世界(11480)
- 科技(11254)
- 国际(11180)
- 技术经济(11038)
共检索到3911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贾康 刘薇 许磊 彭鹏 张晶晶 方凌晨 贾康
本文重点讨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靠性。在勾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及其主要新意后,解说了经济循环内生动力。进而以“巨国模型”认识框架,分析阐明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成长性”与潜力空间,这是内循环内生动力重要的客观来源,以及扩大内需的关键问题与关键对象。再进一步分析指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大政方针持续解放生产力,于创新发展中以有效投资为龙头提振消费,是内循环内生动力的主观条件。由此引出国内大循环可靠性分析结论后,形成了新发展格局下依托成长性、把握主动权、推进高质量发展而实现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思路表述,并提出与之密切相关的建设统一大市场的五项要领和三个方面创新重点的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密 王威华 李月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是新形势新条件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重大要求之一。本文提出“城市节点-城市群块-流关系链-双向循环网”的研究框架,以289个城市的循环能力衡量城市供需的特征性事实,并运用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国内大循环网络,探究以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样本期城市循环能力面临着联动性不畅、均衡性不足和协调性不强的三重结构性困境;第二,破解三重结构性困境需要认识城市在国内大循环网络中的中间人角色及其联动模式。联动性不畅是由于联络人不多,均衡性不足是由于协调人角色较少,协调性不强是由于守门人和联络人较少;第三,在上述联动模式的基础上,本文从城市循环能力内生性、网络结构动力双重性和中间人作用异质性等多重角度,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实证探究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与机制。本文对于如何从城市层面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玲玲
本文基于2012年与2017年中国省际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扩展了传统的三驾马车核算方法,从最终需求视角将国民经济循环划分为“国内本地循环”“国内省际循环”“国内国际循环”及“国际循环”四大环节,依此测度我国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程度。研究发现:从区域层面看,相比于2012年,2017年各区域“国内本地循环”程度都有所增强;从省级层面看,国内大循环参与程度较深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中西部;从行业层面看,大部分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循环”程度相对较深。本文的研究方法为定量分析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提供了测算基础,为从全国层面、省级层面与行业层面有效推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余永定
2020年元旦过后,笔者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的邮件,请我给他们即将出版的新书《探寻新模式: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的政策选择》写几句推荐语。我在封底推荐中写道:"我虽与贾根良教授不曾谋面,但早就知道他的一些观点,并同他通过邮件讨论过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夏后学 白俊红 孙晋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亦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内循环式自主创新,从创新要素配置、产品研发生产、创新成果流通与消费等方面考察创新循环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效果,并探讨该影响作用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畅通创新循环有助于形成“创新增加收入、收入刺激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动态平衡,其内在机制是,畅通创新循环,提高以企业生产利润、收入分配、家庭消费为表征的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创新循环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关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后依然成立,创新循环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异质性特征,因此,为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并驱动高质量发展,应当聚焦于要素分配、研发生产与成果流通等关键环节,确保本土创新循环的顺畅无阻,同时借助国际循环的力量,因地制宜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能与水平。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孙俊 沈雨田 胡恒强
全球化浪潮使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关联状态,但全球化进程有时也会遭遇逆流,并非直线式向前发展。本文基于网络关联视角构建非线性模型,对"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经验证据。本文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净输出者",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对绝大多数经济体而言均是"净贡献者",并且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小于美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我国出口、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最高,其次是进口,消费的关联性最低;出口和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长期发挥支配作用,投资亦曾一度阶段性地处于支配地位,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国际循环对我国经济的溢入性较为显著,远大于我国国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尚未建立,我国不宜脱离国际循环而"独善其身"。本文结论对于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平衡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网络关联 非线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军超 杨文宇
利用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提供的2012、2015、2017年31省区市42部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RIO),分“京津及北部沿海”“东南沿海”“中部”“西部”“东北”5大地区,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为代表,基于对地区产业总产出增加值的完全分解,刻画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双循环格局,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数字产品制造业国内分工程度较高,参与国际循环程度也较深,国内价值链主要由东南沿海地区主导驱动,通过“大进大出”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相对独立性尚待提高;数字技术应用业以国内循环为主,地区间循环更为紧密,主要依靠本地增加值流出和出口参与国内和全球价值链。畅通的国际产业链循环促进了数字产品制造业国内循环升级,国内分工水平提升也促进了其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但数字产品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下游位置,需要加速构建安全稳定的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捷 陈少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话题,引发了学界的研究探讨热潮。学界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实施路径等方面入手,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何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个基本问题。但既有研究存在内涵元素间界限尚不明确、生成逻辑不够深入、缺乏史料支撑、路径对策同质化与块状化明显、缺乏具体措施等不足。今后应深化内容要素分析,加强史料研究,着重多学科交叉融通,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域,突出实证效度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灏 史昭君 朱泊翰
基于经济循环理论,该文依据经济运行特征按规范方法,研究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循环逻辑结构、分类资源特性及配置规律、典型经济运行前提,以及典型经济之间交换的不平等性。依据驱动力的差异,划分出资源—劳力型经济和知识—资本型经济,据此讨论双循环的本质含义、促进因素、阻碍因素、教育科技体制改革需求、国际国内影响以及决策条件制约。研究认为,驱动双循环的是知识和资本,我国走向双循环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让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高质量、循环增强的发展道路,让中国增强独立性、自主性,让中国人增强向心力、自信心,让世界多极化竞争进步、缩小贫富差距。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力 张立洁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着重发展实体经济,避免投资无序化,充分发挥货币资本对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及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金融存在金融供给区域分布失衡、金融供给城乡差距大、金融资源配置职能虚弱、消费金融潜力挖掘不够、金融开放有待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优化金融供给空间布局,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激发创新潜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动能,补齐融资市场短板,促进消费金融升级转型,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关键词:
资本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金融体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谭顺
当前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症结集中在居民消费需要发展不足和居民消费效能不足,究其原因则是当前我国消费不足治理单纯追求市场供求平衡而脱离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消费扩大未能有效提升居民消费满足程度,未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关键在于强化需求导向机制及其运行,以人的发展统摄消费发展、生产发展。具体而言,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运行目标,以培育消费者为运行动力,以消费力结构提升为运行调节,以构建需求导向机制为运行逻辑,以个体治理为运行方式,以提高消费效能为运行评价。这样,生产发展、消费发展、人的发展内在衔接与统一,通过人的发展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斌 李川川 李秋静
新发展格局下,本文探讨消费结构升级的特征趋向与代际变迁,以及影响国内价值链循环的理论逻辑与经验范式。通过构建以后向需求为基础的地区-行业维度国内价值链环流分解框架,探究消费结构升级对国内价值链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消费结构升级可以优化国内价值链循环结构,强化地区间价值链关联;其次,消费结构升级通过创新驱动、资源优化与产业耦合效应促进国内价值链循环;最后,消费结构升级引致的国内价值链循环效应会受到市场分割的制约,加快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增强国内价值链的主体地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俊山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我国对发展道路认识的深化。新发展格局旨在形成自我积累、自主发展的中心国家发展模式,使我国摆脱对国际垄断资本依附的影响。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各有其意义,各自发挥特有功能,国内大循环旨在加强内部积累,提高经济体系的质量,国际循环则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在国际间经济交流中推动国内自主发展。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要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具体化为经济的国内循环结构,就可以为生产开辟广阔的国内市场,克服内需不足的矛盾。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市场扩大不能依靠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的方法,而是要通过剩余产品的合理使用促进生产积累和非生产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产品创造需求;通过安排合理的消费让人民生活在生产积累和非生产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兆萍 李雅静
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还要将结构性潜能转换成现实增长动能,而经济活跃度是结构性潜能的重要体现。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深入剖析经济活跃度内涵,立足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四个环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经济系统活跃度和各环节活跃度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近年来经济系统活跃度走势偏弱;各环节活跃度间协调性有待提升,分配和消费是国内大循环亟需打通的“堵点”;各环节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就业活力不足、劳动报酬与资本收益结构性失衡、传统商流饱和、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变。据此提出,发展战略上要重视经济活跃度,重点推进分配和消费领域改革,加强各环节活跃度间协调性以释放结构红利,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以应对各环节当前挑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