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32)
- 2023(14020)
- 2022(11538)
- 2021(10384)
- 2020(8289)
- 2019(18202)
- 2018(17757)
- 2017(32360)
- 2016(16931)
- 2015(18470)
- 2014(17938)
- 2013(17476)
- 2012(16375)
- 2011(15102)
- 2010(15537)
- 2009(14651)
- 2008(14039)
- 2007(12449)
- 2006(11485)
- 2005(10661)
- 学科
- 济(90347)
- 经济(90286)
- 管理(48548)
- 业(45208)
- 企(35572)
- 企业(35572)
- 地方(28221)
- 中国(26664)
- 方法(23304)
- 农(22664)
- 业经(20633)
- 数学(19527)
- 数学方法(19334)
- 技术(16993)
- 地方经济(16694)
- 学(16457)
- 农业(15669)
- 制(14617)
- 融(14607)
- 金融(14605)
- 银(14243)
- 银行(14228)
- 贸(13992)
- 财(13983)
- 贸易(13980)
- 行(13938)
- 环境(13768)
- 发(13681)
- 易(13398)
- 技术管理(11528)
- 机构
- 学院(241236)
- 大学(235117)
- 济(107823)
- 经济(105676)
- 研究(90911)
- 管理(86771)
- 理学(72715)
- 理学院(71799)
- 管理学(70675)
- 管理学院(70204)
- 中国(69703)
- 科学(52886)
- 京(50745)
- 财(47325)
- 所(45775)
- 江(43151)
- 研究所(41062)
- 中心(40337)
- 农(36522)
- 财经(36171)
- 范(34296)
- 师范(33968)
- 经济学(33433)
- 院(33337)
- 经(32497)
- 北京(31814)
- 州(31635)
- 业大(31159)
- 经济学院(29569)
- 省(28302)
- 基金
- 项目(154152)
- 科学(122341)
- 研究(118369)
- 基金(108678)
- 家(93750)
- 国家(92903)
- 科学基金(79691)
- 社会(77258)
- 社会科(73290)
- 社会科学(73274)
- 省(63957)
- 基金项目(56463)
- 教育(52926)
- 划(51638)
- 编号(48180)
- 自然(47022)
- 自然科(45897)
- 自然科学(45888)
- 自然科学基金(45036)
- 资助(42414)
- 发(40675)
- 成果(39008)
- 重点(35645)
- 课题(35512)
- 创(34907)
- 发展(33491)
- 展(32943)
- 创新(32828)
- 部(32410)
- 国家社会(31918)
- 期刊
- 济(138015)
- 经济(138015)
- 研究(79695)
- 中国(57703)
- 管理(36738)
- 农(35594)
- 财(34735)
- 科学(32007)
- 学报(31517)
- 教育(30666)
- 融(27151)
- 金融(27151)
- 大学(24365)
- 农业(24307)
- 技术(23509)
- 业经(23433)
- 经济研究(22963)
- 学学(22825)
- 财经(18096)
- 问题(16858)
- 经(15874)
- 技术经济(13693)
- 贸(13650)
- 业(12790)
- 国际(12539)
- 商业(12509)
- 世界(12423)
- 科技(12266)
- 坛(11789)
- 论坛(11789)
共检索到3944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鹤鸣 田双清 陈乐宾 姜海
打造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新样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对于国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发展转型的传统动能基础上,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从内生性、外源性和激励性三方面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既为实现向高水平、强协调升级提供新的历史机遇,更需直面地区发展分化与要素流动固化、产业升级与基础设施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以及跨区域和跨板块协调体制机制创新等新的现实挑战。基于此,应按照“五协五共”的新路径,通过园区设施共建、产业发展协作;空间布局协接、发展机会共享;权利责任共担、生态保护协同;主体利益协商、体制机制共谋;强化区域共同体意识,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更高水平协调发展。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长江经济带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韬钦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并需要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循环理论来指导实践,以长江经济带作为中介变量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框架体现了发展长江经济带对于促进国内产业自主升级的重要作用,也是国内产业深嵌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有利抓手。未来应继续坚持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复杂技术产业在国内区域分工和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加快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国内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打造"一带一路"在长江经济带的支撑节点,形成以长江经济带为中介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支撑的良性局面。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韬钦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并需要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循环理论来指导实践,以长江经济带作为中介变量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框架体现了发展长江经济带对于促进国内产业自主升级的重要作用,也是国内产业深嵌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有利抓手。未来应继续坚持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复杂技术产业在国内区域分工和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加快长江经济带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国内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打造"一带一路"在长江经济带的支撑节点,形成以长江经济带为中介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支撑的良性局面。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杜宾 郑光辉 刘玉凤
文章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及协调度发展模型,对2004-2013年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及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综合协调发展度呈"U"型特征,先下降,后上升;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度整体呈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东部的上海、浙江、江苏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的云南、贵州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低,且各城市之间的空间差异性逐渐缩小。此外,还从宏观政策调控、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等进行时空分析,指出了在上述因素的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经济与环境 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尊文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听取11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后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沿江省市和国家相关部门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推动经济与生态、干流与支流以及上中下流之间的协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程必定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发展导向""经济增长""要素流动""机制创新"四个维度,通过"社会福祉共同增长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共享发展""增加有技术含量的经济密度""缩短要素流动的时间距离""以改革开放创新减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分割"四条路径推进。智能化因素的融入,使四个维度有了新的赋能:在"发展导向"维度突出"普惠共享"的价值导向,在"经济增长"维度突出提高"智能产业"的密度,在"要素流动"维度突出利用"云"缩短距离,在"机制创新"维度突出通过"万物互联"减少分割、创造发展机遇。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但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亚健康"问题,应率先实施全面智能化战略,通过全域智能化和全业智能化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和智能社会建设。
[期刊] 求索
[作者]
靖学青
运用2000-2014年样本数据,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沪苏浙三省市向长江经济带其他八省市进行了大规模产业转移,到2011年达到峰值,此后产业转移规模虽然有所缩小,但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向未发生变化;在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异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缩小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飞 孙攀
FDI是利用高质量外资的重要抓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出其具体数值;基于1990~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全域莫兰指数对FDI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效应值可分解的空间联立方程模型,探究FDI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存在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1)FDI与区域协调发展相互促进。(2)FDI与区域协调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利用高质量外资,以及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彭劲松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流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区域互惠互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可有效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可持续发展贯通,形成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一、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存在的障碍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的流域经济形态,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贝
2018年年底,天猫双"十一"活动记录再创新高,2018年天猫双"十一"于24时最终的成交额2135亿元,同比增长26.9%。截止于23时18分9秒,物流订单也超过10亿。2018年双"十一"最大的两个悬念终于揭晓。(天猫官网《快资讯》)互联网购物疯狂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双"十一"期间各地物流爆仓,快递久等不来对网络购物爱好者而言不乏是种折磨。但是,人们在享受了购物的便利和愉快的同时,数以亿计的快递包装垃圾又该如何处理?是任其"自生自灭"?外卖平台的快速崛起,外卖餐盒的垃圾如何处理?新时代下协调发展原则的提出,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更好地在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
关键词:
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 互联网经济 可持续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严翔 成长春 周亮基
在阐述经济发展-创新能力-生态环境交互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物理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近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流域考察期内的整体发展属于初级耦合协调阶段,具体表现在区域间协调度低,区域内经济、创新、生态三系统间发展不均衡:东部3省市耦合协调度高,系统间呈良性共振发展;中西部省市耦合协调度偏低,部分省市经济和环境的发展曲线异向运行趋势显著,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与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匹配;个别区域的创新能力对经济和生态的支撑作用仍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晓芳 姜玉培 卓蓉蓉 曹传新 郑文升
以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为背景,重点探究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对1992~2013年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的测算与分析,总结地区差距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流运输发展、人口文化水平、城镇化等方面的表现,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统筹黄金水道与综合交通建设、协调行政区经济与流域经济、整合并升级产业结构体系、发挥新型城镇化支撑作用、整合与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议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地区发展格局、建设立体化、城镇化、生态化流域经济、统筹运用梯度、反梯度与地方化开发模式、推进重点领域与重点地区的率先突破,以及促进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地区发展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王崇举 张益伟 张宏丽 熊萍
长江上游经济带肩负着引领西部广大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战略取向应为:对内实施地区联合发展模式,对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与长江中下游的良好对接;其发展定位应是:注重特色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以成渝经济区为增长极。以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辐射和带动整个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并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宏兵 张天铃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9年-2018年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与空间面板模型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与创新环境建设在不同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现象.长江经济带发展"马太效应"明显,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创新基础等对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影响较大,而市场配置要素对两者影响能力较弱.最后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可通过完善各地创新环境,加大高技术产业扶持,提升区域创新协同能力等方式,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协调快速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翠兰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生态效益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及综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综合发展水平及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并先后经历由经济增长主导和科技创新主导发展的阶段,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是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提升的最大拉动力。经济带各省份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耦合协调度较高的下游地区省份发展水平始终领先于上、中游地区省份。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原则,保持科技、经济与生态三大系统及各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