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36)
2023(18622)
2022(15862)
2021(14643)
2020(12167)
2019(27430)
2018(27087)
2017(51344)
2016(27555)
2015(30660)
2014(30291)
2013(29833)
2012(27461)
2011(24835)
2010(25291)
2009(23514)
2008(22294)
2007(19677)
2006(17549)
2005(15698)
作者
(78841)
(64979)
(64658)
(61253)
(41429)
(31101)
(29477)
(25276)
(24797)
(23254)
(22184)
(22014)
(20601)
(20500)
(20231)
(19927)
(19307)
(19009)
(18546)
(18517)
(16197)
(15939)
(15705)
(14879)
(14722)
(14515)
(14438)
(14410)
(13105)
(12818)
学科
(115172)
经济(115062)
管理(79440)
(77197)
(63898)
企业(63898)
方法(44201)
中国(39105)
数学(37456)
数学方法(36997)
地方(31790)
(30975)
(28620)
金融(28618)
业经(28026)
(27724)
银行(27678)
(26839)
(26767)
(23268)
(23193)
技术(21785)
农业(21046)
(20376)
贸易(20356)
(19639)
理论(19559)
环境(18478)
(17596)
(16868)
机构
学院(382971)
大学(381455)
(154391)
经济(150815)
管理(148963)
研究(132828)
理学(127649)
理学院(126190)
管理学(124012)
管理学院(123328)
中国(103953)
(82425)
科学(81191)
(70493)
(66357)
中心(60775)
研究所(60157)
(60033)
(57337)
财经(55589)
业大(54789)
(52574)
北京(52548)
师范(52089)
(50336)
(48755)
(47634)
农业(46510)
经济学(46177)
师范大学(41983)
基金
项目(258772)
科学(203906)
研究(191895)
基金(185614)
(160958)
国家(159560)
科学基金(137578)
社会(121066)
社会科(114807)
社会科学(114778)
(102729)
基金项目(98557)
自然(87773)
教育(87099)
自然科(85757)
自然科学(85740)
(85509)
自然科学基金(84155)
编号(78740)
资助(75153)
成果(63644)
(59379)
重点(58017)
(55449)
(55380)
课题(55095)
创新(51739)
国家社会(49407)
科研(48425)
项目编号(48330)
期刊
(175481)
经济(175481)
研究(117567)
中国(80472)
管理(56884)
学报(56586)
(55521)
科学(54034)
(52022)
教育(46186)
(45734)
金融(45734)
大学(42975)
学学(40253)
农业(38002)
技术(34141)
业经(30237)
经济研究(27843)
财经(26439)
问题(23709)
(22767)
图书(20471)
(19931)
科技(19332)
技术经济(18691)
理论(18364)
现代(18085)
商业(17783)
实践(16741)
(16741)
共检索到584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俊玲  
通过构建城市视角下产业协同融合的介入机会测度模型、介入能力水平测度模型,以及产业协同融合介入的影响因素模型,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产业协同介入的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挖掘。结果表明:第一,沿线节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介入能力水平较低,但仍存在产业协同融合介入的可能;第二,沿线城市间存在产业协同介入机会与介入能力水平不相协调的问题、产业发展与对外介入能力匹配度不足的问题;第三,节点城市的政策环境、投资水平、市场发展程度、人力资本、科研创新、信息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金融等方面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城市产业协同融合的介入机会和介入能力水平的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俊玲  
采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深入剖析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从城市综合职能中心看,沿线节点城市群存在“金字塔结构”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单核心多层级空间分布格局”,但各级综合职能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需提升;从城市的综合发展质量看,沿线节点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从经济联系强度看,沿线节点城市之间呈现较强的极化现象,且总体上经济联系强度低;从空间格局看,沿线节点城市形成几个区块特征,但地理邻近的优势未充分发挥,区块之间的经济联系松散,互动效应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俊玲  
采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深入剖析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从城市综合职能中心看,沿线节点城市群存在“金字塔结构”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单核心多层级空间分布格局”,但各级综合职能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需提升;从城市的综合发展质量看,沿线节点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从经济联系强度看,沿线节点城市之间呈现较强的极化现象,且总体上经济联系强度低;从空间格局看,沿线节点城市形成几个区块特征,但地理邻近的优势未充分发挥,区块之间的经济联系松散,互动效应不显著。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占金刚   杨晓彦   梁芳园  
文章以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修正引力模型,探究2016—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4个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研究发现:(1)各节点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值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城市组合的经济联系强度值逐年增大,并且积极加入经济联系网络中,相互形成较弱程度以上的联系;(2)沿线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市指向和地域相邻指向特征,受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和地理因素的影响,但城市之间的强经济联系主要发生在同地区和临近地区,沿线节点城市的扩散作用、经济吸收、传递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此,文章提出相对应的优化建议,以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丽娟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一条地处我国西部腹地,连接“一带一路”,服务全球发展的新战略通道。它以贯通南北的要道形式将“一带”和“一路”在我国西部连接起来。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在产业,思路在协同。本文分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产业基础条件与产业结构情况,选择区位熵作为衡量指标,研究行业门类的行业专业化特征,梳理推进产业协同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基于新通道产业发展条件加快推进产业协同,为进一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提供坚实支撑,服务新通道建设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的思路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林  黄伟新  
实证分析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功能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选取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2个枢纽城市为样本,根据产业创新管理理论和城市科技服务部门相对集中度测评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功能分工水平,并采用包含城市功能分工的区域C-D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计量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枢纽城市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的功能分工存在差异,且北线枢纽城市功能分工水平总体上优于南线枢纽城市;通道沿线枢纽城市的功能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非线性关系;通道沿线多数枢纽城市的功能分工处于“拐点”的左侧,意味着通道沿线枢纽城市功能分工从整体上并未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因此,统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与区域经济增长,要充分考虑通道沿线城市产业创新的异质性及由此形成的城市物流网络对区域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影响,持续优化产业创新的营商环境,并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和留用工作,为产业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雪  
西部陆海新通道(以下简称“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协长江经济带,在高质量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综合性节点经济走廊功能。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新通道南北纵贯西部腹地,陆海联动、东西互济,须以大通道促进大流通、集聚大产业,催生新兴产业链,强化区际国际关联,打开跨境合作新空间,推动区域产业链布局从“空间的生产向生产的空间”升级,形成标志性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培育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跨境产业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产道融合”的一种新形态,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节点的新载体,是重构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是经济学应及时跟踪研究、理论提升的国际产能合作“新局”之一。在2021年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长安智库论坛暨第二十四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广西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曹玉娟介绍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产业链构建的现实基础和路径选择。本刊将曹所长的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明娟  
本文基于2010-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核心覆盖区4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定量评估跨境电商与商贸流通产业的协同发展水平,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二者协同发展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跨境电商与商贸流通产业协同发展存在阶段性趋势,在2010-2018年呈M型上下波动,在2019-2022年呈稳步上升趋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发展、政府支持和信息化水平均有效促进协同发展水平,且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出后对协同发展水平的促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协同发展水平存在边际递减的非线性影响,政府支持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影响,金融发展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信息化水平仅存在线性影响。最后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府干预和强化信息化应用等方面,提出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电商与商贸流通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丽娟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地处我国西部的一条战略新通道,是广大西部腹地开展生产、建设与发展的空间载体,与西部大开发、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密切相关,承载着交通物流经济融合发展的需要。产业是国民经济之本,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的基础。在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过程中布局发展和优化升级产业集群,培育创新集群,形成集群优势,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经济增长、培育新竞争优势、应对外部变化的可行方式。本文分析西部陆海新通道产业集群发展条件,梳理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制约难点,提出加快提升新通道运力运能、协同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加快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建立健全支撑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的思路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占金刚   黄林   潘柳榕  
区域城市一体化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力。随着城市经济联系的不断活跃,区域的城市经济联系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本文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出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黔桂滇川渝42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值矩阵,然后将其导入Ucinet软件测算社会网络指标(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凝聚子群)。结果表明:(1)西部陆海新通道城市间经济已基本形成比较紧密的网络状关联;(2)经济联系网络关系围绕核心城市展开,且存在比较明显的4个凝聚子群;(3)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但有加深趋势。为此,文章提出应着力解决城市地区市场分割问题,发挥城市之间网络协同功效;优化区域城市内部网络结构,提高网络中心性效益;增强核心城市的扩散功能,促进区域城市整体发展。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唐红祥  许露元  
西部陆海新通道将"一带"与"一路"有机衔接,是我国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的财税支持政策,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西部陆海新通道财税支持政策的现状及不足,并从优化财税激励政策、创新投融资方式、制定财税支持总体规划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培源   孙明松  
中国西南内陆直通印度洋的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合拢、西南地区“向海开放”的重大工程。构建三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模型,在传统东部出海贸易通道、新通道开辟、新通道高水平联通3种情景以及辅之于向西转移的产业补贴政策和促进西部与东部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两种情形下,模拟分析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空间经济效应,结果发现:(1)传统东部出海贸易通道下,中国深化开放政策有利于工业生产向拥有大市场的东部地区转移,但这将进一步扩大东西部差距;(2)西南陆海新通道开辟后,中国西部内陆直接从印度洋出海,贸易成本下降、贸易和市场规模扩大,本地市场效应促进工业生产向西部地区集聚,将缩小东西部差距;(3)新通道高水平联通下,四地区间产业资本布局竞争更激烈,中国西部地区与印度洋周边地区的通道效应最直接,可以很大程度上扭转其区位劣势;(4)与辅之于向西转移的产业补贴政策相比,促进西部与东部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具有内生的产业转移效应,或可助力破解“胡焕庸难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红祥  夏惟怡  黄跃  
产业协同集聚对促进产业融合及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测度西部陆海新通道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集聚状况,结果发现,从整体看西部陆海新通道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水平在研究期内出现下降态势,但近年来略有反弹。然后,构建计量模型探讨影响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主要因素,结论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干预、开发区建设、信息化水平、城市规模、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等均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向和作用程度存在异质性和动态调整。最后,提出进一步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主要突破路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及物流体系,优化政府干预及开发区建设,强化人力资本和信息化应用,提升城市规模和城市群发展水平。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贾县民   韩倩   曹学颖  
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通道物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对提升通道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结合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物流效率空间非均衡特征及其来源,最终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揭示同一影响因子不同时期的作用强度差异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1—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有长期向好趋势,覆盖区与枢纽区的物流效率优于延展带,海南、广西、内蒙古与宁夏的物流业发展状况良好,青海与西藏始终处于末尾,物流效率的发展路径具有“马太效应”。(2)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超变密度为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最小。(3)城镇化水平、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物流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作用强度逐渐下降;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为次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与对外开放程度为一般因素,其作用强度均逐渐增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贾县民   韩倩   曹学颖  
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通道物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对提升通道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结合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物流效率空间非均衡特征及其来源,最终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揭示同一影响因子不同时期的作用强度差异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1—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有长期向好趋势,覆盖区与枢纽区的物流效率优于延展带,海南、广西、内蒙古与宁夏的物流业发展状况良好,青海与西藏始终处于末尾,物流效率的发展路径具有“马太效应”。(2)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超变密度为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最小。(3)城镇化水平、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物流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作用强度逐渐下降;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为次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与对外开放程度为一般因素,其作用强度均逐渐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