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31)
2023(11124)
2022(9098)
2021(8363)
2020(6371)
2019(14224)
2018(13953)
2017(25243)
2016(13338)
2015(14649)
2014(14405)
2013(13747)
2012(12885)
2011(11922)
2010(12230)
2009(11447)
2008(11032)
2007(9824)
2006(8995)
2005(8436)
作者
(38005)
(31682)
(31641)
(29880)
(20144)
(15297)
(14133)
(12218)
(12047)
(11359)
(10855)
(10607)
(10045)
(9955)
(9817)
(9790)
(9348)
(9196)
(9107)
(9090)
(7972)
(7848)
(7643)
(7253)
(7249)
(7082)
(7062)
(6949)
(6488)
(6186)
学科
(59290)
经济(59231)
管理(35085)
(34544)
(26340)
企业(26340)
中国(21708)
地方(19714)
(19287)
业经(16262)
方法(15416)
农业(13592)
(12148)
数学(11675)
(11533)
(11505)
金融(11503)
数学方法(11501)
(11353)
银行(11341)
(11199)
(11119)
(11013)
贸易(11002)
技术(10928)
地方经济(10781)
(10731)
理论(10677)
(10551)
环境(10037)
机构
学院(189503)
大学(183617)
(75760)
经济(73989)
研究(70080)
管理(67042)
理学(56076)
理学院(55341)
管理学(54369)
管理学院(54021)
中国(53586)
科学(42708)
(40478)
(35480)
(35335)
研究所(31820)
中心(31270)
(30687)
(30434)
(28740)
师范(28491)
财经(26631)
北京(26200)
(25791)
业大(25284)
(25264)
(23984)
农业(23502)
技术(22825)
经济学(22542)
基金
项目(120051)
科学(94624)
研究(94189)
基金(82539)
(71261)
国家(70557)
科学基金(59858)
社会(58571)
社会科(55364)
社会科学(55356)
(50072)
基金项目(42653)
教育(42520)
(41242)
编号(40193)
自然(35189)
自然科(34324)
自然科学(34316)
自然科学基金(33649)
成果(33397)
(32905)
资助(32046)
课题(29390)
重点(27887)
发展(26848)
(26435)
(26366)
(25038)
(24772)
创新(24540)
期刊
(98443)
经济(98443)
研究(61433)
中国(46429)
(31110)
教育(29344)
管理(27583)
科学(26327)
学报(26207)
(25944)
农业(21568)
(20460)
金融(20460)
大学(20014)
业经(18948)
学学(18556)
技术(17672)
经济研究(15713)
财经(12814)
问题(12116)
科技(11216)
(11177)
(10923)
(10547)
论坛(10547)
图书(10372)
(10106)
商业(9784)
职业(9211)
(9155)
共检索到307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曦  韩祺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科技自立自强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要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明确其主要标志和发展现状,通过建立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保障体系、创新区域布局体系和创新生态体系"五大支撑体系"予以加快推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臧红敏  臧红岩  
科技自立自强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文章对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及理论逻辑进行深入研究,表明科技自立自强是自主创新的高级发展阶段,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针对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的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创新主体协作关系不强、创新资源配置不均衡、创新人才投入不足等问题,从科技创新体制、主体、资源、人才等方面提出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建立创新共同体、构建各类创新要素市场、创新人才引育双重机制等主要路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盛朝迅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水平科技自立和高水平科技自强的有机统一,具有自主性、引领性、开放性、体系性、可持续性等重要特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标志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重要创新成果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合作紧密高效、体系化创新支撑能力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可以用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高被引论文占全球比重、三方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比重、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知识产权出口额占全球比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等18个指标进行衡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亟须抓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这个关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筑完善的新型举国体制、原创技术激发机制、开放合作机制、创新生态育成机制和持续投入机制,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鼓励创新、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系统有效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陶金元  张玲娜  
加快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在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的重要创新发展战略布局。自立自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导向性、系统性、开放性等鲜明特征。自立自强既是创新范式在时代背景下的理论进化、创新发展模式演化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发展的必然进程、经济发展模式的时代要求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支柱,西方科技霸权主义加快了我国自立自强的进程。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变、科技革命竞争以及科技霸权主义的国际挑战,也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科技发展现况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制约。对此,应持续强化时代战略机遇认知与观念提升、创新战略导向与制度适配、务实采取有效举措,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早日实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温军  张森  
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统筹因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支撑。中国提出并部署科技自立自强的表层逻辑是受国际复杂环境的倒逼,深层逻辑是国内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科技自身演进的驱动。科技自立自强是自主创新的更高阶形态,可解构成互为依归的两部分:科技自立与科技自强。前者强调逐步实现关键核心科技的自主安全可控,后者则指涉科技论域中的创新力、支撑力、影响力和把控力等四个维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新型举国体制框架内予以科学稳妥有序地推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要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开放与创新、守正与创新、强国与世界之间的张力关系,要凝聚理论、文化、科技、制度等方面改革创新的合力。
[期刊] 改革  [作者] 阳镇  贺俊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理论逻辑和关键议题亟须深度解构。科技自立自强的逻辑包括:主动构建新一轮技术革命技术窗口的历史逻辑,强化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和创新链安全性、畅通性的现实逻辑,助推我国产业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价值逻辑,以及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逻辑。深度理解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立足技术创新观、竞争安全观、韧性观、核心能力观等,其核心表征是技术的自给率与技术引领性,其核心内涵包括技术自给与技术安全性、竞争韧性、创新能力属性、价值创造范围与影响力等,其标志特征包括创新驱动、技术要素引领、创新能力强、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与把控力高等。系统支撑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形成基于国家能力的国家创新系统、基于完备本土产业链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及基于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等,并实现多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相互耦合。迈向科技自立自强涉及四大关键议题,包括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功能定位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运用问题、创新主体与创新模式选择下的企业创新模式问题、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支撑融通问题、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投入格局问题。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立足创新驱动的引领式创新战略、立足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大中小企业多维融通与共生共益型的创新生态系统、立足数字技术的生产与深度赋能生态、立足引领性创新政策的政策保障等,构建“战略引领—主体选择—技术赋能—制度保障”的多维综合推进路径。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全局性部署,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透过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内涵。从经济运行可靠性、要素市场支撑性、统一大市场培育、贸易往来、投资往来、技术交流、国际科研七个方面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指标体系,并开展动态因子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各省份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表现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不同地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排序随着时间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影响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因素分为市场整合与营商环境、科研合作与观念开放、经济活力与信息融通、公共服务与要素流动等四大类。因此,建议加快整合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建立新发展格局的动态监测系统,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绪庶  
科技自立自强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强国理念的时代体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要实现高水平。针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突出挑战,要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出发,加快完善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布局谋划,加强“无人区”科技顶层设计,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有效路径和发力点;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路径,形成“双轮驱动”效应;要跳出均衡发展误区,集中力量打造创新战略高地;要畅通创新创业产业链,推动科教融合和产学研金融合;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对全球供给的牵引作用,突破科技封锁,避免科技脱钩,从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勇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抓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关键,才能有效破解我国高质量发展难题。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增强发展的主动性、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内涵式发展动力、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回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满足发展自强的愿望,是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要创新体制机制,以科技自立有效支持发展自立;结合高水平科技谋划高水平发展;基于自立自强目标把握好高水平科技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新宁  裴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应对百年大变局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看,科技自立自强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技自立自强具有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我们应着力解决科技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把握推进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点,提升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群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探索研究把坚持科技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体制机制,需要探索研究把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技术路径和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凤芹   陈亚平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工程,需要宏观和微观多主体参与实现协同共治。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体目标要求下,科技治理更需要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以微观主体为核心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本文基于新时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要求,构建科技创新的双层治理体系。其中,宏观治理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系统推进宏观政策改革,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环境;微观治理的核心在于通过明晰各主体的功能定位,强化自我组织和协同创新,从而激发内生创新活力。宏微观双层治理需有效贯通,共同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许唯聪   杨婷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望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文章以“经济双循环推进脉络梳理—内在机制与风险约束—路径探讨”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从强化内生稳定性、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均衡、解决“低端重复建设、高端空心失位”及推动内外循环多元化联动等方面分别梳理了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推进脉络,探寻了RCEP签署与实现经济内外循环联动之间的契合性;其次,从明确既有困境,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提升内外循环张力等方面分析RCEP促进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内在机制;再次,从激发国内市场“内源式创新”、强化对外贸易纽带、搭建衔接内外循环的桥梁及提升经贸规则话语权四个层面探索了RCEP驱动经济双循环的关键路径;最后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提出可行的政策启示。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夏诗园  郑联盛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广大、最深厚、最艰巨的地区。如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是“十四五”时期需要关注的重大政策议题。本文在简要阐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循环系统关联四个环节、政策目标耦合五个“实现”等角度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进行详细探讨。针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存在的一系列有待加强的方面,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鄢彬  蒋芝英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担当。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和释放内需潜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以凸显类型教育特色、构筑多元办学格局、促进多维融合发展、提高办学开放水平为逻辑主线。同时,建议从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社会化、开放化办学,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出发,寻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出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