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33)
- 2023(19393)
- 2022(16451)
- 2021(15297)
- 2020(12611)
- 2019(28644)
- 2018(28459)
- 2017(53506)
- 2016(29256)
- 2015(32814)
- 2014(32752)
- 2013(31863)
- 2012(29487)
- 2011(26690)
- 2010(27140)
- 2009(25461)
- 2008(24154)
- 2007(21609)
- 2006(19297)
- 2005(17560)
- 学科
- 济(114171)
- 经济(114014)
- 管理(85023)
- 业(80651)
- 企(66740)
- 企业(66740)
- 方法(43231)
- 中国(38672)
- 数学(36327)
- 数学方法(35899)
- 农(34316)
- 财(32673)
- 融(29771)
- 金融(29762)
- 地方(29638)
- 银(29160)
- 业经(29121)
- 银行(29109)
- 制(28226)
- 行(28068)
- 学(25031)
- 农业(22934)
- 理论(20451)
- 贸(20294)
- 贸易(20273)
- 务(20063)
- 财务(19976)
- 财务管理(19936)
- 易(19615)
- 体(19163)
- 机构
- 学院(406903)
- 大学(405750)
- 济(159502)
- 经济(155714)
- 管理(154010)
- 研究(141547)
- 理学(131080)
- 理学院(129538)
- 管理学(127254)
- 管理学院(126527)
- 中国(111607)
- 京(88086)
- 科学(86443)
- 财(78556)
- 所(71680)
- 农(67919)
- 中心(65181)
- 研究所(64642)
- 江(62787)
- 财经(60623)
- 业大(59324)
- 北京(56086)
- 范(55773)
- 师范(55200)
- 经(54795)
- 农业(52665)
- 院(51568)
- 州(51103)
- 经济学(47785)
- 财经大学(44794)
- 基金
- 项目(270037)
- 科学(211283)
- 研究(201324)
- 基金(192663)
- 家(167325)
- 国家(165839)
- 科学基金(141709)
- 社会(125423)
- 社会科(118674)
- 社会科学(118646)
- 省(107118)
- 基金项目(101576)
- 教育(92680)
- 自然(90088)
- 划(89632)
- 自然科(87935)
- 自然科学(87916)
- 自然科学基金(86301)
- 编号(83931)
- 资助(78644)
- 成果(69610)
- 重点(60736)
- 发(60512)
- 课题(59068)
- 部(58614)
- 创(56278)
- 创新(52453)
- 项目编号(51548)
- 制(51129)
- 国家社会(51053)
- 期刊
- 济(186614)
- 经济(186614)
- 研究(126106)
- 中国(90505)
- 农(64215)
- 学报(64126)
- 财(60939)
- 管理(58854)
- 科学(58700)
- 教育(52688)
- 融(49808)
- 金融(49808)
- 大学(48784)
- 学学(45711)
- 农业(43462)
- 技术(35559)
- 业经(31889)
- 财经(29711)
- 经济研究(29026)
- 经(25391)
- 问题(23533)
- 业(21672)
- 图书(21506)
- 理论(19802)
- 科技(19301)
- 版(19289)
- 现代(18355)
- 技术经济(18154)
- 实践(17998)
- 践(17998)
共检索到630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晓瞳 周密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演进历程,及其相应时期的城乡关系政策改革逻辑,揭示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城乡关系改革着力点,即优化城乡要素配置、适应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均衡,是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相应的对策建议为:(1)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畅通城乡经济循环;(2)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巨大消费潜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3)提升农产品科技创新水平,加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满足不断升级的国内需求;(4)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抵御现代化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以内生强循环主动选择和推动经济全球化。最终通过优化城乡要素配置,促进我国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 城乡融合 发展历程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苏继成 李红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科技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点、产业布局、资本市场等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短板,诸如体制机制僵化、利益格局固化、创新环节割裂、科技和产业脱离等,严重降低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的活力,亟须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纵深发展,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改革效应,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发展格局。基于此,本文提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为加快中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
科技体制 改革创新 自主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侯晓丽 徐文静 贾若祥 窦红涛
城市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的重大举措。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别,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等目标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慧迪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城乡流通一体化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至关重要。伴随着国内疫情缓解、全球疫情的蔓延,我国出口弥补国际市场供给不足,贸易顺差持续改善,国内经济逐渐恢复。本文基于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大循环视角,从商流、信息流和物流三方面阐述城乡流通市场发展现状,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城乡收入来源及收入水平差距、城乡消费习惯及消费水平差距、城乡受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差距等方面探讨城乡流通差距成因,最终从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转移、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商贸流通数据化和智能化发展、城乡民生资源分布等角度对城乡流通一体化协调发展给予建议,从而进一步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充分流通和循环。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志贻 陈烦
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一些地方进行了积极实践,探索了多种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两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业态模式的融合,而且有助于物流业与制造业的降本增效,提升经济社会整体效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应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规划、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要素保障、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的培育、注重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全球化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不断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
物流业 制造业 深度融合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李彦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自贸区高水平建设的重要保障。运用SWOT方法分析安徽自贸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安徽自贸区的优势在于政府重视程度、政府服务水平、营商环境、经济实力四个方面,而劣势主要体现在要素配置效率不高、产业协同机制和对外开放体系不完善三方面。面对国家战略支持、可借鉴经验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以及招商引才日趋激烈、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的现实挑战,安徽自贸区应当加强管理体制、贸易制度、金融政策方面的创新,并促进片区联动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云贤
本文采用2011-2022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贸易对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贸易能够显著助推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且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主的资源配置效率是推动数字贸易与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分析来看,资源配置效率对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受到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作用,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越高,资源配置效率对城乡流通一体化的促进效果越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丹桐 王楠
<正>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举措。其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的在于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高质量发展,而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概念,其主张消除城乡分离和对立,实现城乡融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丹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使得出境旅游和跨省旅游发展严重受限,而“乡村旅游”作为短途周边游的代表形式,正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之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并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只有找准并破解影响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拓宽融合发展的路径,才能更好地构筑其动能和释放其效能。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基成 景芳 雷海宁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利用2003年—2020年全国30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分位数模型以及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和城镇化不平衡发展这两个要素,如何在土地资源错配中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发现,土地资源错配在不同经济阶段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同;在机制检验上,土地资源错配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与不平衡城镇化的独立中介渠道以及“不平衡城镇化—产业结构”的链式中介渠道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检验表明,土地资源错配对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正向作用更明显。在政策含义上,我国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在恰当时机积极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提高国家战略之间的协同性,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关一琳
在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中,从“逐步探索”到“加快探索”,再到“加快推进”“推动建设”……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从未停歇,中国的经济发展以昂扬的状态从未止步。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在全球经济逆流的大战大考中攻坚克难。正是我们党在新发展阶段稳步前行、知重负重,一次次勇毅探索,一项项制度创新,昭示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光明前景。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画卷将在新发展格局的砥砺前行中铺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华章将在新发展理念的接续奋斗中书写。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擘画从“新”开始。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俊玲
通过构建城市视角下产业协同融合的介入机会测度模型、介入能力水平测度模型,以及产业协同融合介入的影响因素模型,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产业协同介入的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挖掘。结果表明:第一,沿线节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的介入能力水平较低,但仍存在产业协同融合介入的可能;第二,沿线城市间存在产业协同介入机会与介入能力水平不相协调的问题、产业发展与对外介入能力匹配度不足的问题;第三,节点城市的政策环境、投资水平、市场发展程度、人力资本、科研创新、信息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金融等方面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城市产业协同融合的介入机会和介入能力水平的提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力 张立洁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着重发展实体经济,避免投资无序化,充分发挥货币资本对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及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金融存在金融供给区域分布失衡、金融供给城乡差距大、金融资源配置职能虚弱、消费金融潜力挖掘不够、金融开放有待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优化金融供给空间布局,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激发创新潜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动能,补齐融资市场短板,促进消费金融升级转型,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关键词:
资本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金融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志琴
在全国上下推进乡村发展、加速新发展格局形成的情况下,面对国内国际局势乡村振兴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将双循环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乡村发展虽然逐步加快,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素质本身不高、管理制度多年未变较为落后、人均收入较少等问题,很难有大的提升。而双循环作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很好的制度优势和资源转化优势,这些正是乡村发展缺少的。因此,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有结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面对全新的发展格局,双循环的格局应该为乡村振兴提供转型升级的体系、管理制度的革新以及富裕的经济环境。只有做到这些,才算是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本文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对双方融合进行阐述,表明融合的必要性和融合方式,为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双循环 乡村振兴 融合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宇萱 曾立 邓建斌
基于委托代理视角,将军民融合看成一种由军地各主体共同参与的团队活动。由一条自下而上的授权链和一条自上而下的授权链构成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军民融合工作制度的鲜明特点,但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存在链条长、层级多、代理成本高,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不甚明确且指向模糊、委托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等问题。构建有效的军民融合机制,旨在解决军民融合委托代理问题,需要贯彻以理顺管理体制为前提、以减少委托代理层级为路径、以明确决策责任划分为关键、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根本的思路,尽量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和目标不一致程度,最终
关键词:
军民融合 委托代理关系 体制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