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16)
2023(17209)
2022(14429)
2021(13185)
2020(10792)
2019(24330)
2018(24377)
2017(46231)
2016(24914)
2015(27891)
2014(27853)
2013(27433)
2012(25375)
2011(23274)
2010(23553)
2009(21825)
2008(21023)
2007(18623)
2006(16712)
2005(15100)
作者
(72964)
(60306)
(60059)
(57071)
(38573)
(28851)
(27284)
(23623)
(22947)
(21631)
(20553)
(20416)
(19253)
(19213)
(18604)
(18604)
(17894)
(17600)
(17270)
(17191)
(15184)
(14908)
(14482)
(13884)
(13701)
(13488)
(13456)
(13290)
(12211)
(11824)
学科
(119351)
经济(119246)
管理(71259)
(67409)
(55529)
企业(55529)
方法(42792)
数学(36213)
数学方法(35821)
中国(32235)
地方(29675)
(28714)
业经(28198)
(23827)
(23074)
农业(19673)
(19149)
贸易(19135)
(19043)
(18430)
(17717)
银行(17677)
理论(17640)
(17363)
金融(17361)
(17321)
地方经济(17242)
环境(17201)
(17074)
技术(16434)
机构
学院(358844)
大学(358147)
(148515)
经济(145234)
管理(139416)
研究(126396)
理学(119291)
理学院(117908)
管理学(115982)
管理学院(115329)
中国(94087)
(77378)
科学(76788)
(65875)
(63750)
研究所(57743)
中心(55848)
(55045)
(53653)
财经(52098)
业大(50385)
(49837)
北京(49651)
师范(49405)
(47110)
(45904)
经济学(44216)
(44008)
农业(42598)
师范大学(39733)
基金
项目(237577)
科学(186553)
研究(177256)
基金(170047)
(147139)
国家(145852)
科学基金(125122)
社会(111498)
社会科(105644)
社会科学(105616)
(93429)
基金项目(89643)
教育(80891)
自然(79223)
(78048)
自然科(77325)
自然科学(77311)
自然科学基金(75900)
编号(73632)
资助(69376)
成果(60239)
(54638)
重点(53172)
(51298)
课题(51212)
(49125)
创新(45707)
国家社会(45344)
项目编号(45229)
科研(44370)
期刊
(176166)
经济(176166)
研究(111786)
中国(72265)
管理(54219)
学报(53027)
(51096)
科学(50390)
(48369)
教育(43616)
大学(40091)
学学(37373)
农业(35649)
(33041)
金融(33041)
技术(32567)
业经(28967)
经济研究(28557)
财经(25431)
问题(21943)
(21841)
图书(21524)
技术经济(18624)
(18316)
理论(17220)
商业(17067)
现代(16989)
科技(16901)
(16680)
(15875)
共检索到548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晓红  谢兰兰  
数字经济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作用。数字经济不断释放新的市场潜力,成为自主创新、贸易创新、就业创造的重要引领者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是打通堵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突破口。但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经济综合实力不强等短板,成为其发展制约因素。要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重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发挥我国大市场优势扩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发挥跨境电商平台在数字化新外贸中的作用,探索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促进政策和监管方式,加强数字经济治理国际合作,全面统筹数字经济开放发展与安全,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德明  
六、对外经济发展战略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但尚未根本改观。1979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73.1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136.58亿美元)的53.6%,1993年这一比率下降至18.2%。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到81.8%。但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以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居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不大,高技术产品尤其少。1993年,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杂项产品占51.65%,轻纺、橡胶、矿冶产制品占21.84%,而机械运输设备仅占20.36%。1993年,出口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只有5种,分别为服装(157.1亿美元)、石油(30.4...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任力  黄超芬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表现为从"外需驱动型"到"内需导向型",再到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方式转变,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转变。当前,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意义在于:加强国内大循环以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新发展格局是回应时代问题、反映人民需求的战略引领,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胜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主导形式。我国在加入WTO以后,尤其要注意区域一体化的动向,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本文从中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现象出发,在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上解释区域发展状况及其战略研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德明  
一、战略目标及其可行性分析 90年代下半期和21世纪初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这一目标的提出,是以邓小平同志在70年代末所提出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为依据的。当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在80年代翻一番,在90年代再翻一番,在21世纪中叶赶上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王建  
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显著特征是"东轻西重、南轻北重",这说明我国经济的空间结构存在着全国分工关系。事实也是如此,从交通运输量看,我国省际经济交流占近三分之一。从美日区域结构模式比较中可以看到,美国由于国土和平原面积辽阔,可以采取全国大分工式的区域布局模式和以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日本由于国土狭窄,平原面积更少,只能采取"都市圈"式的区域布局模式,即在国内的主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杨德明  
本期"论坛"栏目里我们发表了《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作者对90年代国际经济环境的预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背景、90年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等作了分析,特别是对前一段我国对外经贸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的资料较丰富,有可读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雷宏  
本文通过分析福建沿海湾区地理特征和福建经济独特的区位优势,借鉴国内外湾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经济,提出了发展福建湾区经济的总体战略,对福建湾区经济发展从理论上、战略上进行前瞻性探索。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强  
本文在对世界渔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中国渔业经济的潜力进行评价后,提出了未来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是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等。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白冰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孙利君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动能是经济新常态时期的重要任务和目标,2017年数字经济被写入政府报告中,但数字经济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我国自寻探究发展模式,由此提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路径,即"制度创新、法律建设、产业结构挑战、数字安全保护及数字素养"的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美荣  曾翔旻  
一、关于武汉的优势和特点 武汉历史悠久,自汉以来经南北朝至元、明,武汉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商贾辐辏。明末清初,汉口镇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建国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武汉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提升,城市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大大提高,基本形成了如下四大优势: 1.区位优势 武汉距京、津、沪、穗、渝、西安等城市均在1200公里左右,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处于优势的中心位置。境内江河纵横,湖泊星布,以长江为干,并接纳了它最大的支流汉水,构成庞大的水网,在世界大城市中极为罕见。武汉也是全国的铁路枢纽之一。目前,京广、京九、武九...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春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安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安徽应该抓住当前东部发达地区工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资金的进入,加大安徽的工业化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经济的繁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