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47)
2023(11268)
2022(9565)
2021(8622)
2020(6965)
2019(15765)
2018(15550)
2017(29513)
2016(15976)
2015(17634)
2014(17240)
2013(16935)
2012(15964)
2011(14659)
2010(15124)
2009(14391)
2008(13770)
2007(12245)
2006(11260)
2005(10400)
作者
(45945)
(37918)
(37510)
(35873)
(24056)
(18026)
(17167)
(14551)
(14433)
(13404)
(12890)
(12593)
(12157)
(11865)
(11744)
(11546)
(11183)
(11125)
(10974)
(10897)
(9535)
(9444)
(9097)
(8646)
(8618)
(8454)
(8434)
(8366)
(7625)
(7400)
学科
(72082)
经济(72013)
管理(41259)
(37393)
中国(28035)
(26571)
企业(26571)
方法(22951)
地方(22874)
(20944)
数学(20111)
数学方法(19917)
业经(15872)
(14493)
农业(14113)
(13896)
贸易(13881)
(13727)
(13363)
(13363)
银行(13349)
(13212)
(13049)
环境(12645)
(12540)
金融(12538)
(12475)
地方经济(12205)
(9759)
技术(9668)
机构
学院(228049)
大学(224398)
(95155)
经济(92873)
研究(82389)
管理(81905)
理学(68850)
理学院(67911)
管理学(66732)
管理学院(66304)
中国(63197)
(49522)
科学(49090)
(45569)
(41341)
中心(36859)
研究所(36850)
(35478)
财经(35202)
(34746)
(33758)
师范(33482)
北京(31920)
(31676)
(30384)
业大(30164)
(29315)
经济学(29213)
农业(26952)
师范大学(26899)
基金
项目(143539)
科学(113554)
研究(108057)
基金(102042)
(87954)
国家(87237)
科学基金(74766)
社会(69477)
社会科(66018)
社会科学(66005)
(57261)
基金项目(54047)
教育(49216)
(48020)
自然(45724)
编号(44859)
自然科(44646)
自然科学(44636)
自然科学基金(43757)
资助(40669)
(37030)
成果(36586)
重点(32700)
课题(32436)
(30757)
发展(30207)
(29702)
(29500)
国家社会(28573)
创新(27679)
期刊
(116003)
经济(116003)
研究(75856)
中国(48624)
(33047)
(31771)
管理(31115)
科学(29906)
学报(29767)
教育(28375)
(24920)
金融(24920)
农业(22999)
大学(22628)
学学(21094)
业经(21080)
技术(19485)
经济研究(19155)
问题(17165)
财经(16697)
(14425)
(12683)
商业(12195)
(12077)
(11567)
现代(11495)
国际(10875)
图书(10842)
技术经济(10740)
统计(10739)
共检索到360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亚男  唐晓彬  
着力推动我国沿海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对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基于我国沿海四大城市群36个代表性城市的宏观统计数据,从高质量发展的量与质关系出发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沿海城市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结合PCA-EM测度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展开测度,并采用变异系数法和CVM测算法研究了四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同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四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异的各因子的解释力。研究表明,沿海四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得分最高,京津冀城市群内部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最大;整体上,绿色发展维度的平均得分最高,创新发展维度的平均得分最低;四大城市群之间及其内部各城市间在六个维度上的表现差距较大,一些城市在各维度上的发展不平衡性显著;经济发展因子的驱动作用最强,协调发展因子的作用力最小且不显著,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力均大于各单一因子的作用力。沿海各城市群应从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出发,继续以创新发展战略为引领,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与质量;应结合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制定阶段性的规划方案,实现区域内部各城市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质的稳步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明月  王成新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了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障碍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8—2018年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及主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2008—2018年,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化格局存在异质性,东部沿海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相对优于内陆城市;单项指标的障碍度分析表明,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是对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共性影响的障碍因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洪帅  
本文采用相对发展率指数、空间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的方法对沿海53个城市2002-2012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对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恩平  
近海城市是沿海和内陆区域分界衔接的重要枢纽节点城市,深受沿海和内陆省份虹吸-辐射双向效应影响,城市发展经历了由早期相对迟滞到近期加速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随着沿海和内陆区域发展关系转型,近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枢纽节点效应开始凸显,正迎来由沿海中心城市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承接和内陆地区快速城镇化集聚的重大发展机遇。加快近海城市的产业承接和人口城镇化扩展,有利于我国关键产业链的创新构建和分工拓展升级,有利于国家区域均衡发展、合理城镇化格局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沿海和内陆省份统一大市场形成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因此,近海城市发展应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区域城市间结对协同,并依据其区域区位和发展阶段特征,科学定位产业发展和合理优化城镇布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安树伟  宋维珍  张晋晋  
沿海三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域,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沿海三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体现在创新引领、内引外联、产业高端、治理高效、生态宜居、民生共享六个方面。实现沿海三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沿海三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构建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进高质量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为此,应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开放高效政府,提高城市—区域治理能力,合作共建创新型战略平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志文  孙静  李钰菲  
文章首次提出"海洋旅游指数"的概念,构建了海洋旅游指数模型。通过测算15个主要沿海城市的海洋旅游指数,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利用海洋旅游指数测度15个城市的海洋旅游收入,构造海洋旅游指数-海洋旅游收入比较矩阵,对沿海城市进行分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昊   祝志勇  
文章构建包含协同发展、发展动能、发展结构、发展可持续性与发展成果共享五个维度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指标赋权方法对我国9个城市群2007—2019年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结果表明:我国9个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但差距较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递减的态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总体协同性较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是群间差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海涛  徐楦钫  
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重点取决于城市群的发展质量及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对2016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及内部所有地级城市进行高质量发展评估,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中下游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于中上游城市群;②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存在"中部塌陷",处于中部地区的中原和晋中城市群多个维度上低于东西部城市群;③城市群内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外围城市;④行政等级高和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往往拥有较高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受所处黄河位置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认为,黄河流域城市群应该加强核心城市对城市群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城市群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影响带动整个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曙光  尚英仕  
基于2007-2016年中国东部沿海四大城市群4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城市群及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借助障碍度模型测算了投入产出指标对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障碍度。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城市群绿色发展综合效率水平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效率仅有珠三角城市群达到DEA有效,纯技术效率除山东半岛外其他城市群均达到DEA有效,规模效率四大城市群均未达到DEA有效;2011年和2016年绿色发展效率下降趋势明显,其它年份基本保持平稳;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贡献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三个期望产出指标是制约沿海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大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受投入指标阻碍大,中小型城市受期望产出指标阻碍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舜赞,孙樱  
我国北方沿海城市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建设叶舜赞,孙樱(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北京)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主要是环渤海地区)也将加速开放和开发。本文试图对该...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吕先声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和内地城市。如广东省,1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近7.2倍。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为20%以上;顺德县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8.3倍。13年平均年递增18.8%;深圳10年来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6%,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9%,财政收入增长65%,大大高于内地和全国9%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出现这种差距,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原伟鹏  孙慧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样本,采用双重固定效应和中介模型,从时空异质性、协同性和传导机制视角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存在时空异质性和协同交互效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市场化水平起中介桥梁作用。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琼  张耀军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发展战略。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和主线,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发展主题”的继承与创新,是“发展主线”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021年,国内学者围绕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客观条件与战略意义,理论内涵与核心要义,实现路径与重点举措,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冯娟  
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最终目的。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进入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是与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为此本文结合马克思需要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提出社会需要与满足社会需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协同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在厘清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本质关系基础上,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提出实践路径。具体而言:应提高供给质量,增强供给效率,形成供给新动力;构筑合理的初次分配、公平的再分配,规范分配秩序;畅通供需匹配渠道,提升商业服务质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促进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高度融合,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靳玉英  王开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世纪疫情全球蔓延、美国对华科技封锁加剧、地缘政治格局演变进程加快等多重因素的联合影响下,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面临外部新挑战。跨国公司总部型经济的就业乘数效应、税收乘数效应、产业集聚效应、技术扩散效应和溢出效应,是保障我国经济内外部循环有效畅通运行,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然而,发达国家对全球跨国公司高能级管理型总部资源的激烈竞争、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于跨国公司投资生产型总部资源的激烈争夺等,是我国推动总部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为此,需要对管理型总部、投资生产型总部、平台型总部、创新型总部分类施策,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的层次和范围,保持总部型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期性,增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同时注重促进国内外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大力度支持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以及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推动总部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外循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