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81)
- 2023(12299)
- 2022(10352)
- 2021(9394)
- 2020(7576)
- 2019(16932)
- 2018(16716)
- 2017(31668)
- 2016(16766)
- 2015(18554)
- 2014(18451)
- 2013(18044)
- 2012(17053)
- 2011(15850)
- 2010(16544)
- 2009(15563)
- 2008(15083)
- 2007(13690)
- 2006(12802)
- 2005(12006)
- 学科
- 济(89906)
- 经济(89838)
- 管理(47049)
- 业(44807)
- 企(34966)
- 企业(34966)
- 地方(27207)
- 中国(26265)
- 方法(24310)
- 农(23347)
- 数学(20560)
- 数学方法(20322)
- 业经(19648)
- 财(16546)
- 地方经济(16430)
- 农业(15789)
- 学(15537)
- 制(15468)
- 贸(14539)
- 贸易(14526)
- 银(14303)
- 银行(14294)
- 融(14271)
- 金融(14270)
- 策(14037)
- 行(13980)
- 易(13953)
- 发(13460)
- 环境(12919)
- 和(11062)
- 机构
- 学院(244818)
- 大学(238981)
- 济(112361)
- 经济(110017)
- 研究(91885)
- 管理(89185)
- 理学(74327)
- 理学院(73423)
- 管理学(72359)
- 管理学院(71867)
- 中国(71264)
- 科学(51598)
- 财(51213)
- 京(51150)
- 所(46448)
- 研究所(41286)
- 中心(40734)
- 江(39647)
- 财经(38727)
- 农(36292)
- 经(34844)
- 经济学(34564)
- 范(34420)
- 师范(34161)
- 北京(33267)
- 院(32930)
- 州(32151)
- 经济学院(30522)
- 业大(29873)
- 财经大学(28043)
- 基金
- 项目(147922)
- 科学(117156)
- 研究(114672)
- 基金(104801)
- 家(89281)
- 国家(88471)
- 科学基金(75887)
- 社会(74001)
- 社会科(70211)
- 社会科学(70197)
- 省(59291)
- 基金项目(53563)
- 教育(51934)
- 划(48749)
- 编号(47568)
- 自然(45011)
- 自然科(43921)
- 自然科学(43912)
- 自然科学基金(43109)
- 资助(42913)
- 成果(39939)
- 发(38706)
- 课题(34738)
- 重点(33798)
- 发展(32230)
- 部(32094)
- 展(31714)
- 创(30793)
- 国家社会(30200)
- 性(29476)
- 期刊
- 济(145109)
- 经济(145109)
- 研究(84003)
- 中国(55617)
- 财(37969)
- 管理(37528)
- 农(35731)
- 科学(30878)
- 教育(30173)
- 融(29904)
- 金融(29904)
- 学报(29481)
- 农业(24196)
- 经济研究(24165)
- 业经(23774)
- 大学(23186)
- 技术(22804)
- 学学(21676)
- 财经(19795)
- 问题(17831)
- 经(17301)
- 贸(15136)
- 国际(14030)
- 世界(13610)
- 技术经济(13495)
- 商业(12600)
- 现代(12330)
- 业(12273)
- 坛(12220)
- 论坛(12220)
共检索到404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冠源 徐建斌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中国以往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调整,亦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当下,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着受国际环境变化影响大、人口红利效应弱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下降等困境。广东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紧紧抓住新发展格局这一契机,调整经济发展策略,重点是要以新内需型循环经济为导向优化发展模式、以高素质劳动力重塑区域新核心竞争优势、以多链条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全面协同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袁莉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循环、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区域经济活跃度的有效方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务服务效能仍然不高、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尚未形成、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发展要素保障不足、部分惠企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等。下一步,我国应从如下方面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营造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健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关键词:
民营经济 营商环境 公平竞争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晓红 谢兰兰
数字经济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作用。数字经济不断释放新的市场潜力,成为自主创新、贸易创新、就业创造的重要引领者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是打通堵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突破口。但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经济综合实力不强等短板,成为其发展制约因素。要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重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发挥我国大市场优势扩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发挥跨境电商平台在数字化新外贸中的作用,探索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促进政策和监管方式,加强数字经济治理国际合作,全面统筹数字经济开放发展与安全,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封安全
在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世界经济发展低迷,加强地区间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应对危机和拉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方式。CPTPP是美国退出TPP后由日本主导的新贸易协定。与TPP相比,CPTPP在全球的规模和影响力有所弱化,但其仍保留了TPP大部分原始条款,依旧是高标准、高水平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CPTPP的生效对亚太区域经贸格局和中国对外经贸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全面、理性地认识、评价并从容应对CPTPP的高标准贸易规则十分重要。加入CPTPP有利于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但也面临知识产权、劳工规则、环境保护、数字经济领域的挑战。为此,需要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和贸易自由化进程,推进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
中国 CPTPP 自由贸易协定 贸易格局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曦辉 弋生辉 黄基鑫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百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做出的与时俱进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中国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指导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国际和国内层面的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投入产出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价值增值分析等,实证检验了国际经济循环和国内经济循环的发展情况,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渊源与发展变迁,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与发展趋势。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由社会主要矛盾的内生因素驱动而形成,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具备现实的可行条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中国版全球化的发展范式,突破当前全球化的不足,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更大规模与范围效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能够助推中国经济继续腾飞,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丽 陈剑
民营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岗位需求、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开放水平的重要力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但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矛盾的是,现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要素成本增加、创新成本高企、创新动力不足、市场开拓难度大、营商环境欠佳以及治理水平偏低等突出问题与挑战。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应通过降本减负与融资纾困"双发力",打造轻装上阵的微观主体;推进营商环境与体制机制"双优化",增强发展信心;依托管理与技术"双创新",全面提升竞争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丽 陈剑
民营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岗位需求、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开放水平的重要力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但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矛盾的是,现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要素成本增加、创新成本高企、创新动力不足、市场开拓难度大、营商环境欠佳以及治理水平偏低等突出问题与挑战。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应通过降本减负与融资纾困"双发力",打造轻装上阵的微观主体;推进营商环境与体制机制"双优化",增强发展信心;依托管理与技术"双创新",全面提升竞争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崔剑南
文章围绕“双循环”,从剖析广东省航道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服务水运经济的重要作用出发,在明确航道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差距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扩大航道基础设施有效投资保持发展势头、推进航道扩能升级完善水运网络、加快绿色智慧航道建设提升水运服务水平,从而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航道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经济发展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李惠武
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许多学者对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经济的再度起飞发表了诸多真知灼见。本期《聚焦珠三角》栏目择要刊发了李惠武等本土学者的相关论点,李惠武针对广东经济新阶段的发展提出了富民强省、创新推动、"双源"并举、地区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等五大战略;张井强调珠三角一体化应注重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双转移则应注重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的有机结合;王利文则是基于当前广东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有限已成为经济增长瓶颈的现实,为化解土地供求的巨大矛盾而提出了节约用地的新思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任力 黄超芬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表现为从"外需驱动型"到"内需导向型",再到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方式转变,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转变。当前,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意义在于:加强国内大循环以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新发展格局是回应时代问题、反映人民需求的战略引领,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杰 龚方红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对国家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无锡是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成员,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密集、创新思维活跃的地区之一。无锡高职院校与无锡产业发展虽有效形成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但仍存在办学层次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社会服务能力与地方经济建设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无锡高职教育必须聚焦区域经济关键重点领域、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和技术技能支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邓金
本文以农产品流通为例,在构建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产品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我国31个省份2016-2021年样本数据,就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赋能作用,且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正向赋能作用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从边际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发展对东部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赋能作用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小。进一步的,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边际促进作用最强。最后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弥合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鸿沟,为数字经济赋能流通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空间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蒙天成 周利国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现代流通体系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文章厘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现代流通体系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体系的演进与内涵、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成效态势,分析制约现代流通体系质量升级的堵点和短板,提出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基于"双循环"加强新型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流通发展基础;培育壮大流通体系国际竞争力,增强内外贸新动能;鼓励流通商业模式、业态创新转型升级;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助力流通智慧化转型;整体推动流通体系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俊玲 杨保华
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实现新发展格局,是国家顺应时代要求采取的全局性战略决策。新发展格局下的职业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职业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后续问题,包括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互动反馈,促进供需良性互动,避免政策失灵;畅通供需反馈,把握新旧动能转换良机;捋顺供需调控,实现职业教育“双属统效”。发展策略是:需求侧与供给侧协同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供需协同创新,促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供需协同拉动,引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供需协同共进,鼓励职业教育先行先试。
[期刊] 改革
[作者]
依绍华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居民消费稳定恢复并呈现新的特征:2021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势头明显,基本与网络零售额增速持平;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乡村之间差距较大;居民食品类消费支出占比和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均未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降低,20—24岁大学生结构性失业较为突出,新消费业态缺乏有效监管措施导致消费质量降低等,是影响居民消费恢复性增长的重要因素。为此,要打好提振居民消费的政策组合拳,创新财税政策以提升政策效率,增加在职和转岗培训,多渠道增加就业,提升农村消费设施供给水平,以顶层设计+底层设计方式提升监管效果,提升消费质量,从而释放消费潜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
居民消费 新发展格局 新消费业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