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75)
- 2023(15225)
- 2022(13080)
- 2021(12188)
- 2020(10038)
- 2019(22761)
- 2018(22707)
- 2017(42896)
- 2016(23405)
- 2015(26212)
- 2014(25949)
- 2013(25473)
- 2012(23419)
- 2011(21176)
- 2010(21334)
- 2009(19501)
- 2008(18701)
- 2007(16289)
- 2006(14461)
- 2005(12869)
- 学科
- 济(94809)
- 经济(94713)
- 管理(65283)
- 业(62708)
- 企(51355)
- 企业(51355)
- 方法(37536)
- 数学(31557)
- 数学方法(31173)
- 中国(28708)
- 农(26461)
- 地方(25178)
- 业经(23141)
- 财(21340)
- 学(20141)
- 农业(17982)
- 贸(17306)
- 贸易(17293)
- 易(16683)
- 制(16489)
- 理论(16388)
- 技术(15901)
- 和(15668)
- 环境(15504)
- 银(15382)
- 银行(15341)
- 行(14738)
- 融(14716)
- 金融(14713)
- 发(14102)
- 机构
- 学院(323640)
- 大学(322033)
- 管理(127025)
- 济(125647)
- 经济(122715)
- 研究(111325)
- 理学(109136)
- 理学院(107867)
- 管理学(105985)
- 管理学院(105415)
- 中国(82889)
- 京(70011)
- 科学(69907)
- 财(57141)
- 所(56145)
- 农(52020)
- 研究所(50955)
- 中心(50166)
- 江(48365)
- 业大(47673)
- 范(45952)
- 师范(45521)
- 财经(45050)
- 北京(44733)
- 院(40928)
- 经(40857)
- 农业(40399)
- 州(39925)
- 师范大学(36627)
- 经济学(36352)
- 基金
- 项目(220113)
- 科学(172895)
- 研究(164399)
- 基金(156738)
- 家(136055)
- 国家(134827)
- 科学基金(115818)
- 社会(101607)
- 社会科(96157)
- 社会科学(96135)
- 省(87843)
- 基金项目(83435)
- 教育(75618)
- 自然(74531)
- 划(73468)
- 自然科(72773)
- 自然科学(72759)
- 自然科学基金(71423)
- 编号(68867)
- 资助(63645)
- 成果(55937)
- 发(50741)
- 重点(49344)
- 课题(47959)
- 部(47356)
- 创(46277)
- 创新(42997)
- 项目编号(42152)
- 科研(41484)
- 国家社会(40806)
- 期刊
- 济(144980)
- 经济(144980)
- 研究(97977)
- 中国(67259)
- 学报(49304)
- 农(48229)
- 管理(48078)
- 科学(46432)
- 教育(44116)
- 财(41794)
- 大学(37154)
- 学学(34606)
- 农业(34005)
- 技术(29243)
- 融(28854)
- 金融(28854)
- 业经(25969)
- 经济研究(22874)
- 财经(21001)
- 图书(19031)
- 问题(18368)
- 经(17916)
- 业(17644)
- 科技(16387)
- 理论(15601)
- 技术经济(15328)
- 商业(15084)
- 现代(14950)
- 实践(14405)
- 践(14405)
共检索到4864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盛朝迅 易宇 韩爱华
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基本依托,对于改变传统"模仿型"创新路径、推动前沿基础技术突破、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等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成果产出、基础研究顶尖人才培养、基础研究设施与环境等方面,与发达经济体相比,离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不少差距。建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优化基础研究设施条件和环境,加强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为基础研究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基础研究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和新发展格局构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郭冠清
以习近平关于新发展格局的系列重要讲话为依据,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内涵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构建新发展格局包含六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内涵: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和拥有稀缺的市场资源,关键因素是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核心要义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指导原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经济史,以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和习近平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政治与经济关系的重要论述为方法论基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石,对其背后的学理基础进行了揭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江兰
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党中央作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这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基于此,展开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的问题研究,有利于处理好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区域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不仅要重视制度体系建设,同时也需要从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加强竞争执法力度、积极实施竞争倡导等多个具体路径去落实。
关键词:
双循环 公平竞争 竞争政策 基础性地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崔宇馨 石伟平
新发展格局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刻不容缓。文章基于新发展格局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呼唤,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客观分析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吸引力不足导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日益下降、教师结构性矛盾和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教材质量不佳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效、专业设置不合理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等方面。由此,进一步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破除思想偏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观念转变;明确功能定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内涵优化;建立长效机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升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谷瑞升 于振良 杜生明
对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林学项目进行归纳和分析,阐述我国林学基础研究的人力设施资源、研究布局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特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新时期战略定位,结合国际研究前沿和我国林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明确今后基金资助和管理的重点,提出未来我国林学基础研究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万钢
当前,世界正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也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一、当今世界科学发展呈现新的特征科学向纵深发展,知识创新日新月异。经过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宏志
<正>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以对标评价为先导,示范创建为牵引,价值创造为重点,管理提升为抓手,品牌强企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多层次、多领域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央企业运行效率效益持续改善,企业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力、产业引领力、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部分龙头企业综合实力达到全球同行业领先水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已经具备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健 郭冠清
新发展格局包括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所强调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是统筹经济与政治的表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马克思主义学理基础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需要从经济和政治两个维度进行。从经济维度构建学理基础主要是从经济循环角度来论证,并契合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内涵;从政治维度构建学理基础有助于完整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和政治背景,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意义,是党中央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决策。利用有关经济与政治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述,可以从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为新发展格局构建学理基础,除了经济层面的的相关阐释,还要将经济与政治结合起来,解释新发展格局的若干超越经济层面的重要特征,其包括新发展格局是主动构建的,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新发展理念的指导意义,自主创新和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性,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等,这些都反映了新发展格局政治引领经济的特点。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吴洁
综合金融是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增强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对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开展综合金融的理论逻辑进行阐释,对金控公司管理办法等综合金融相关监管政策要点进行梳理,结合我国金融业的实践,提出融资驱动、投资拉动、保险带动、支付赋能四种综合金融经营模式,以及协同组织设计、机制优化、数字转型、文化厚植四方面综合金融能力提升路径,最后从金融行业和金融机构两个角度对开展综合经营提出操作性策略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赵欣苗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粮食储运供应链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粮食储运主要存在国内运输设施有短板、国际物流竞争力不足、国际运输保障能力不强等问题。面临国际政治环境多变、各国政策不一、海上运输受关键运输节点制约以及冲突与极端天气影响等风险,对国内外粮食生产、贸易、流通带来更高不确定性。建议加快推动我国粮食进口来源地与运输方式多元化,补齐粮食运输设施短板,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加强粮食储运风险应对能力。
关键词:
粮食供应链 粮食进口 粮食安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美平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应对国内外新形势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政策是实施这一战略举措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以产业循环和资本循环为基本内容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无阻,切实开拓以国内市场为循环主体、以国内外市场为整体的发展空间,提高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速度和效率,产业结构政策要在明确顶层规划、功能定位和实施方式的前提下,体现国家意义上的开放发展理念、全局战略需求和总体国家安全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安全化与国际化的新发展格局。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玲玲
本文基于2012年与2017年中国省际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扩展了传统的三驾马车核算方法,从最终需求视角将国民经济循环划分为“国内本地循环”“国内省际循环”“国内国际循环”及“国际循环”四大环节,依此测度我国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程度。研究发现:从区域层面看,相比于2012年,2017年各区域“国内本地循环”程度都有所增强;从省级层面看,国内大循环参与程度较深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中西部;从行业层面看,大部分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循环”程度相对较深。本文的研究方法为定量分析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提供了测算基础,为从全国层面、省级层面与行业层面有效推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晓瞳 周密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演进历程,及其相应时期的城乡关系政策改革逻辑,揭示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城乡关系改革着力点,即优化城乡要素配置、适应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均衡,是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相应的对策建议为:(1)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畅通城乡经济循环;(2)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巨大消费潜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3)提升农产品科技创新水平,加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满足不断升级的国内需求;(4)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抵御现代化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以内生强循环主动选择和推动经济全球化。最终通过优化城乡要素配置,促进我国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 城乡融合 发展历程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升民 李普亮 梁若莲
宏观税负事关政府职能的履行以及国家治理的成效,立足新发展格局对宏观税负的内在要求,基于供需循环的视角提炼出宏观税负对居民消费、产业结构升级及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并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考察其实际效应,进而估算出中国最优宏观税负。研究发现,宏观税负与居民消费和科技创新呈倒U型关系,与产业结构升级呈U型关系;综合考量新发展格局下的税收政策目标取向,中国宏观税负不宜超过17.7%。当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与最优宏观税负比较接近,与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基本适应,因此应在现有水平上保持总体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